拖延公式:我们为什么一直在拖延?

文摘   2024-11-10 13:16   上海  

 编者注

以下场景你一定不会陌生:

· 上学时,写论文一定要拖到最后一刻才动笔;

· 每天晚上,明明很困,还是抖音刷不停,不肯睡觉;

· 完成工作的最后期限就快到了,你什么都没做,却还在干其他事磨洋工。


这就是典型的拖延心理,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曾有过拖延,统计称甚至有20%的人群拥有习惯性拖延症。拖延常常与“懒惰”、“优柔寡断”等挂钩,进一步强化人们对于拖延的负面印象。


今天分享的书目,就是对此的讨论,由研究动机与拖延领域中的先锋学者,加拿大科学家皮尔斯·斯蒂尔撰写,书名The Procrastination Equation,直译为《拖延公式》,官方出版为《战拖行动》。


斯蒂尔从进化的角度出发,认为拖延是进化与社会发展冲突下的副产品,根植于我们的大脑中,拖延的产生并不是因为我们懒惰而已。


他依据大量的实验,将拖延的产生量化成了公式,命名为“拖延公式”,由“期望、价值感、时间和冲动”四个因子影响。在一些可量化的研究中,人们所表现出的进度曲线与斯蒂尔的预测公式完全匹配。



用这个公式能够得出的结果不是一个特定的数值,而是相对程度的大小。分子的期望、价值感越大,意味着回报越大,获得回报的可能性越大,你的注意力就越容易被吸引,因此行动动机会更强烈,更不容易产生拖延行为。


而当分母中的冲动越大时,就会让人越容易漠视未来,从而加剧拖延的程度,当可推迟时间越大时,也就意味着任务的截止时间被向后推迟了,拖延会与日俱增,完成任务的动机就减弱了。


阐述这一公式后,斯蒂尔就提出“战拖方法”对这些导致拖延的因素一一击破。


这也是这本书的精彩之处,不是简单地通过强调毅力、坚持等品质达到目的,而是通过科学化的操作方法,来帮助我们克服拖延及非理性的一面。


我们节选了第二部分《拖延的类型》中的部分内容,祝开卷有益!



期望、价值感和时间,是导致拖延的三个基本因素。


一旦降低回报的确定性或回报值,即降低对任务的期望或其价值感,你就很可能会毫无热情去完成它了。任务的回报越延迟,或者人们越倾向于拖延(即越冲动),做事的动机就越会骤降。尽管能从这几个因素来理解拖延已经很不错了,但我们可以做得更好。



期望效用理论:期望和价值感如何影响行为



想要彻底理解拖延,首先,我们要找出期望和价值感是如何相互作用的。为此,我们可以导引出期望理论的一系列公式,其中最著名的是期望效用理论(expected utility theory)。


你可能没听说过这个理论,但肯定对它并不陌生。期望效用理论是主流经济学理论的基础所在,每一个成功的投机商人都深谙此道。它指的是,人们根据期望乘以价值感得到的结果来做决策,即:


行动动机=期望×价值感


这两者是如何发挥作用的呢?想象你面前有两堆钱,右侧那堆,我会全都给你,而左侧那堆,我可能不会给你。如果只能要其中一堆钱,你会要哪堆呢?我猜你会要右侧确定的那堆,这就揭示了期望是如何影响决策的。


期望偏好的是可能性和机遇。人们倾向于选择易得的奖赏,而不是不易得的奖赏。


然而,如果右边那堆已确定的钱比左边那堆有风险的钱少很多,你又会如何选择呢?这种情形其实很常见的,就好比在生活中是选择把资金投入无风险但利率很低的政府债券,还是投入股市中一样。


为了做出更明智的选择,你现在还要把价值感也纳入决策的考虑范围之内,以此来决定两堆钱多寡的差距要大到什么程度,你才会去选择更有风险的那堆。当我往左边那堆再加钱或者告诉你拿到这堆钱的可能性增大时,你的选择可能就会从右变到左,反之亦然。


