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刊】开刊两周年:信息密度与决策质量

文摘   2024-06-18 07:02   上海  
不知不觉,小小公众号已开刊两周年,除了达到满足个人的些许虚荣心这个目的之外,也相当程度实现了写在发刊词里的初衷,即以基础数据工作为出发点,提升至规律、方法、思想层面,通过与现实之间的发生碰撞之后的不断修正,力求形成一套可靠的投资体系
作为一个从门外汉起步的后进(至今应该也算是半只脚踩在门槛上),专业信息缺失自然是自己投资生涯要克服的头等难题,于是就会把相当多数的带宽投入到弥补信息密度上,也可以从公众号绝大部分内容的分布情况得到验证。然而经过这些年的恶补,虽然医药专业相关的信息密度仍然是短板,但在不断获取信息的过程中,产生了一种邈远而现实的疑惑:信息密度与决策质量到底相关性如何
从形式逻辑角度出发,我们需要回答两个子问题:1)信息密度的增加是否必然提升决策质量;2)信息密度的局限是否必然影响决策质量。以下分而论之,就作为本刊两周年际的些许随感。[再次提前预警:本篇不含客观数据,而是任性的纯个人情绪集锦]。


1

信息密度的增加是否必然提升决策质量?

投资(特别是一级市场)往往是反馈链条较长的一种商业行为,信息不对称自然很容易造成价值判断的差异,通俗说就是“亏在不懂上”。于是人类秉承“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本能,既然不懂就玩命搞懂,将投资决策质量完全依赖信息密度的堆积,仿佛只要信息足够充分就一定能投出爆款。
尤其在这个看起来13格很高的医药投资领域,在市场火爆的那段时间,读文献、啃专著、跑会议,开口靶点、闭口通路,一时间蔚然成风。然后在风云突变之后,发现投资回报跟懂不懂的相关性极低(跟啥的相关性高后面再说),就只能归于“玄学”乃至“越学习越贫穷”,从极左倒向极右。诚然,笔者绝无任何否认信息积累价值的意思(否则也就是在拆自己的台了毫无讽刺揶揄上面这种行为(因为笔者自己就是其中一员),只是以相当多同行的亲身经历说明这种信息密度的增加并不必然提升决策质量。
从另外一个角度,我们可以说投资者无论如何努力,从信息密度上也无法与专业从事医药相关研究的专家相提并论。还记得两三年前同行们对院士/教授创业项目的追捧堪称万人空巷,“那种勃勃生机万物竞发的景象犹在眼前”,然而如今其中大多数不客气的说早已是一地鸡毛,甚至其中相当多数明星企业的崩盘都还谈不上科学判断层面的问题……
除了举反例,我们可以从逻辑上来推理,既然反馈链条这么长,最终决策质量的权重就会被摊薄到更多的环节,而这些环节之间的逻辑关系也很可能更加复杂、甚至出现矛盾冲突的情况;想要让长链条决策更加合理,在保证基础信息量的情况下,很有可能把握整体逻辑走向和理清各环节间逻辑关系就更为重要,特别是在资源带宽有限的情况下。打个直观的比方,大力士比赛几乎只跟肌肉力量有关,选手玩命炼块儿就行;而那些技术动作更加复杂的项目,诸如足篮乒羽、乃至于更极端的棋牌电竞,就完全不见得体型越大越占优了,甚至膀大腰圆反而不适合这些技巧运动。


2

信息密度的局限是否必然影响决策质量?

反过来就要说到近十年以来,医药投资领域最大的回报机会源于何处。众所周知,真正能够让一级市场医药投资者获得批量真金白银回报的就是2015-2018年之间的系统性机会,基本上在这个区间内的医药基金回报都差不到哪儿去,反之在2020-2021年的基金则回报都好不到哪儿去。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多数中国投资者在“7·22”之后并非选择果断杀入创新药、而更多是唯恐避之不及呢?这种择时择势的判断,几乎并不需要太多信息支撑,更不需要借助什么特殊信息渠道,反而以笔者在彼时的观察,面对临床数据核查风潮,相当多数投资者的反应是医药完蛋了、甚至中药的热度显著提升(彼时彼刻恰如此时此刻),孰不知恰恰是那看起来用常识就能判断出的大势带来迄今为止中国医药行业唯一一波“捡钱”的机会。
笔者作为时代的幸运儿,不仅躬逢其盛赶上了那段好时代,而且身处在一个优秀的团队框架中。在2015-2019年这个黄金时段中,我们不仅创造出足以有信心傲视全行业的回报(无论是ORR、还是DPI),而且神奇地保证了极低的亏损比例,即使在同一个vintage也应该是sharpe ratio非常优秀的水平;然而离奇之处在于,坦率说这个团队的所谓专业程度放眼全行业绝称不上有何过人之处(当然笔者作为大大受益于团队教诲提携的角色如此评价确有不恭),事后复盘此等表现的根源,除了高层择时准确以外,也只有归因于严守纪律,远离看不懂或hold不住的人和事,最终赚到极其有限范围内的钱。
进一步来说,笔者在有限的职业生涯期间,对自己经历和深入了解过的项目成败,发现两条非常有趣的规律:最终成就明星项目的那些关键要素,往往在投资之初我们并未意识到,甚至可能理论上当初就并不存在(诸如那些大幅受益于疫情或资本市场政策的企业);而最终杀死项目或导致巨大被动的那些关键要素,往往在投资之初我们都早已知晓,甚至并不依赖多么高深玄妙的信息基础就可以判断,只是我们出于主观或客观的因素选择了忽视,才最终自食其果。
这些是否能给我们一种启示,避开那些仅凭基础信息就可以判断的大坑,往往就已经可以形成比较理想的决策质量


综上所述,我们似乎可以得出一个沮丧而又振奋的结论,信息密度与决策质量至少并不总是有很好的相关性。然而,这都是仅就一维静态的相关性而言,信息密度对思考框架和决策心态的影响,可能在更高维度的层面发挥作用。就好比,以史为鉴未必就可以知兴替,但当看尽起朱楼、宴宾客、楼塌了,可能更容易淡定走过刀光剑影、从容面对鼓角争鸣。

空之客
医疗行业一级市场投资从业者的日常笔记,雪球同名ID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