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比尔·米勒投资之道》
比尔·米勒是一位传奇的基金经理,在1991-2005年期间,他管理的大基金莱格梅森价值信托基金(Legg Mason Value Trust)连续15年跑赢标普500指数,打破了彼得·林奇的纪录,管理规模也超过了700亿美元。
作为一名管理大规模的基金经理,连续15年跑赢标普500是一件很惊人的事,但2008年,因为对金融股的过早抄底,他的价值信托基金损失了55%,投资者纷纷逃离,他也被动出现在了《大空头》一书和电影中,作为反面案例。
他被媒体公开羞辱,在社交媒体上备受嘲笑,面对极致压力,他的体重增加了18公斤。但他并没有就此折戟沉沙,他要把客户损失的钱赚回来。截至2021年3月,在晨星公司的一、三、五、十年中盘股混合类别中收益率排名前1%。
在2002年出版的一本书The Man Who Beat the S&P : Investing with Bill Miller(《比尔·米勒投资之道》),就为我们揭开了米勒的投资方法论。
扩展阅读:
02《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
曾国藩让后世敬仰的一点在于,他虽天性愚钝,但却靠着惊人的后天力量达到了旁人难以企及的高度——儒家所称的“圣人”。
曾国藩的爷爷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工,他的父亲连考了十七次秀才都失败了,他从十四岁起参加县试,也是榜榜落第,接连七次都名落孙山,直到二十三岁那年,曾国藩的命运之路突然峰回路转。这一年他中了秀才,第二年又中了举人,五年之后中了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
曾国藩自称年轻时有三大缺点:性情浮躁,坐不住;傲慢自大,修养不佳;与人交往虚伪不实。但他后来的气质性格渐渐发生着变化,愈发沉稳,这和他的人生哲学有着莫大的关系——尚“拙”。
如果用现在的话来说,他用自己的一生阐述了长期主义。
晚年曾国藩总结自己的人生体会说,人的一生,就如同一个果子成熟的过程。不能着急,也不可懈怠。人的努力与天的栽培,会让一棵树静静长高,也会让一个人慢慢成熟:“勿忘勿助,看平地长得万丈高。”
这也是我们作为普通人可以从曾国藩身上学到的一点——积累的力量。
扩展阅读:
03《止损》
这本书讲的是一位交易员是如何赔光全部身家并了深刻反思的书What I Learned Losing a Million Dollars,中文名翻译成《止损》。
作者吉姆·保罗在1年不到的时间,就从一位芝加哥交易所叱咤风云的明星到一无所有,甚至失去了父母。
吉姆·保罗认为他早期在市场上的成功,是因为他聪明,或者说是因为他愿意打破规则。直到他赔光所有家当还欠了一屁股债之前,他都没想过自己之前的所向披靡完全是运气好。
而保罗大概是第一个愿意承认过去连战连捷只是运气好,他也爽快承认,就算那个时候没有赔光家当,到后来也会赔得更多、更惨而已。
保罗在输光所有钱并负债后,才明白成功交易绝非来自赚钱秘诀,而是要先搞清楚怎样会导致赔钱。因为他发现成功的交易员都有自己的一套赚钱方法,甚至有些方法彼此相互矛盾,但输钱的方式就那几种。
比如,他认为大部分投资人会将自我过度代入市场,将“市场仓位主观化”,市场亏损应该是外部而客观的损失,一旦把个人情绪带进去,它才会变成主观损失。自我过度涉入,会让人用一种负面的方式来看待,这个亏损就成为一项失败,进而导致后续糟糕的连锁反应。
这本书也被视为交易心理学的经典之作。
《黑天鹅》作者塔勒布在推荐这本书时也很直接:“只给干货,不装腔作势,投资理财书中的珍稀之作。”
扩展阅读:
04《戴维斯王朝》
该书记录了戴维斯家族投资历程,经历了2次漫长的牛市、25次调整、2次严酷的熊市、1次大崩盘、7次温和的熊市、9次衰退;第二次世界大战、冷战、人类登月、石油危机、“漂亮五十”的崛起与崩溃;1次总统遇刺、1次总统辞职、1次总统遭到弹劾;34年的利率上升和18年的利率下降……
