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9日,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工作会议通过《关于优化非银同业存款利率自律管理的倡议》和《关于在存款服务协议中引入“利率调整兜底条款”的自律倡议》两项文件,要求非银同业存款利率纳入自律管理,且在同客户签署的存款服务协议中加入利率调整兜底条款。影响层面,有助于同业存款利率下行空间打开、政策利率传导更加畅通、银行负债成本降低。对债市而言,一是短期市场主要反映负债成本降低-广谱利率下行以及配债力度增强的预期;二是仍需警惕同业存款自律可能会加剧银行缺负债的问题,并且带来资金面扰动;三是中长期看,同业活期存款利率下行毕竟降低了银行总体的负债成本,有利于广谱利率下行。
同业存款的定义与历史发展
同业存款是金融机构之间出于清算和投资等需求开展的同业资金存入与存出业务,涉及金融机构包括银行、财务公司、信托、基金、证券等。因其利率此前不受利率自律机制的上限限制,因此近两年成为银行变相“高息揽存”的手段。根据上市银行报表,同业存款占总负债的比例约9%。同业业务的发展史大体分为三个阶段:2010年以前,同业业务主要以银行流动性管理为主,随后出于规避监管、节约资本等因素经历创新与迭代,直至2017年后监管督促回归本源。此外,同业存款与银行MPA考核也密不可分,比如此次自律机制主要影响的是指标体系中的“定价行为”。
自律机制改革对同业存款利率、银行息差的影响
今年以来,不仅同业存款规模和占比攀升,同业存款利率也居高不下,背后主要是手工补息叫停等导致的银行缺负债问题。本次自律规定主要针对非银同业活期存款利率,提出银行应以公开市场7天逆回购操作利率/超储利率为定价基准,估计部分基金和理财的活期存款利率会下降20-30BP左右。对银行而言,目前非银同业存款规模略超30万亿,对应非银同业活期存款规模约20万亿,假设同业存款利率平均压降30bp(1.8%→1.5%),则可节约利息开支约600亿元,对应节约存款计息负债成本率约2bp。
自律机制改革对央行利率传导机制的影响
目前我国已经基本形成了市场化的利率形成和传导机制。但是与货币市场利率、债券市场利率传导链条相比,存贷款利率的传导效率较低。主要原因在于银行间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内卷”现象,导致贷款利率快速下降,而存款利率却难以降低。银行为了抢占市场份额,不惜以低于保本点的利率发放房贷,甚至高息吸收同业存款或以高于市场利率投标存款。而加强行业自律是央行理顺政策利率传导的重要一环,有助于引导银行通过市场化方式保持合理的资产收益和负债成本,避免净息差掣肘。
自律机制改革对资金面、债券市场的影响
比起4月手工补息叫停导致的资金从非银向银行的“倒灌”,本次重点在于同业自律,而且货币基金平均收益率并未有太大吸引力(1.5%),预计不会出现极大规模资金的“迁移”。对债市的影响主要从三方面考量:一是短期市场主要反映负债成本降低-广谱利率下行以及配债力度增强的预期,直接利好同业存单和中短债,同时长端与超长端也会受到提振;二是仍需警惕同业存款自律可能会加剧银行缺负债的问题,并且带来资金面扰动,但影响预计有限;三是中长期看,同业活期存款利率下行降低了银行总体的负债成本,尤其此前货币基金、理财、保险持有的同业活期存款规模比较大,利率降低之后更缺资产,可能加大债券配置,利好长期利率中枢下行。
风险提示:银行存款流失超预期,测算与实际存在偏误。
非银同业存款自律影响几何?