“期望×价值感”在很大程度上能预测你最后的选择是什么。两者相乘,哪个结果更高,你就会选择哪堆。经济学家试图用这个公式来理解人类的所有行为。从他们的观点来看,你所做的每一个选择,从在麦片上浇牛奶,到给孩子擦鼻涕,都取决于你可以从中获得多少快乐以及能得到快乐的确定性。


但很不幸的是,他们都错了。


我们不能仅仅用“期望×价值感”来描述人性。这个理论的创立者用它来描述理性决策,也就意味着不能用它来描述任何形式的非理性行为。不管你做了什么,无论是吃个冰激凌还是染上毒瘾,在经济学家看来都是理性行为。


而这导致的结果就是,他们的理论排除了拖延,即非理性延迟的可能性。



相配假说:时间如何影响行为



鉴于我正在写一本关于拖延的书,而你正在阅读它,所以我们姑且将拖延视为人性的一种弱点。在讨论人性时,“行动动机=期望×价值感”的经济学模型并非大错特错,只是还不够完善。


我们通常会根据自己相信的(即期望)这些激励在何种程度上可得,来对激励(即价值感)做出反应。


不过,这还不是全部——还有第三个影响因素:时间


经济学家早该就如何处理时间问题来更新他们的人性模型了,而且绝不止我一个人这样认为。早在199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信号理论之父乔治·阿克洛夫在美国经济学会做了题为“拖延与服从”的演讲。


他提到,如果能考虑到人们为何会非理性地认为当前成本要比未来成本更大,他们的理论就会更完善。在随后的几年里,耶鲁大学经济学教授乔治·勒文施泰因在与别人的合著《跨越时间的选择》中,审视了经济学如何更好地将时间考虑在内。


从此以后,行为经济学,一个考虑了时间因素的经济学分支学科应运而生。行为经济学家仅仅通过观察世界就修正了原来的经济学模型,就好比你仅仅用眼睛看就使车保持了平稳行驶。


最吸引经济学家的时间理论来自心理学的行为主义领域。行为主义者提出了一个简单的公式,叫作相配假说(matching law),研究已经证明,它在预测老鼠以及人类的一般行为时相当准确。


以下是相配假说最简单的一种形式:


行动的动机等于期望乘以价值感,再除以可推迟时间。由此可知,可推迟时间越长(即截止时期越远),你的动机就越小。


将时间放在公式中会有多重要呢?


我发明了一个游戏,叫作“现在成交还是将来成交”。假设你是一场比赛的选手之一,而且已经赢得了1000美元。10张崭新的百元大钞被交到你的手中,你将其塞进了口袋。


不过,你还可以选择一张支票——一笔有保障的钱,只是要推迟到一年后才能兑现。


于是,这就成了一个两难的局面。我至少要在支票上填多大的金额,才能让你心甘情愿地交还所有钞票,换走这张支票,然后等整整365天再提取呢?


我曾在课堂上让数百人做过这个小小的思想实验,大多数人都说如果金额在2000~3000美元,他们就甘心等一年,尤其是在我要求他们立即决定时,他们更是这么回答。除非学过理性回报率的知识,并且有时间仔细考虑一下以防冲动行事,否则你也很可能这样选择。要交出的钱越多,你就越容易拖延,也就是说,你会越冲动。


不过,人们对拖延的易感度在上述公式中并没有体现出来。



拖延公式:期望、价值感、时间和冲动



在相配假说的拼图上,冲动是最后被拼上去的一块。冲动提供了一种对时间更为复杂的理解,其影响体现在加剧或减轻拖延的程度。


你越冲动,就越容易陷入拖延,也越容易漠视未来;在“现在成交还是将来成交”的游戏中,能让你选择等待的金钱数额就越大。没有冲动的存在,就不会有慢性拖延的存在。把冲动加入公式中去,就有了以下的公式:


这就是我所说的拖延公式——而我之所以能推导出这个公式,既受到了导致拖延的基本因素的启发,也融合了社会科学中最强大的动机理论的最突出成果。


拖延公式考虑到了关于拖延的每一个主要发现。由于任务的截止日期被向后推迟了,拖延与日俱增,因此我们完成任务的动机就减弱了。


冲动会成倍地放大拖延的影响,所以冲动的人对时间效力的感知很不准确,起码一开始不会很准确。除非后果很严重,否则他们始终都是不见棺材不掉泪的。


那么,是什么决定后果的严重程度呢?期望和价值感。回报越大,获得回报的可能性越大,你的注意力就越容易被吸引。


拖延公式还指出了拖延最大的一个危害:意图和行动脱节


研究表明,拖延者通常会和他们勤奋的同事一样制订计划,但执行计划的方式不同。而且,对于拖延者来说,就算他们真心实意地想为下周或周末要做的事制订计划,也没有眼下发生的事来得重要。


拖延者被计划拴住了,但他们本应该把自己拴在工作上才对。因此,当一个拖延者又一次哀号着“不管我怎么挣扎,最后还是会拖”时,你听了一点儿都不会觉得奇怪。这样的抱怨反映的就是意图和行动的脱节:你确实不想拖到明天,但你总是会发现自己一次又一次拖到了下一个明天。



拖延公式在现实中如何运行



如果想要一次性看清拖延公式在行动中的全貌,你可以试着把自己的冲动、期望以及价值感的分数填进来,然后看看结果。不过,事情可不会这么简单。要想把这个公式用于某个具体的人,还需要做一个有对照组的实验。


为了演示拖延公式在现实中是如何运行的,比较好的做法是把它用在一个极其典型的拖延症患者身上。没有人——绝对不会有任何人比大学生更拖了,他们平均每天要花掉1/3的时间用于拖延。


拖延是迄今为止大学生面临的最大问题,超过70%的人声称不堪其扰,只有不到4%的人觉得这不成问题。大学中充斥着大量的拖延者,这可能是因为他们少不更事、血气方刚。


不过,校园环境必须对此负主要责任。大学校园将两个会导致拖延的系统融合在一起,掀起了完美的拖延风暴。


第一个系统是论文写作。任务越讨厌,价值感越低,人们就越不愿意去做。悲哀的是,几乎每个人都会对写作生出恐惧,甚至是憎恶。无论如何,都欢迎你加入“写作恐惧俱乐部”。


论文写作系统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遥远的截止日期,而这会导致严重的拖延。如果写完就交,没有什么中间步骤就好了,但实际情况恰恰相反。一开始,截止日期似乎远在数月之后,但逝者如斯,眨眼之间就只剩几个星期了,然后是只剩几天,再然后就只剩几个小时,忽然之间你就要开始考虑备选方案了。


在没有如期完成或考砸了的理由中,将近70%的都是借口,因为人们羞于承认其真正原因是“拖延”。


大学的论文写作涵盖了拖延公式里所有的主要变量。写论文是份苦差(即低价值感),结果不确定(即低期望),又只有一个遥远的截止日期(即可推迟时间长)。


……


能在研究生阶段师从托马斯·比罗森博士并和他一起工作是我的荣幸。比罗森博士在明尼苏达大学通识学院教授心理学入门的课程,这个学院是专门为促进大学的多样性而设计的。


这门课程的特别之处在于,它是通过一个人性化的计算机指导系统来管理的,这个精巧的设置使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节奏安排学习,但同时也导致了高程度的拖延。实际上,拖延成了大问题,学生们在课程中不断接到各种关于拖延危害的警告。


不过,由于是计算机化管理,学生完成的每一点儿功课都会有一个精确到秒的时间记录。我实在是找不出还有什么设计能比这个更适于研究拖延了。


在通识学院的课程即将结束的时候,比罗森教授和我跟踪并评估了他网络课程中几百个学生的学习情况,我们还发表了部分研究结果。我们发现,观察得到的拖延和自我承认的拖延有着密切的联系,这说明我们的确选对了合适的研究场所。