这里的戴维斯家族,正是“戴维斯双击”的提出者。
戴维斯家族打破了“富不过三代”的魔咒,历经经济的盛衰兴替,股市的牛熊起伏,屹立华尔街50年而不倒。戴维斯1909年出生于一个普通家庭,后来与企业家的女儿凯瑟琳结婚,以女方5万美元嫁妆做投资本金,38岁开始投资,在其85岁离世时创造了9亿美元的财富。历时47年,年化复利回报达23.18%。
家族第二代谢尔比掌管的基金,20年中有16年战胜标普500指数,累计收益37.9倍,年化复利回报19.9%,超越同期标普指数4.7%。
家族第三代克里斯掌管的基金,1995—2013年年化复利回报11.95%,同期标普表现为7.61%。
彼得·林奇曾经与老戴维斯打过很多交道,因而为这本书作序言,他说:“我很荣幸地注意到,老戴维斯提到的很多投资箴言,都出现在我写的书中。对此,我并不应贪功归己,因为他比我早20年就已经将这些理论付诸实践。”
扩展阅读:
05《塞涅卡道德书简》
我们曾在论述塔勒布的文章《一个交易员的哲学自白》
中提到,建立“反脆弱”的一种方式——消极想象,这也是斯多葛哲学的精髓。
塔勒布极其欣赏的古罗马哲学家及政治家塞涅卡,正是斯多葛哲学的集大成者,他出身权贵家庭,当过大臣,被留放过,又被请回去做皇帝尼禄的老师,最后选择四处游历,直至自尽(可能参与了反对罗马皇帝)。
相比于古罗马另一位斯多葛哲学代表人物奥勒留皇帝所著的《沉思录》,塞涅卡留下的作品并没有像前者一样,有幸受到大众的广泛眷顾,但就智慧而言,却同样重要。
我们今天推荐的《塞涅卡道德书简:致鲁基里乌斯书信集》正是这样一本书,他是塞涅卡晚年写给他朋友鲁基里乌斯的书信集合,一共有124封。
塞涅卡作品中反复出现一个概念:一无所失。
他通过心理练习来想象最为消极的情况,这样,当损失发生时,他就不会受到刺激,这是从外界环境中夺回个人自由的方式。比如,塞涅卡常在旅行时随身带着遭遇沉船风险时可能会用到的东西,包括一块可以铺在地板上睡觉的毯子。
扩展阅读:
06《超越百岁:长寿的科学与艺术》
这是一本现象级书籍,由著名的长寿专家彼得·阿提亚博士撰写。
阿提亚博士也是一名马拉松游泳运动员,他曾在三十多岁的时候横渡卡特琳娜海峡,但他的健康状况居然也出现了异常,有早逝于心脏病的风险。
这一发现促使他开始探索长寿之道:我们如何以及为何会死亡,我们如何才能延缓甚至预防那些导致大多数人死亡的慢性病,例如心脏病、癌症、阿尔茨海默病与2型糖尿病。
他在今年出版了Outlive: The Science and Art of Longevity,引起了巨大轰动
扩展阅读:
07《噪声》
投资行业通常是噪声较多的地方。
在泡沫巨大、长期上涨的美国市场,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卡尼曼曾对一家代表性的资产管理公司发起噪声审查。
他们要求42名经验丰富的投资经理,估算同一只股票的公允价格。这些经理们看相同的业务描述,读同样的财务报表,用相同的估值方法。结果噪声审查的中位数差异却达到了41%。
其它传统意义上充满“理性”,而实际上饱受噪声困扰的行业有:公正的法官群体、精明的保险精算师群体、严谨的医生群体……这些意味着,一旦落实到具体判断,都有噪声的影子。
《噪声·人类判断缺陷》一书中,最出彩的部分,是将噪声划成了三类,并详述了实践中三类噪声的影响大小。
扩展阅读:
08《股市天才》
这是投资人乔尔·格林布拉特的经典之作。
1985年,年仅27岁的他创立了戈坦资本公司(Gotham Capital)并推出了一只资产约为700万美元的对冲基金。在最初的10年(1985-1994)里,这只基金的费后年复合回报率达到30%。
1997年,他出版了第一本书是《股市天才:发现股市利润的秘密隐藏之地》,这本书是针对普通读者写就的,但却成了对冲基金经理学习的圣经。
同时,作为格雷厄姆的忠实信徒,他也在哥伦比亚大学商学院长期担任老师,给MBA学生教授「价值投资」这一课程,他创办的「价值投资俱乐部」也在业内闻名遐迩。
