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记分卡与悼词美德

文摘   2024-07-28 13:23   上海  


01



伯纳德·麦道夫,美国历史上最大的旁氏骗局制造者,最高时吸引了650亿美金,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获得了巨大的社会认可及可观的财富,投资人甚至以能够投资到麦道夫的基金为荣。


2008年12月,因为客户的巨额赎回使得骗局暴露后,他也被捕入狱,在北卡莱罗纳的监狱中,他接收了New York杂志的采访,他说:“之前的人生如同噩梦,我希望我在6年前,在8年前就被捕了。”


监狱的管理者和狱友也反馈说,从800万美元的豪宅公寓搬到小小的格子间,71岁的麦道夫对被监禁的生活非常适应,没有任何抱怨和焦虑,他也没有额外的物质要求,并勤勉地帮着监狱做一些杂事,即便他的年龄可以豁免他工作。


他说,他再也不用每天提心吊胆地担心人们敲门或者打电话要求赎回了,再也不用不停地说谎来维持骗局了。


New York杂志给这篇文章的标题取名为Bernie Madoff, Free at Last,《伯尼·麦道夫,终于自由了》。2021年,麦道夫在狱中病逝,“自由地”度过了他人生中最后的12年。


听起来很讽刺,一个骗取这么多财富的世纪大骗子,在监狱里反而找到了内心平静和自由。


巴菲特说:人们行事的一大问题在于,他们是拥有“内部记分卡”还是“外部记分卡”


外部记分卡,就是别人如何看待你,如何评价你,是否尊重你,你的社会地位高或者低,你的财富多还是少。


内部记分卡,就是你是否能够尊崇自己的内心原则来做决策,它可以是你的价值观,你的道德观,你的判断等等。


毫无疑问,麦道夫一生追寻的都是外部记分卡,作为纳斯达克董事局主席的他,帮助投资人在挺长的一段时间里“赚”了那么多钱,无论是社会地位还是业绩记录,无疑都是大大的A+,然而他的内部记分卡却是空白,直到人生最后的12年。



02



“如果全世界的人无视你的成果,那么,你是想被当作世间最伟大,但实际却是全世界最糟糕的投资者?还是愿意被认为是全世界最无能,而实际上却是最优秀的投资者?”


这是巴菲特提出的问题。


整个20世纪90年年代,伯克希尔的涨幅远远超过市场,到了1998年,每股已达80,900美元,可以买一栋产权独立的小型公寓了。


但1999年,一切都变了,随着科技股大幅上涨,伯克希尔的股价甚至还有下跌,远远跑输指数。


也就在这一年多的时间里,各类金融评论嘲笑巴菲特已经是明日黄花,廉颇老矣,是过去完成时。2000年即将来临之时,巴菲特成为《巴伦周刊》的封面人物,配的大标题是:“沃伦,你怎么了?”



封面文章写道,在30年的成功业绩后,巴菲特可能失去了他的魔法。他面临着从未曾遭遇的负面新闻报道,非常难堪。他只能重述:“我知道市场会变化,我只是不知道变化的时间。”


众多追随巴菲特风格的长期价值投资者,要么也结束了自己的公司或业务,要么放弃了“价值投资”,买了IT类股票。但是,巴菲特没有这么做。被他称为“内部记分卡”的东西——在进行金融投资决策时,他骨子里具有的坚韧——让他避免了摇摆不定。


因为他一直谨记老师本杰明·格雷厄姆的话:市场短期是投票机,长期是称重机。


格雷厄姆在《聪明的投资者》也强调过:


有勇气相信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如果你根据事实得出了结论,而且你知道自己的判断是可靠的,那么就照此行事,即使其他人会迟疑或反对。众人不同意你的看法,并不能说明你是对还是错。如果你的数据和推理是正确的,你的行为就是正确的。


不久后,互联网泡沫破裂。


巴菲特用了更形象的比喻来描述内部记分卡:我觉得我处境不妙。西斯廷教堂就在那里,我在远处作画。我喜欢人们说:“哇,那幅画真是好看极了!”不过,这是我的画,如果有人问我,“为什么你不多用点儿红色代替蓝色”,那么再见,这是我的画。我不在乎画的卖价。画本身不会受卖价影响,这是它最了不起的一点。