而且,拖延者在课程中通常都表现得很差,也更容易半途而废,这验证了拖延会使事情变得更糟。不过,他们还没有退课,因为拖延者并不是骨子里懒,他们和所有人一样都有学习的意愿,只是存在一些困难,难以跟进并执行自己在学期伊始制订下的计划。


快到学期末时,不同的故事发生了。拖延者开始用超出预计的时间去学习,有一个学生仅仅在最后一个星期竟然完成了超过75%的课程。他们也并不是因为焦虑而拖延。


慵懒无为的真正原因在于:冲动、讨厌学习、靠近诱惑以及没有计划。最引人注目的是,以上的所有发现都符合拖延公式。


拖延公式可以阐明包括以上现象在内的很多现象,这也是本书的核心。前面已经深入讨论了意图和行动脱节,以及拖延与冲动之间的联系。


与之相似,因任务令人不愉快而拖延的行为表明了价值感对行为的影响。靠近诱惑表明了时间的影响。那些宣称自己如果不学习“立刻就会去做更有意思的活动”的学生,或者宣称学习的地方“有很多机会可以去找朋友、玩耍或看电视”的学生,比其他学生拖延程度更重。


还记得吗?小奇、小佳和小石需要等写作动机强过社交动机后,才能开始写期末论文。然而,那些诱惑越是触手可及,就越强烈,能主导决策的时间也越长,拖延就成了必然。


我们的研究发现,拖延者无法做出合理的计划或者制订有效的学习时间表。合理的计划可以让你把遥远的截止时间变成每天的任务,这样就能让冲动为你服务,而不是和你作对。我们会在本书的后续几章继续讨论如何合理制订计划等。


不过,关于这个研究,我还有最后一点要说。而我要说的内容,都体现在图2-2中。


我想分享一个顿悟,是在我画课堂工作进度的图形时萌生的。我很好奇,学生们的学习进度曲线会与拖延公式预测的曲线重合吗?是在开始时很缓慢,到结尾时则会像鲨鱼鳍一样锋利上扬吗?


我并不期待能精确地匹配,因为公式并不能把周末或期中假期计算在内,但我希望它们能比较接近。


在图2-2中,虚线是假定的平稳学习进度,深色的线是我们观察到的结果(即实际进度),灰色的线是根据拖延公式预测的结果(即预测进度)。请注意观察,看哪部分的线条几乎完美地重合在一起。


对某些人来说,拖延的数学模型令人恐惧,因为它将人性简单地归结为机械的公式。我对此表示遗憾。我们都是复杂且千差万别的,任何公式都无法精确地描述,每个人的拖延都带有很深的个人烙印。


确切地说,如果你自信猛增,或是觉得任务乏味无比,抑或是在什么地方积习难改,那么一旦将这些相互结合,就能最终决定你的拖延是什么样的。拖延公式并不是想要全面深入地描述你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而是要创造一个简单的速写,以四两来拨千斤。


拖延公式试图简洁地描述导致拖延的潜在神经生物学原因。我现在就可以马上告诉你:生物学和数学并不是精确匹配的。


举个例子,一个城市的道路图不管有多新多详细,都不可能描绘出城市的每一个角落或裂痕,它总会跳过一些细节,例如建筑风格或消防栓的位置。重点关注街道和高速公路是明智的,因为这样才能充分利用地图的导航功用。如果这种大略的图景不能满足你,你想知道更多的细节,那么别急,下一章就会告诉你那些你想知道的事情。






  往 期 推 荐

 黄石效应:为什么幂律分布这么普遍?

 坪效之王
 后果性和可逆性
 魔鬼带走最后的人
 向通缩宣战:我们为什么更加积极?

六禾致谦
择智慧雪道︱做财富的持守者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