格林布拉特的一个特点,从书名中就可以体现,站在普通的投资人立场,为其提供方法和理念来获益。他也是一个典型的逆向投资者,喜欢无人问津的角落翻石头,翻看他的三本书,他经常会提及“机构关注少”、“机构持仓少”等字眼。
扩展阅读:
09《巴菲特致股东的信》
了解一个人最本质的投资理念,没有比他本人亲自撰写的文字更有价值的材料。
我们通过《证券分析》和《聪明投资者》读懂格雷厄姆,透过《怎样选择成长股》了解费雪,从《穷查理宝典》学习芒格,从《金融炼金术》明晰索罗斯。
了解巴菲特本人,没有比《巴菲特致股东的信》更有价值
但致股东信往往相对枯燥,好在1996年,巴菲特授权劳伦斯·坎宁安教授编撰他的信件,并出版了《巴菲特致股东的信》,书中全部文字原汁原味地保留巴菲特第一人称的叙述,将其投资思想与管理智慧分为公司治理、财务与投资、投资替代品、普通股、兼并与收购、估值与会计、税务等主题。
从此坎宁安教授成为巴菲特的御用编辑,这本书也一版再版。
扩展阅读:
10《与巴菲特共进午餐时,
我顿悟到的5个真理》
2008年,莫纳什·帕伯莱与盖·斯皮尔终于如愿以偿,以65万美元的价格竞得,他们携带家人出席了这次午餐会。
帕伯莱与斯皮尔都运营管理着自己的基金,虽然规模远不能和巴菲特比,但都取得了非常优异的业绩,被视为非凡的价值投资人,但他们都自谦地称为只是“巴菲特模仿者”而已。
其中,斯皮尔在2015年出版了The Education of a Value Investor: My Transformative Quest for Wealth, Wisdom, and Enlightenment
这本书得到了极高的评价,从书名中可以看出,他有过很大的转变,毕业于牛津和哈佛的他,曾贵为优等毕业生,却在第一份投行工作中走过弯路,他被迫向客户兜售他认为是垃圾的资产,有悖于他的道德标准。
在每天回家的路上,都会经过一家书店,经常在里面翻阅的他,读到了格雷厄姆《聪明的投资者》和《巴菲特传》,被深深吸引。在阅读了更多关于巴菲特的材料后,他不单是被巴老的价值投资理念所折服,还有其纯粹正派的生活方式,这和他华尔街的工作生活简直是对立面。
于是,他开始全方位向巴菲特学习,这本书就记录了他的心路历程。
扩展阅读:
11《运动改造大脑》
“四肢发达,头脑简单”似乎是一个传统的固有印象,文艺作品里不乏四肢发达但头脑简单的各色主人公,而充满智慧的人却往往体弱多病,甚至手无缚鸡之力。
但随着过去半个世纪神经科学的不断发展,这种刻板印象被逐渐打破,直至被逆转——健康的体魄对大脑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这其中,哈佛医学院约翰·瑞迪教授在对大众科普环节中贡献了不可忽视的力量。
瑞迪教授在1997年被同行评为全美最佳医生,2001年出版了《大脑使用指南》一书,为大众揭示大脑运行的基本机制。
2007年,他又出版了Spark: The Revolutionary New Science of Exercise and the Brain,该书中文译为《运动改造大脑》,从书名中可以看出,瑞迪教授探讨了锻炼与大脑之间的链接。
扩展阅读:
12《随机漫步的傻瓜》
价值投资鼻祖本·格雷厄姆有一句经典名言:“市场短期是投票机,长期是称重器。”其中重要的原因是,在时间的尺度下,短期的情绪、随机性相互抵消,从而在长期反映出企业的基本面。
谈到随机性对金融市场的影响,《黑天鹅》作者塔勒布对此有着极其深入的研究,在其2001年出版的第一本通俗著作《随机漫步的傻瓜》,就是对此的讨论。
在书中,塔勒布用数学的方式(但却没有一个数学公式)和投资行为学的角度对这个问题进行了剖析,指出:频繁地查看净值注定会导致一连串的情绪烧伤。非常精彩。
塔勒布也是我们公众号最经常提及的学者之一。
扩展阅读:
13《周期》
在投资市场中,经济周期,政策的调节周期,企业盈利周期,提供了大背景,进而产生心理和情绪周期,这两者又反过来影响经济周期与企业盈利周期。
霍华德·马克斯在他的第一本书《投资最重要的事》以及他日常备忘录中,使用“情绪钟摆”这一词来描述这种心理及情绪变化。