03



时钟再往前拨,1956年,不到26岁的巴菲特开始运营他的合伙企业基金,出资人包括他的妈妈,姐姐,阿姨,岳父,舅子,大学室友,律师7个人。


随后的14年,巴菲特取得了费后年复合24.5%(费前复合29.5%)的惊人回报,同期道琼斯指数算上股息也只有年复合7.4%的收益。如果在1957年投了10万美金到这个合伙企业,1969年就会变成171万美金。


但此时,巴菲特面临着非常大的纠结,他选择关停合伙企业。对于外界而言,一位尚且不到40岁,才华横溢且年富力强,事业走上快车道,同时身处二战后黄金时代的基金经理做出这个举动,完全是不可想象的。


其实这个迹象从1967年就有了端倪,巴菲特在1967年写给投资人的信中就说到,经过10年的上涨,他能发觉的优秀投资机会在减少,低估类的投资机会几乎绝迹,同时因为过往的优秀业绩,投资人的期望也不停提高,这让他感到不安。


于是,他遵从“内部记分卡”,选择了解散合伙企业。


但他也、并非撒手不管,而是尽到了受托义务,在最后一封信中,他写了长长的10页纸,推荐了免税的政府债券,并阐述了为什么要买它们的原因。如果投资人依然想要投资证券市场,他推荐了哥伦比亚大学的同学,同为基金经理的比尔·鲁安作为管理人。


巴菲特认为鲁安是一个正直、诚实、具有高度责任感(integrity)的人,这一点被他视作优秀基金经理最核心的品质,没有之一。


果不其然,鲁安在后续10年获得了289%的回报,而同期标普500只有105.1%的表现。


巴菲特后续回忆:事后看来,这似乎很简单(注:1973-1974年带着钱重新回来,避过了熊市),但从1969年到1973年是很漫长的一段时间,你可能还记得,那些被称为漂亮50的股票的价格在1972年达到了顶峰。虽然它们在1969-1970年期间有一段时间下跌了,但市场很快就反弹。这是市场的规律。从1973年开始,很长一段时间股市都保持着便宜的状态。


他这么做,完完全全顺从自己的内部记分卡,而非外界的看法。



04



大卫·布鲁克斯在其2015年出版的《品格之路》中提到了一对概念:简历美德与悼词美德。


简历美德”是你在简历中列出的那些美德,也就是你贡献给就业市场或者有助于你在外部世界功成名就的那些技能。


而“悼词美德”则涉及更深层次的内容,是未来人们在你的葬礼上谈论的美德。无论你是否和蔼、勇敢、诚实或忠诚,无论你与人相处得是否融洽,“悼词美德”都存在于你的灵魂深处。


大多数人都会说“悼词美德”的重要性超过“简历美德”,但其实人们关注“简历美德”要远多于“悼词美德”。


“简历美德”就是外部记分卡,想着别人会如何看待自己,评价自己;而“悼词美德”是内部记分卡,所做的决定都是发自内心的品格。


布鲁克斯说:幸福是我们在追求道德目标和培养高尚品格的过程中意外收获的副产品,同时幸福也是一个必然结果。


这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了巴菲特,巴菲特之所以取得如此成就,是因为他首先是一个平行端正,品格正直,遵从自己内心高道德责任,内部记分卡的一个人,其次他才是一位具备卓越投资智慧的投资大师。


他的搭档芒格也为世人树立了典范,芒格去世时,无论是他的家人、朋友还是从未谋面过的人,都在讴歌他给这个世界带来的价值与贡献,而非积累了多少财富。


就像他自己所说:如果你在生活中惟一的成功就是通过买股票发财,那么这是一种失败的生活。生活不仅仅是精明地积累财富。Life is more than being shrewd at passive wealth accumulation.


把布鲁克斯的话改变一下:财富的积累,只是我们遵循我们内部记分卡,追求道德目标,履行受托义务的过程中收获的副产品,同时也是一个必然结果。


这是巴菲特与芒格教给我们的又一课。








  往 期 推 荐

 利用市场的反复无常来获利

 研究员的自我修养
 11岁时读到的这本书,塑造了巴菲特的金钱心智
 投资需要多少安全边际?
 周期的四象限和绝对回报

六禾致谦
择智慧雪道︱做财富的持守者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