11月29日,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工作会议通过《关于优化非银同业存款利率自律管理的倡议》和《关于在存款服务协议中引入“利率调整兜底条款”的自律倡议》两项文件,要求非银同业存款利率纳入自律管理,且在同客户签署的存款服务协议中加入利率调整兜底条款(即未来存款协议下的力量不是完全固定,而将跟随市场利率浮动调整为,有助于银行管理利率风险)。目的是畅通政策利率传导,降低银行负债成本,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和可持续性。
《关于优化非银同业存款利率自律管理的倡议》主要内容如下:
1)“非银同业存款”,是指商业银行吸收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含非法人产品)的同业存款。
2)将非银同业活期存款利率纳入自律管理。金融基础设施机构的同业活期存款主要体现支付结算属性,应参考超额存款准备金利率合理确定利率水平;其他非银同业活期存款应参考公开市场7天期逆回购操作利率合理确定利率水平。
3)规范非银同业定期存款提前支取的定价行为,提前支取利率原则上不应高于超额存款准备金利率。
4)生效日期为12月1日。
《关于在存款服务协议中引入“利率调整兜底条款”的自律倡议》主要内容如下:
1)银行应在协议中加入“利率调整兜底条款”,确保协议存续期间,银行存款挂牌利率或存款利率内部授权上限等的调整,能及时体现在按协议发生的实际存款业务中。
2)协议有效期内,若利率相关的法律法规、规章政策调整,银行应在按本协议约定存款业务开办前及时通知客户银行存款利率调整情况。
3)客户有权提前终止本协议,并以书面形式告知。若客户选择继续执行本协议,则自相应调整生效当日起,新办理存款业务执行利率按不超过最新允许范围上限的利率执行。
4)若协议涉及的存款品种为单位活期存款或协定存款的,计息期间遇利率调整应分段计息。
5)对不符合本倡议的存量协议,原则上应自本倡议发布之日起,一年内完成新协议或补充协议的签订工作。
6)2024年12月1日起生效。
总的来看,上述第一项文件主要针对理财基金等机构的非银同业存款,第二项文件主要针对企业的协定存款,而后者在今年4月已经经历了一轮监管。
类似今年4月手工补息叫停,本轮同业存款自律监管将对对债市定价产生深刻影响。《倡议》周五晚间发布,周一债市便做出积极响应,截至中午10年国债收益率下破2.0%整数关口,1年大行同业存单下行7bp至1.73%附近。对债市的影响可能要考虑三个方面:
1、短期内市场主要反映负债成本降低-广谱利率下行以及配债力度增强的预期,直接利好同业存单和中短债,间接对长期和超长期利率债也起到提振作用。
2、之后仍需警惕资金扰动。同业存款自律可能会导致非银机构,如理财、基金等更多将资金用于配债而非存放银行同业,或加剧银行缺负债的问题,并且带来资金面扰动。不过与4月手工补息叫停不同,本轮监管同时针对企业存款和非银金融机构存款,考虑到非银提取银行同业活期存款后大概率还是配置短债,预计资金对短债利率的扰动整体有限。“利率调整兜底条款”主要针对企业协定存款,可能还会带来少量的存款搬家行为。
3、中长期看,同业活期存款利率下行毕竟降低了银行总体的负债成本,有利于广谱利率下行,尤其此前货币基金、理财、保险持有的同业活期存款规模比较大,利率降低之后更缺资产,可能加大债券配置,利好长期利率中枢下行。
同业存款介绍
同业存款定义
同业存款是金融机构之间出于清算和投资等需求开展的同业资金存入与存出业务。其中资金存入方仅为具有吸收存款资格的金融机构,包括银行、财务公司、信托公司、基金公司、证券公司等,资金涵盖自有资金及募集资金(理财、资管、信托计划、公募产品等)。根据双方约定的资金量及期限长短的要素可以分为活期、定期和通知。同业存款此前不受利率自律机制的利率上限限制,其定价受市场流动性影响而波动较大。
与同业存款相对的是一般存款。一般存款包括各企事业单位、机关团体、部队和居民个人存款,近似等同于同业业务以外的存款业务,其利率受到自律机制上限的约束。通常商业银行更偏好“一般存款”,除了其成本低廉之外,一般存款在帮助银行扩大信贷规模、改善监管指标方面均有重要作用。但是近年来,自律机制推动存款利率持续下调,同业存款成为银行变相“高息揽存”的手段。
同业存款在银行中的位置