在《周期》中,他进一步提出了「风险态度周期」,并用他基于2008年资产泡沫及暴跌的经历做了深度复盘及分析,提出“过度的风险规避”意味着丧失了历史级别的绝佳投资机遇。
他在2008年10月15日的一篇备忘录《消极态度要有极限》(The Limits to Negativism)就是对此的见证。熊市底部的逆向投资,也成就了他“这辈子赚钱最多的投资”。
扩展阅读:
14《非凡的成功:个人投资的致胜之道》
掌管耶鲁基金校友会的大卫·史文森以他卓越的基金会历史业绩以及《机构投资的创新之路》一书而闻名。
史文森将投资收益拆解为三角:资产配置、择时交易、证券选择,并认为资产配置是最为重要的。这也影响了全世界诸多资产及财富管理机构。
他认为这套方法论对个人投资同样重要,并在2005年出版了Unconventional Success: A Fundamental Approach to Personal Investment一书,依然沿用三角框架,进一步指导如何实现个人投资的成功,同时也不留情面地指出资产管理中的一些弊端,非常精彩。
对于市场择时,史文森一直推崇“逆向”的再平衡策略,减少风险的同时可以优化收益(他称为更高更稳定的收益),并对此做了详尽的分析。
扩展阅读:
15《金融怪杰》
《金融怪杰》(Market Wizards)是资管领域中的一本经典,由杰克·施瓦格于1989年出版。
任何投资方法论都涉及到执行的环节——交易,施瓦格的特点在于,他自己也曾是一位期货交易员,因而他更能抓住一些投资交易中的细节进行发问,这让他的访谈文章更为实在与精彩。
此后的30年,施瓦格又陆续出版了《新金融怪杰》、《股市怪杰》、《对冲基金怪杰》、《不为人知的金融怪杰》等一系列书,访谈了大量基金经理,涵盖所有类型投资人,无论外汇、期货、债券、宏观还是股票领域。
他访谈基金经理的投资风格也截然迥异,从罗杰斯、达利奥、霍华德·马克斯,格林布拉特,到索普,威廉·欧奈尔,甚至还有交易冠军和籍籍无名的个人投资人。
可以说,施瓦格的一系列书籍,给诸多有志于进入资管或做好个人理财的投资人打开了一扇大大的窗。
《金融怪杰》22年后再版时(2011年),施瓦格新加的一个段落,距离他第一次出版后,市场经历了显著变化,他也访谈了更多的投资人,但是施瓦格发现,有不少的“准则”依然没有变化,他说:
交易市场是人性的反映。我相信,因为人性和人的情绪反应是亘古不变的,所以当初《金融怪杰》出版时适用的交易准则也能适用于22年后的今天。这些交易准则一个世纪前就像今天这样,从今天算起,一个世纪后这些交易准则依然如此,不会改变。
扩展阅读:
16《学会提问》
批判性思维,作为理性思维的一部分,是我们认知系统发展重要的一环。
批判性思维中的经典之作Asking the Right Questions: A Guide to Critical Thinking,就是值得阅读的一本书,中文译为《学会提问》,该书已经出版到了第12版。这本书通过10个批判性问题来组织全书,把逻辑分析、认知评价和价值评价熔于一炉,提纲挈领,条理分明,简明扼要,精心选择例证,分析透彻深入。
它最为显著的特色之一就是它的适用范围非常广,延伸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与批判性思维联系在一起的种种习惯和态度,可以灵活运用到消费、医疗、法律及一般性的伦理和个人选择当中。
当外科医生说需要动手术时,寻找本书所倡导的批判性问题的答案就有可能变成生死攸关的事情。
坚持提出这些批判性问题也可以巩固我们不断增长的知识,帮助我们更快地发现世界运行的规律,更好地理解这个世界,并理解怎样做才能让世界变得更美好。
扩展阅读:
17《癌症密码》
2001年,礼来公司创办了一个网站“创新中心”,为制药公司头疼的问题悬赏,找到解决方案,对问题解决者的背景没有任何限制。
到2005年,就已经有8万多名问题解决者在“创新中心”网站上注册了。他们来自170多个国家,涵盖了各门科学学科,有来自东亚地区的牙医,有来自美国中西部的物理学家。
