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两年前,拜大统领签署了通胀削减法案IRA,其中重头戏之一就是医保谈判,即从Medicare的Part B&D中选取花费最多的药物,从2026年开始至少有10个药品进入谈判范围(参见【医苑观畴】地主家也没有余粮:美国扩大“医保控费”力度)。一年前谈判目录公布,而2024年8月15日,这10个药品的谈判结果出炉:
https://www.cms.gov/newsroom/fact-sheets/medicare-drug-price-negotiation-program-negotiated-prices-initial-price-applicability-year-2026
乍一看从最高的Januvia降价79%往下,除了Imbruvica降幅稍低以外(可能确实竞争相对激烈且专利期所剩无几),剩下9个品种的谈判价格与售价之间降幅都在50-80%之间。
虽然不至于跟咱们当初“4+7”那一批动辄自砍90%以上,但与历年我国医保谈判新增品种的平均降幅相比也已经有过之而无不及(偷个懒不画图了,2016-2023年分别为59%、44%、57%、61%、51%、62%、60%、62%),好像这资本主义的铁拳看上去也够狠的。
那这铁拳到底打在哪儿了?笔者对于美国的保险体系并不算熟悉,但就一些简单可查的事实简略剖析如下。
我们以谈判列表里,占用Medicare Part D资金量最大的Eliquis为例(顺便一说这里的2023年度药品花费$18b确实纳入了很多因素,几乎与该药整体销售额相当,但即便刨去后文将详述的因素,该药销售额中应也有相当比例由Medicare承担,也侧面破除了“美国医药支出以商保为主”之说)。
关键而又复杂的一环,是有这么个PBM(Pharmacy Benefit Manager,四舍五入应该就跟那个常见名词“军工复合体”类似吧)的存在,它会与药厂之间在卖药之后发生postsale rebates(字面意思就是回扣),也就是说药厂账面上的销售额时要刨掉这部分回扣,例如在下面这个例子里,一盒药$200里面保户自掏$50,但保险可以从药厂和药店分别获得$25和$5、因此只需要掏$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