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1492年,佛罗伦萨,米开朗基罗因为他的赞助人洛伦佐·美第奇离世,不得不离开美第奇宫廷,回到了他父亲的住所。时年17岁的他做出一个决定,为了纪念美第奇,要创作一个约2.8米高左右的赫拉克勒斯(古希腊大力神)雕像。
不过对他而言,这是一个非常巨大的挑战,之前作为学徒的他,创作过一些平面的小雕刻,但是这座他想要打造的三维的大力神像,完全是不同级别的。并且这是他开启独立职业生涯后的第一个作品,不再有赞助庇护,需要面对生存压力来养活自己。
为此,他不得不对父亲撒谎,说已有潜在买家资助他的创作。但更艰难的是,当他开始动手时,才发觉自己缺乏创造这座雕像的技能,他对于人体构造的了解还远远不够,这令他陷入极大的不安和焦虑,甚至是恐慌,怎么办?
他决定解剖尸体来学习!他咨询朋友如何去“偷尸体”,但是偷尸体是一项可以被判死刑的重罪,被直接劝阻。他继续发现了一个“机会”,教堂医院往往收治了很多穷人病患,不少人没有亲朋好友,在被下葬前也不会有人来查看。
于是在好几个月的时间里,每当夜晚来临,米开朗基罗都会偷偷溜进教堂医院的停尸房,点着蜡烛,自己偷偷解剖尸体,了解人体构造,然后在黎明前离开。教堂最后也默许了他的行为,他解剖了十多具尸体后,慢慢恢复了信心,觉得可以开始他的创作了。
经过又几个月夜以继日地打磨,他的大力神像在1494年春天落成了,虽然他认为还是犯了不少错误,但是这座雕像的落成,很快就在佛罗伦萨传开了消息,最后被100金弗罗林的价格买走——这在当时的佛罗伦萨是一笔巨款。
通过这座大力神作品,通过不断的解剖和自我摸索,米开朗基罗的能力大幅提升,他对人类身体构造的了解已超过同时期大部分同行,他也从一位学徒,一跃成为一个享有名誉的优秀雕塑家。
但是这只是刚刚开始,他在21岁时搬到了罗马,先是花了8-9个月的时间完成了罗马酒神巴库斯的雕塑,雕塑被一位银行家买下。这位银行家帮助他接到了一份更大的任务——创作圣母玛利亚哀悼基督的雕像。
米开朗基罗花了2年的时间来雕刻,并一反传统,把圣母刻画为一位少女,雕像对于人体身体比例几乎完美的呈现,让《哀悼基督》被认为是历史上最卓越的神作之一。
图:《哀悼基督》
此时的米开朗基罗24岁,相比于7年前的他,他的技术、创造力、自信心早已今非昔比。
1501年,26岁的米开朗基罗回到了佛罗伦萨,佛罗伦萨大教堂工程办公室希望找人完成一副40年前被遗弃,高达5米,未完成的《大卫》雕像,放在领主广场,作为佛罗伦萨自由的象征。米开朗基罗看到了这难得的机遇,争取到了这次机会。
花了近3年时间,他完成了《大卫》,这幅堪称完美的大师之作大师让他成为了佛罗伦萨人的骄傲,人们开始将其与年长他23岁,已经功成名就的达·芬奇齐名,此时他才29岁。
通过一次次作品的证明,他接到了罗马教皇的邀请,为其设计陵墓,随后又被其委托绘制西斯廷教堂的天顶画《创世纪》,他用了足足4年,画了包括343个人物,这无疑又是其作为雕塑家后的巨大飞跃,证明了他也同样是一位大师级的画家。
完成《创世纪》的米开朗基罗,只有37岁。
02
在10x is easier than 2x《10倍比2倍容易》这本书里,两位作者Dan Sullivan与Benjamin Hardy认为米开朗基罗能成为名垂青史的艺术家,并不是他生来就是天才,而是他终其一生,始终都在追求所谓的“10倍进程”,他每次都将下一个目标定位于要更变得好,不是好一点,而是要10倍地好。
他几乎每次都决心做超出他之前能力范围的事,不少在业界都是从未有过的创新先例。为了完成目标,不仅需要对技巧和创造力全方位提升,他更需要勇气全情乃至忘我地投入。
所以米开朗基罗每一次的作品,几乎都是10倍地飞跃。作为顶尖资深的战略教练,Sullivan和Hardy在不少企业家身上也看到了米开朗基罗的影子——将10倍进程融入血液的人。
他们提出一个看似违反常识的理论——10倍比2倍更容易。