这些问题近1/3得到了解决,考虑到礼来公司本身庞大的研究团队和实力,这是一个惊人的数字。
为什么大公司无法解决的问题会被这些个人解决,有经济管理学家对此好奇做了数据分析,发现那些被成功解决的问题有一个特点:它们能够吸引多样性的问题解决者。
如果一个问题吸引了一个物理化学家、一个分子生物学家和一个生物物理学家的关注,那么这个问题就会比只能吸引化学家的问题更有可能被成功解决。
圣塔菲研究所的研究员,密歇根大学复杂性研究中心掌门人斯科特·佩奇更是在《多样性红利》一书中,从“视角、启发式、解释和预测模型”四个角度论证了跨学科与多样性带来的益处。
从上面的故事中,就可以明白为什么在芒格心中,要获得普世智慧(worldly wisdom),多学科思维是必须的了。
关于癌症的起源,也是由
一个对癌症毫无任何概念的物理学家,从进化论切入,解释了开端。扩展阅读:
18《被追赶的经济体》
这是日本经济学辜朝明的新作,辜朝明因提出资产负债表衰退理论而闻名,这一本书也是沿着这一理论,对传统经济解决方案在应对大衰退和疫情后经济与社会问题方面的失败,做了更深入的讨论及建议,非常精彩。
传统的经济学在创立理论时,总是假设私人部门总是试图实现利润最大化,但辜朝明复盘了历史上多次危机后,指出这必须有两个前提条件:一是有一张干净的资产负债表,二是能发现有吸引力的投资机会。
但这并不是所有时候都能满足的,需要视经济体处于哪个发展阶段而定。
他由此把经济体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刘易斯拐点前的城镇化阶段、跨越刘易斯拐点的黄金时代、被追赶的阶段。
保罗·萨缪尔森和米尔顿·弗里德曼等知名经济学家都是在“黄金时代”著书立说的,他们的理论和模型都假设私人部门追求利润最大化,是因为这个时代基本上是这样的。
但是现在的发达国家,都处于“被追赶的时代”,普遍都会面临资产负债表衰退的挑战,私人部门都是以债务最小化为前提,即便利率再低,都不会借钱投资。
辜朝明指出,每次泡沫破灭,总会有不少诚实、负责任的借款人,他们尽力偿还债务,以恢复其财务状况和应有的体面,避免破产的悲惨命运。但恰恰正是这些可敬的借款人,通过集体行动,将经济推入了通缩螺旋。
处于此情形时,社会会因为缺少借款人(投资人)而面临巨大挑战,如何应对恰恰是传统经济学所缺乏的,辜朝明将其称之为“宏观经济学的另一半”。
他认为此时传统经济学所偏好的货币政策完全起不到作用,反会助长泡沫。而传统经济学不受待见的财政政策却能起到更好的效果,此时政府需要作为最后的借款人、支出人、投资人。
扩展阅读:
19《事实》
书作者汉斯·罗斯林,则是在大众传播领域不断推广理性思考的一位大师。
罗斯林1948年出生于瑞典,在大学期间同时主修统计学和医学两项专业,毕业后成为一名医生,奋战在公共医学领域,曾长期驻扎于非洲。得益于他的复合学术生涯及广泛游历的背景,成为了作为一名老师及传播者,孜孜不倦不停普及并矫正人们对于全球健康及贫困领域中许多错误的理解。
他在Ted的演讲The Best Stats You've Ever Seen(你见过的最好的数据)浏览量超过了1100万次,是Ted历史上最火的演讲之一。
罗斯林发觉,人们对于许多常识有着惊人的误判,甚至不如随机选择的大猩猩,这与学历、智商无关,因为不少罗斯林的同行教授对一些事实的了解和普通人别无二致,他把这个称之为“系统性的错误”。
系统性的错误,主要来自于我们情绪化的本能,根植于我们大脑,进而导致情绪化的世界观。
于是,罗斯林不断找寻有效方法,力求帮助人们规避这样的情绪化陷阱,他没有过多向大众普及大脑运作原理,而是提出一些解决机制。2015年,他出版了《事实:用数据思考,避免情绪化决策》一书,一举跃为畅销书,比尔·盖茨更是极力推荐。
扩展阅读:
20《卓有成效的管理者》
这是被誉为“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最受欢迎的一本书。