同业存款业务属于银行同业业务。2014年5月16日,为进一步规范金融机构同业业务经营行为,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外汇局联合印发了《关于规范金融机构同业业务的通知》,逐项界定并规范了同业拆借、同业存款、同业借款、同业代付、买入返售(卖出回购)等同业投融资业务,并针对不同类型同业业务实施分类管理。
其中,同业拆借与同业存款业务有相似性,均属于同业业务、且同属于银行负债。区别在于,同业拆借业务是指金融机构(主要是商业银行)之间为了调剂资金余缺而进行的短期借贷,期限较同业存款更短,以隔夜居多。同业拆借相关款项在拆出和拆入资金会计科目核算,即资金融出方计入“拆出资金”、流入方计入“拆入资金”。
同业存款业务是指金融机构之间开展的同业资金存入与存出业务,同业存款相关款项在同业存放和存放同业会计科目核算。资产端“存放同业及其他金融机构款项”科目简称存放同业,负债端“同业和其他金融机构存放款项”科目简称同业存放。
从同业存款占总负债的比例来看,对所有上市银行而言,根据2024年三季报数据,同业存款占总负债的比例为9%。其中股份行占比较高、农商行占比较少,具体来看,国有大行、股份行、城商行、农商行占比分别为10%、12%、7%、0%。
银行同业业务历史发展回顾
同业存款的历史发展与银行同业业务发展以及监管对同业业务的关注密不可分,大体可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2010年以前,同业业务主要以银行流动性管理为主。主要作为商业银行之间平衡头寸、短期资金拆借和划拨的短期流动性管理工具,类似“司库”职能。银行传统同业资产占总资产比重较为稳定。
第二阶段是2010年至2016年,同业业务大发展。由于同业业务可以帮助银行通过表外融资等方式,绕过一些资本充足率限制而降低资金成本。因此起初银行通过发展同业业务来规避监管、节约资本,将信贷资产包装为同业资产,“三方买入返售”模式在此背景下兴起。2014年127号文发布,同业非标业务进一步被“规范化”,同业投资业务取而代之发展壮大。
第三阶段是2017年及以后,监管重点整治同业业务,督促回归本源。2017年三三四十检查、2018年资管新规要求“去通道、去嵌套、去链条”,同业业务向同业客户经营转型,同业业务回归本源。2023年银行资本新规发布,对银行同业业务资本计提作出调整,间接限制同业业务扩张。
同业负债(包含同业存款)是银行同业投资一枚硬币的两面。可以看到,在同业业务大发展的2010-2016年,银行同业负债增速、占比持续走高。2017年开始这一趋势得到逆转,银行同业负债占比出现下降。
2022年以来,中小型银行同业存款余额平稳,但大行同业存款余额增加。2024年前三季度大行同业存款增量达5.28万亿,大幅超过之前三年同期的水平。今年以来,大行同业存款大幅增长可能与规范手工补息有关,银行为补充负债不得不通过同业业务吸收负债。
银行同业存款与MPA考核
央行MPA考核从2016年起开始实施,MPA考察资本和杠杆情况、资产负债情况、流动性、定价行为、资产质量、外债风险、信贷政策执行等在内的7大方面,涵盖了14个指标。MPA的评估对象是各银行业金融机构,按月监测、季末评估,按照一系列打分最后分为ABC三档并实施激励约束措施。MPA考核中最重要的是宏观审慎资本充足率与广义信贷的考核。
MPA考核中,对银行自营债券投资有影响的指标主要有资本充足率、杠杆率、广义信贷增速、同业负债考核(包含同业存单)、流动性覆盖率、净稳定资金比例,其中资本充足率、同业负债考核以及流动性覆盖率影响较大。
现有的MPA考核主要对同业负债规模提出要求:银行同业负债(包含同业存单)占总负债的比例不得超过33%(三分之一),否则该项考核得0分。
实际上,2014年发布的《关于规范金融机构同业业务的通知》(银发[2014]127号)就有此项规定。在该通知的第十四条中明确提到,“单家商业银行对单一金融机构法人的不含结算性同业存款的同业融出资金,扣除风险权重为零的资产后的净额,不得超过该银行一级资本的50%。单家商业银行同业融入资金余额不得超过该银行负债总额的三分之一,农村信用社省联社、省内二级法人社及村镇银行暂不执行。”
2017年,这一监管指标的口径出现变化。监管部门开始将同业存单纳入同业负债统计,银监会在下发的《关于开展银行业“不当创新、不当交易、不当激励、不当收费”专项治理工作的通知》(银监办发53号文)中提及,商业银行要自查,若将发行的同业存单计入同业融入资金余额,是否超过银行负债总额的三分之一。MPA考核中的相关内容也做出相应修改。