大部分人先天的本能,认为增长就是加倍地努力,进而得到成倍的结果,这是典型的“2倍思维”。
但这有一个缺陷,就是所有的思考都基于现有的方法、体系、框架,让你过去拥有的来决定未来所能达成的,只是做得更快,更卖力而已,它是一种“线性思维”,到了最后会非常累人,想要取得进步需要不停地逼近体力或者其他物理的极限。
而“10倍思维”却完全不同,它会逼迫你跳出现有的框架和范式,你不可能工作时间延长10倍,10倍努力去做现在的事,从而达到10倍的成果,完全无法以线性思维来递推。
相反,想要达成10倍,需要做的事反而更少,因而10倍思维的核心在于关注品质,而非数量。
因为品质的升级带来的增长是非线性的,是指数级的,一个品质好10%的产品就可能产生数倍的收益。
Sullivan辅导过超万人次的企业家,他在书中列举了几位企业家学员的例子,通过如何聚焦于品质或是核心业务的提升,而非数量的堆砌,使得企业的营收上了几个甚至数十个数量级。
所以,持续地迭代品质是“10倍思维”的核心,米开朗基罗并没有创造出大量的作品。
相反,他精心于每一次作品品质的提升,在第一个作品大力神雕像之前,先花费数月去学习解剖,提高自己的技术。而后的作品基本都耗时数年才完成,他晚年同样在西斯廷教堂的《最后的审判》画作,更是耗费了整整7年的时间。
图:《最后的审判》
一千幅、一万幅、十万幅画都抵不上一副《最后的审判》所带给世界的价值。
03
所以某种程度上而言,10倍思维和2倍思维是相互对立的,Mike Flint与巴菲特的对话就很好地诠释了这一点:
Mike Flint做了巴菲特的私人飞行员十年之久,还曾为四任美国总统开过飞机,但他仍在事业上想有着更多追求。有一次,他和巴菲特在探讨他的职业生涯目标时,巴菲特让他去做这么一件事。
首先,巴菲特让Flint写下他职业生涯最重要的25个目标。于是,Flint花了一些时间,把这些目标写了下来。
然后,巴菲特让他审视一下这个清单,然后圈出他认为最重要的5个,Flint也照做了。
Flint现在有了两个清单。一个是他认为自己职业生涯最重要的5个目标,另一个是另外20个他也觉得比较重要的事。
巴菲特问了一个看似简单的问题,“那20个目标,你打算怎么办?”,飞行员解释道:“前5件是我首要关心的,其他20件仍然重要,所以我会在完成前5件事后的适当时间完成剩下的目标,虽然这些不着急去做,但我还是会尽力去完成。”
巴菲特回应道:“不,你搞错了,你没有圈起来的目标都应该成为你全力避免的目标清单。不管发生什么,在你成功完成前5项目标之前,决不能让剩下的20件事分散了你的注意力。”
这精准地体现了“10倍思维”的核心前提,也是书中反复强调的概念:
我们最重要的资源是注意力,它是有限的,比时间更为重要。
当你以2倍思维去思考问题时,会有很多路径和方式来达到目标,这会让你分析问题时产生极大的困扰,分散你的注意力,甚至会迈入误区和陷阱,因为这其中肯定会有噪声来干扰——低价值低成长的机会。
而当以10倍思维来分析时,就会发现可选的方案是有限乃至是唯一的,这就帮你过滤掉了大部分的噪声,反而有了更多时间全力去思考信号——高价值高成长的机会。
我们注意力的质量与深度就决定了我们的思维模式。
比特币投资人,前新东方老师李笑来曾经在《通往财富自由之路》提出过一样的思考:
芒格先生无疑也是掌控注意力的大家,他多次把自己的成就归功于他的长时间集中注意力的能力(long attention span),这给他了在思考与解决问题时赋予了巨大的优势,《查理·芒格传》中披露过这么一个小故事:
Sullivan和Hardy提出的10倍思维看起来很高级,但也没那么复杂:把你的注意力集中在那些真正重要的,高品质的事上,剩下的结果自然水到渠成。
正如芒格所说,“我能有今天,靠的是不去追逐平庸的机会。”
米开朗基罗肯定深谙这个道理,当教皇问及他创作天才的秘诀,尤其是关于大卫雕像时,他解释说:
很简单,我只是把所有不属于大卫的东西都去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