1909年出生在奥地利的德鲁克可谓阅历广泛,父亲与熊彼特、哈耶克等人往来密切,经常出入家中讨论;后续他又奔赴德国和英国求学工作,在英国参加凯恩斯的讲座时被其理念所打动。
不过相比于对商品及供给关系更感兴趣的经济学家,德鲁克早早就发现自己对“人的行为”更加着迷。
1937年,他移居美国,担任大学老师的同时,也成为了一名作家及商业顾问。在1943年,通用汽车邀请他担任商业顾问及分析师,德鲁克在此后的2年里参加了通用汽车所有的董事会议,访谈了许多员工,评估了工作流程。
这段在当时世界上最大企业的经历,给予了他非凡的洞察力。他认为,管理是一项“博雅艺术”,因而他将历史、心理学、社会学、哲学、宗教等跨学科思维融入进了管理学。
1966年,他出版了《卓有成效的管理者》(The Effective Worker)一书,想让读者学会如何做一个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书里,德鲁克对管理者的概念进行了重新界定,他认为只要能够影响组织绩效和成果的知识工作者都是管理者。
这也是他首次提出“知识工作者”这一概念,他认为知识工作者的比重将越来越大,不同于蓝领工作者,大部分知识工作者都可以成为一名管理者。
而一名管理者,就必须力求“卓有成效”,但管理类书籍一般都是讲如何管理别人,本书的视角却非常新颖及独特,讨论的是管理者如何管理好自己,这也是德鲁克一生所强调的“自我管理”。所以,这本书面向的可以是所有人。
扩展阅读:
21《身心合一的奇迹力量》
你是不是经常有这样的体验,在重要演讲、采访、比赛或者某些事件的截止日期前,原本准备得信心满满,突然之间就会变得自我怀疑,不知道自己是否能做好,甚至逃避,这种心态进而反过来影响你的表现,陷入负循环,越努力表现反而越差。
这几乎是我们每个人都会遇到的困境,在真正的“比赛”开始前,心理战已经输了。
这种现象被网球教练提摩西•加尔韦叫做“内心游戏”,由他在1970年代所著的The Inner Game of Tennis中提出(该书中文翻译为《身心合一的奇迹力量》)。
加尔韦写这本书时,人们把体育运动仅仅看做身体的活动,关注的是肌肉,而非人们的心态和心理。
他指出,实际上有两种游戏在进行:内心游戏和外部游戏。如果一个玩家不注意他们如何玩“内心游戏”——对抗他们的不安全感、游离的思绪、自我怀疑——他们永远不会发挥出他们应有的潜力。内心游戏是与你自己的自我挫败倾向作斗争,而不是与你真正的对手作斗争。
这本书虽然由网球展开,但可以运用在我们所有的活动中,出版50年来不断受到好评,成为美国教练技术和企业管理领域的经典著作,可口可乐、IBM、AT&T也纷纷邀请加尔韦作为教练顾问,他也因此被誉为“运动心理学”的开创者。
扩展阅读:
22《巴菲特:终极金钱心智》
巴菲特到底是如何成为巴菲特的?已有诸多书籍做过深入讨论,巴菲特说19岁那年读到了格雷厄姆的著作《聪明的投资者》,这本书改变了他的一生。
但研究巴菲特超过三十年的罗伯特·哈格斯特朗,也是《巴菲特之道》与《巴菲特的投资组合》的作者发现,巴菲特一生拥有的世界观,自从他小时候就埋下了伏笔。
巴菲特自己给这个世界观起了个名字:Money Mind(金钱心智),这种心智的形成甚至可以追溯到巴菲特11岁时看过的一本与众不同的书One Thousand Ways to Make $1000(《1000种赚1000美元的方法》),以及他根据这本书而采取的致富行动,从卖糖果、汽水开始,巴菲特自己当起了老板,这让他在16岁时就成为了奥马哈最富有的高中生。
这是他在2017年股东大会上提出的概念:
我管这叫作金钱心智(money mind)。人的智商可以达到120、140,或更高水平,或许一些人的头脑很擅长做一种事,而另一些人擅长做另一种事,他们可以完成大多数普通人无法做到的事。
但我认识一些非常聪明的人,他们因为不具备金钱心智,也会做出非常愚蠢的决定。他们不具备资本配置能力,而我们需要的是具备这种天赋的人才,缺乏金钱心智的人,当然不是我们想要的。
Money Mind,如果只看其纸面意思,就是人们如何看待金钱或者财富配置的思考方式,但更深层次,它也是现代商业世界的底层思维方式。