本次同业存款定价自律机制改革可能也将通过MPA考核对银行施加影响。主要影响的是指标体系中的“定价行为”,也即根据银行利率定价行为是否符合市场竞争秩序等要求,给予0-100分的不同打分。
注:①MPA的评估对象是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具体分为三类:全国性系统重要性机构(N-SIFIs)、区域性系统重要性机构(R-SIFIs)、普通机构(CFIs)
②宏观审慎资本充足率(Ci*)=结构性参数αi ×(最低资本充足率要求+系统重要性附加资本+储备资本+逆周期资本缓冲要求),结构性参数αi,主要参考机构稳健性状况和信贷政策执行情况。逆周期资本缓冲=max{βi×[机构i广义信贷增速-(目标GDP增速+目标CPI)],0},βi为机构i对整体信贷顺周期贡献度参数,βi=宏观经济热度参数(βi1)×系统重要性参数(βi2);T为容忍度
③MPA按季度评估,结果分为ABC三档。A档机构:七大方面指标均为优秀(优秀线90分);执行最优档激励。B档机构:除A档、C档以外的机构;执行正常档激励。C档机构:资本和杠杆情况、定价行为中任意一项不达标,或资产负债情况、流动性、资产质量、跨境融资风险、信贷政策执行中任意两项及以上不达标(达标线60分);给予适当约束。激励约束措施主要包括实施差别准备金利率等。实施期间为当次评估结果生效后的3个自然月,待下次评估结果生效后重新调整。
自律机制改革对同业存款利率、银行息差等的影响
银行同业存款利率现状
今年以来,不仅同业存款规模和占比攀升,同业存款利率也居高不下,与银行整体存款成本率下降的趋势背道而驰。例如大行与股份行同业存款利率来看,根据银行报表披露的“同业及其他金融机构存放和拆入款项”数据,截至2024年6月30日,农行、建行同业存款(包含同业活期和定期存款)平均成本均在2.5%之上,同比均上行超10BP,较年初也有不同幅度上行。工行同业存款成本高达2.7%,同比、较年初均上行超20BP。股份行中的平安、招商、华夏、中信银行同业存款平均成本也均位于2.2%之上,同比、较年初亦普遍提高。
同业存款利率居高不下同样与银行缺负债有关。由于银行同业存款无需严格按照自律机制进行调整,大多数时间,同业存款利率高于普通存款,并成为银行缺负债时期的高息揽存手段。例如4月手工补息叫停后,大行缺负债,于是普遍通过提升同业存款利率的方式从理财、保险、基金等非银机构吸收存款,缓解负债端压力。此外,不少大型企业有自己的财务公司,也可以将之前的协定存款绕道为同业存款回到银行。
本次自律规定主要针对非银同业活期存款利率。在纳入自律管理之前,非银同业活期存款主要锚定特定期限同业存单利率定价(目前各期限同业存单报价主要在 1.8%-2.0%)。近三年来央行政策利率从 2.2%降至 1.5%,而非银同业活期存款定价较为稳定,已偏离合理水平,未能体现央行政策利率传导,同业存款利率市场化程度不足。倡议提出,银行应以公开市场7天逆回购操作利率/超储利率(基础设施类非银金融机构,例如)为定价基准,合理确定同业活期存款的利率水平,使同业活期存款利率围绕政策利率波动,充分体现利率政策导向,疏通利率传导渠道。由此我们估计,部分基金和理财的活期存款利率会下降20-30BP左右。
自律机制改革对银行的影响
《倡议》发布有几大意图:第一,弥补监管空白,即同业存款纳入自律机制监管;第二,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使存款利率充分体现利率政策导向;第三,防止利率定价扭曲,进而形成空转套利空间;第四,进一步降低银行负债成本,缓解息差压力。
那么,银行体系非银同业存款的规模有多大?根据存款类金融机构资产负债表和信贷收支表,截至10月底,非银同业存款规模略超30万亿。考虑到同业活期存款在同业存款中的占比超过一半,也即非银同业活期存款规模应在20万亿左右。
能够为银行节约多少利息开支?假设同业存款利率平均压降30bp(从1.8%降至1.5%),对应节约利息开支600亿元。考虑银行业总体存款规模约300万亿,那么能够节约存款计息负债成本率、改善银行总体净息差水平约2bp。
不过从另一方面来看,自律监管并未解决短期内的银行负债短缺问题。若同业活期存款利率受限,对非银等投资者而言,存款的性价比将进一步下降,非银选择投资其他资产,如债券而不是存款,可能会加剧银行存款的流失速度。
自律机制改革对央行利率传导机制的影响
加强行业自律是央行理顺政策利率传导的重要一环。央行在2024年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的专栏三《维护竞争秩序,改善政策利率传导》中对存贷款利率传导机制进行了讨论:
目前我国已经基本形成了市场化的利率形成和传导机制,以及较为完善的市场化利率体系。央行通过调整政策利率,即7天OMO,影响货币市场利率(如NCD利率)和债券市场利率(如国债收益率),并影响存贷款利率(如LPR和银行存款挂牌利率),进而促进消费和投资,提升社会总需求,支持经济发展。
但是与货币市场利率、债券市场利率能够较好的接收政策利率的传导不同,存贷款利率的传导效率较低。下行幅度来看,贷款>政策利率≈债券市场利率≈货币市场利率>存款利率。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银行间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内卷”现象,导致贷款利率快速下降,尤其是大企业贷款利率低于国债收益率,而存款利率却难以降低。银行为了抢占市场份额,不惜以低于保本点的利率发放房贷,同时在业绩考核时点通过高息买存款、花钱买指标等方式推高实际利率,部分银行甚至高息吸收同业存款或以高于市场利率投标存款,这些行为不利于银行的可持续发展和对实体经济的长期支持。
央行同时指出,为改善利率传导机制,可以从几个方面出发进行完善,行业自律就是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具体来看:
第一,需要金融机构切实提升自主理性定价能力,增强资产端和负债端利率调整的联动性;第二,发挥行业自律作用、维护公平竞争秩序、健全银行内部资金转移定价(FTP)机制等;第三,引导银行通过市场化方式保持合理的资产收益和负债成本,避免净息差掣肘。
自律机制改革对资金面、债券市场的影响
对资金面的影响
下半年以来,资金持续维持紧平衡状态,资金利率中枢高于政策利率约20bp。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央行资金投放力度有限;另一方面是大行持续缺存款、缺负债(手工补息叫停、自律机制推动存款利率下降),导致大行资金融出意愿较低,也加剧了资金的内生不稳定性。我们认为12月1日执行的同业存款自律将进一步加剧银行负债短缺问题,或将对资金面形成扰动。
本次同业存款自律与4月手工补息叫停对资金面的影响可能有所不同。4月手工补息叫停后,企业将存款搬家至理财、债基,导致理财、债基规模膨胀,大行资金偏紧,但非银资金宽松,出现资金从非银向银行的倒灌,资金价格R007-DR007之间的利差一度收窄(之后又有一定走扩)。而本次重点在于同业自律,而且货币基金平均收益率也仅为1.5%,并未有太大吸引力,预计不会像4月一样出现极大规模资金从银行体系转向非银的现象。更多的可能是,非银配置银行存款的资金流向债券市场,增加对短债、存单的需求。
对债券市场的影响
对债市的影响可能要从三个方面考虑:
第一,短期市场主要反映负债成本降低-广谱利率下行以及配债力度增强的预期,直接利好同业存单和中短债,同时长端与超长端也会受到提振。1年大行同业存单利率将向资金利率DR007进一步靠拢,短期或逼近1.6%。
第二,之后仍需警惕同业存款自律可能会导致非银机构,如理财、基金等更多将资金用于配债而非存放银行同业,或加剧银行缺负债的问题,并且带来资金面扰动,可能对短债、存单利率形成次生冲击。但考虑目前曲线上已经没有太多有吸引力的点,预计资金对短债利率的扰动整体有限。
第三,中长期看,同业活期存款利率下行毕竟降低了银行总体的负债成本,有利于广谱利率下行,尤其此前货币基金、理财、保险持有的同业活期存款规模比较大,利率降低之后更缺资产,可能加大债券配置,利好长期利率中枢下行。
风险提示
1)银行存款流失超预期:若同业活期存款利率受限,对非银等投资者而言,存款的性价比将进一步下降,非银转向投资债券等其他资产,可能会加剧银行存款的流失速度,进而对资金面形成扰动。
2)测算与实际存在偏误:如同业活期存款规模、节约利息支出及负债成本率等测算。
相关研报
张继强 分析师 S0570518110002 | AMB145
仇文竹 分析师 S0570521050002
吴宇航 分析师 S0570521090004
朱逸敏 联系人 S0570124070133
关注我们
https://inst.htsc.com/research
访问权限:国内机构客户
https://intl.inst.htsc.com/research
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