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医保局多年来的摧花辣手之下,确实有大批曾经的重磅品种和企业都受到挤压,从而业绩出现缩水(参见【医苑观畴】腾的什么笼,换的什么鸟:中国医药市场销售额真实世界研究)。
然而,我们发现MNC在中国区的业绩依然处在基本稳定的增长状态,特别是近一年多来随着疫情干扰因素的褪去,不少MNC已经基本走出了集采阴影,旗下创新产品顶着谈判压力仍能贡献可观的增长动能,颇有“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之势。与之相比,那些在医保控费政策中举步维艰的国内药企,是不是应该反思同样的政策何以产生不同的结果?
在排名靠前的MNC中有以下7家明确披露中国区收入,我们可以发现刨除疫情期间的波动影响,MNC整体在中国区的业绩呈较为平稳的增长,销售额从2019年的$19.3b到最近一年的$27.2b,年化增速约8%(虽然并不理想、但至少比这几家全球年化增速6%更快)。须知,这些企业每家都有曾经的当家品种在集采中遭遇重创,而业绩增速不减就因为不断有临床获益过硬的新品种填上来。我们类似地选取4家国内顶级药企的销售额作为对照,可以发现这几家中国药企的业绩增长显著慢于MNC,销售额从2019年的¥91.2b到最近一年的¥117.3b,年化增速约6%,特别是近两年几乎已经看不到显著成长。对于新晋的宇宙第一大药企LLY而言,中国区的存在感实在弱到了可有可无的地步,近年来更是逐渐下滑到只占全球销售额3%的水平、位居所有MNC中最低,这里面还有相当一部分是由信迪利单抗贡献。这不得不让人对于Tirzepatide在国内的商业化前景表示担忧。在2022年,LLY遭遇了胰岛素集采和Abemaciclib、信迪利单抗等新药被谈判压价,自此以后中国区更加式微,以至于近两年在季报里都已经不太提及中国市场。
诺和诺德NVO在全球气吞万里如虎,在中国区却逊色很多,于是中国区的占比也一路从最高13%滑坡到了7%。虽然在2022年同样遭遇胰岛素集采,但NVO中国区凭借GLP-1的强势表现(尽管仍受供应链制约)已经重新进入增长轨道,胰岛素也重拾增速。MRK的双轮驱动(K药+HPV疫苗)在中国区同样是大杀器,因而2018-2023年业绩翻了三倍有余,占全球销售额比例也从5%提升到10%以上,已经直逼AZN成为中国区权重第二高的MNC。ROG在中国区的命运与全球基本同步,随着Herceptin、Avastin、Rituxan等上个时代的重磅产品逐渐老去,中国区的增长引擎也随之熄火。从2019年“老三样”的最后余晖,到2022年被生物类似药冲得七零八落(成就了如安可达这种神话),直到今年才凭借流感季的Xofluza和血液瘤ADC药物Polivy的爬坡稳住阵脚。阿斯利康绝对算得上MNC在中国区表现的GOAT,从早年的呼吸和心血管到近些年的肿瘤,大品种层出不穷,占全球销售额比例也一度高达20%以上。饶是如此,从2020年开始增速也开始出现转折,Pulmicort进入集采后大幅缩水,Brilinta、Losec、Arimidex等陆续在集采中丢标,Tagrisso则陆续面临豪森的阿美替尼和艾力斯的伏美替尼进入医保目录的冲击(不幸的是Tagrisso的谈判价格居然还低于那俩国产竞争对手);至2022年,叠加上疫情对呼吸线的沉重打击,业绩开始出现负增长;直到最近几个季度,随着集采影响的出清,以及Tagrisso、Enhertu、Forxiga等重磅品种的迅速爬坡,又重新回到了10%以上的同比增速。NVS应该是少有的在近些年主动大幅度提升中国区权重的MNC,特别是在集采中多个大品种受到重挫的背景下,硬生生靠几个大品种的增量重新回到快速成长轨道上来。2022年,Diovan和Exforge等心血管传统大品种在集采中丢标,直接导致业绩跳水;然而短短一年多之后,随着Entresto、Xolair、Cosentyx等新一代重磅品种的崛起,近三个季度增速达到了惊人的20%-30%,而且公司也明确表示中国是重要性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重点布局地区。
SNY虽然手握Dupi这种超重磅品种在全球市场大杀四方,奈何自免在中国市场体量绝对值终究有限,且公司其他产品又持续拉胯,等于把这种仰Dupi之鼻息的问题更加放大,多年以来中国区业绩已经没什么实质增长。在最近这个季度,虽然Dupi贡献了非常好看的增长率,但胰岛素和肝素集采后的窟窿仍在持续放大,导致整体仍难有改观。综上所述,只要手头有足够过硬的大品种,即便医保局屠刀霍霍,顶级MNC在大基数智商也依然能够维持10%以上的长期增速,甚至不断提升中国区在全球的重要性级别;反过来,无论MNC、还是国内药企,与其抱怨医保控费还不如反躬自省,同样是被铁拳教育之后,为什么有人还能重新开启增长、有人却一蹶不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