哈格斯特朗根据他对巴菲特Money Mind的研究观察,写下了《沃伦·巴菲特:终极金钱心智》
扩展阅读:
《Money Mind:11岁时读到的这本书,塑造了巴菲特的金钱心智》
23《10x is easier than 2x》
大部分人先天的本能,认为增长就是加倍地努力,进而得到成倍的结果,这是典型的“2倍思维”。
但这有一个缺陷,就是所有的思考都基于现有的方法、体系、框架,让你过去拥有的来决定未来所能达成的,只是做得更快,更卖力而已,它是一种“线性思维”,到了最后会非常累人,想要取得进步需要不停地逼近体力或者其他物理的极限。
而“10倍思维”却完全不同,它会逼迫你跳出现有的框架和范式,你不可能工作时间延长10倍,10倍努力去做现在的事,从而达到10倍的成果,完全无法以线性思维来递推。
相反,想要达成10倍,需要做的事反而更少,因而10倍思维的核心在于关注品质,而非数量。
因为品质的升级带来的增长是非线性的,是指数级的,一个品质好10%的产品就可能产生数倍的收益。
Sullivan辅导过超万人次的企业家,他在书中列举了几位企业家学员的例子,通过如何聚焦于品质或是核心业务的提升,而非数量的堆砌,使得企业的营收上了几个甚至数十个数量级。
扩展阅读:
24《战后日本经济史》
你能回顾多远的过去,你就能看到多远的未来。
这两年,“日本”、“资产负债表衰退”俨然已成为资本市场网红词,人口负增长的时代是否一定长期停滞,日本失去的三十年是否一定会在任何追赶中的经济体复现,与其线性外推接受别人概括式论断,不如沉下心来仔细回顾那段历史,分析相同与不同,形成个人心中的图景。
作者野口悠纪雄是一位著名的日本经济学家,毕业于东京大学工学部,并在1972年从耶鲁大学获得经济学博士学位,在日本经济学的领域内有着显著的贡献。
他不仅对“房地产泡沫”提出了公开警告,还对战后日本经济的基本结构提出了“1940年体制史观”,为理解日本经济的崛起和发展、泡沫的形成和崩溃,以及后来长期停滞的根本原因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启发。他的著作对日本经济感兴趣的读者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扩展阅读:
25《控糖革命》
对于现代人来说,忙着减肥、美肤、健身,但同时失眠、焦虑、痤疮、糖尿病等亚健康问题又如影随形。法国生物化学家杰西·安佐斯佩告诉你,这些亚健康问题往往都是由我们体内的血糖水平变化引起的。
她指出不是只有糖尿病人才需要关心血糖,80%的现代人都有血糖方面的问题。
整本书通过“为什么要控糖、出现葡萄糖峰值有哪些危害、如何控糖”三部分,系统阐释了如何在不节食的情况下,提升和改善我们的健康状况。
我司研究员也用她亲身经历验证了书中的观点与方法:)
扩展阅读:
26《商界局外人》
如何定义伟大的CEO或企业家?好像社会有一套不成文的规则——看这个公司的资产、规模、销量、收入增长等。
而《商界局外人》这本书则提出了一个最重要的标准——判断CEO是否伟大的终极指标应该是每股价值的增长,而不是销量、收入或员工数量的增长。
作者威廉·桑代克花了8年时间,以通用电气传奇CEO杰克·韦尔奇为基准,选取了8位杰出的企业家及CEO作深入研究(作者认为他们比韦尔奇更为优异),希望找出他们背后共同的秘密。
他指出,要想成功,CEO需要做好两件事:第一,高效管理运营活动;第二,配置从运营活动中产生的现金流。
大多数CEO更专注运营,这当然无可厚非,管理类书籍也大部分是由他们撰写的。但与之不同的是,这8位杰出的CEO却不约而同把他们的主要精力投向了第二件事。
本质上说,资本配置就是投资;所以,CEO其实就是投资人。
扩展阅读:
第四年总结,请点击《六禾书摘第四年,我们推荐的24本书》
第三年总结,请点击《六禾书摘第三年,我们推荐的23本书》
第一年总结,请点击《六禾书摘第一年,我们推荐的33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