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校关怀在行动》——寻找“同桌的你”一个不能少【4】 李文刚:一个人,寻找到了一个都不少的同班的你

文摘   文化   2024-07-30 08:16   内蒙古  
70
 

从2024年的五月初,《昨日再现》平台与母校联手在网上发起寻找“同桌的你”——一个不能少活动以来,遍布天涯海角的罕中人,焕发出从未有过的激情与热情,通过网络、电话、书信,发出深藏于心底的那份寻人启事,寻找“同桌的你”、同班的你、同校的你,涌现出了许多比寻找更加让人感动的故事。本期,我们刊登的这篇文章,就是罕中八三届校友李文刚撰写的一篇寻找随笔。他以一己的主要力量,历时六十多天,一个都不少地找到了曾经同班、再班的罕中的“你”。

这是一种付出,更是一种精神。其间,所记录的过程,字字句句,如同脚印,引领我们回到母校那段青葱岁月。宗宗往事,更如同索引,记录了一所学校发展的阶段史。这份记忆,不仅对母校馆藏意义非凡,更是对每一个经历了那段罕中岁月校友的温暖呼唤与诚约。让我们感谢文刚同学的辛苦付出与心血,同时一起行走在他的文字里,找到当年那个我们自己吧!

《罕中83.2班  信息联络员 李文刚》

 










  
 《我的班级》
——写在《母校关怀在行动》寻找“同桌的你”一个不能少之际 

                                      

                                      作者/李文刚

 

      1980年金秋时节,我和来自宁城县四面八方的三百多同学一起,带着梦想,带着希望,来到八里罕中学,开始了三年的高中生活。高中生活是紧张而愉快的,学校的主要任务就是教学和培养人才,学生的主要任务就是学习。八里罕中学当时是省盟县三级重点中学,全县中考成绩最好的学生大部分都录取到罕中,从这学期同赤峰二中一起被确定为首届三年制高中试点学校。

高中三年,班级分分合合,共经历了六次分合。我们这一届高中共六个班级,入学分班是按中考成绩,第一名在一班,第二名在二班,第三名在三班,以此类推,也就是现在所谓的阳光分班。入学时大家聚在分班的红榜前找自己的名字,然后报道说是几班的,分班大榜一个班级一张,九年三班那张的第一个名字就是我。这是第一次分班。

一、高一年级
八里罕中学1980年入学的新生被确定为三年制,学校为了解决1982年没有应届高中毕业生问题,开学两周后决定五六班定为二年制班,一至四班为三年制,自由报名选择三年制班还是二年制班,这是第二次分班。二年制外语学英语、三年制学日语,日语大家都没学过,是零起点,我在初中的学校没有开英语课,没有学过英语,我选择三年制。这是第二次分班。
高一入学时统称为九年级,我们教室门口的牌子是九年三班,教室是学校东侧前面第一栋,最西面是高二的文科班--十年五班,然后依次为一、二、三班,我们在最东面的教室。四至六班在后面第二栋西侧三个教室。九年三班入学时51人,有三人入学前接到中专录取通知书没有报道,两人入学后接到中专录取通知书,离开班级和学校去读中专。分班时高军、姜永成、周治文、赵金铎等六七个同学,去了两年制的五六班,也有从五六班到三年制班级的,至此九年三班同学共有43人。此后又从县里蒙中、天中等其他中学及赤峰、平庄等地学校陆续转来几名同学,班级人数达到53人。这些同学后来有36名同学考入大中专院校,其中13人考入重点及第一批录取院校。


任课老师情况:

班主任:聂金学(上学期),徐景文(下学期);

政治:聂金学;数学:马贵海;

语文:宁武杰(上学期),徐景文(下学期);

物理:张玉涵;日语:丁鸿年;

化学:韩玉玲(上学期),李国庆(下学期);

生物:沈金仙;体育:孙志海

历史:莫德。

班级干部:

团支部书记:李文刚

组织委员:王海琴(上学期)、张玉林(下学期)

宣传委员:李庆梅

班长:祝永良、刘希三

体育委员:张军

学习委员:谷向东

文艺委员:刘慧敏

生活委员:于振龙

劳动委员:刘德海


二、高二年级

1981年9月开学后我们升入高二年级,班级门口的牌子变成了十年三班,教室由东侧第一个变成东侧第二个。班主任和语文老师换成了李景昌,政治老师换成了富国英,数学老师陈亚秋,其他没有变化。开学一周后进行了模拟考试,成绩出来后,学校决定进行文理分班,根据考试成绩和自己爱好意愿选择去文科班还是理科班,一至三班为理科班,四班为文科班,其他班学文科的同学到最东面的四班,原四班学理科同学被分到一班、二班、三班各一部分。第三周正式按新的班级上课。这是第三次分班。

三班的郑永富、刘慧敏、李淑凤、李文英、王立玉等8名同学到文科班,四班的赵云涛、张作东、李树东、马廷芳、赵金良等同学来到三班,十年三班人数为50人。



国庆节之后由于李景昌老师身体原因,语文由莫德老师接替,班主任由刘允同老师接替并兼任数学,后教语文。一九八二年五一之后,由于十年四班班主任傅玉明老师调任二年制毕业班十年七班(文科班)班主任和语文老师,另外一部分非农业户口同学参加县里招工,还有几个同学转学,这时三班同学只剩42人,学校决定分解三班。让十年三班班主任刘允同接替傅玉明老师工作,担任十年四班(文科班)班主任和语文老师。把三班分成两部分,南面两排桌的同学去一班,北面两排桌的同学去二班,其中谷向东、祝永良、张君三人去了文科班四班。我去了二班,二班这时的班主任是李德刚老师。这是第四次分班。

十年二班这时的班主任老师是李德刚老师,兼任数学老师。团支部书记是时玉琴,班长张子富,体育委员张佳武。分班之后二班达到64人。



二、高三年级

1982年8月15日暑假提前两周结束,我们升入十一年级,这时班级门口的牌子改成了高三二班。班主任是李文宪老师兼任语文课,政治聂金学老师(83年五一之后齐奎欣校长接替),物理朱彤升老师,数学王金友老师,生物罗光辉老师,朱老师(副校长)、王老师(教导主任)、李老师(教导副主任)都是校领导。物理、化学、体育仍有张玉涵、李国庆、孙志海老师担任。原来空出来的三班教室,即高三三班开始招收已经毕业的往届生,也叫补习班。至九月初共招收近四十人,比一二班人员明显少一些,本着自愿和学校及老师意见结合原则,从一、二班又调整到三班十多人。这是第五次分班。 这次分班后,我所在的高三二班共55人,人员名单见下表。



1982年9月正式开学之后各班级人员基本稳定,高三二班形成新的团支部和班委会。

团支部书记:张佳武

组织委员:李文刚

宣传委员:谢艳琴

班长:张子富

学习委员:李庆梅

体育委员:张佳武

文艺委员:于志大

生活委员:代林

半年紧张的学习生活很快过去了,进入1983年后感觉时间更快,春节过后正月初十就开学了,随后便是320、420模拟考试。420考试结果出来后,学校决定高三三班为中专班(考中专),一、二班准备考中专的同学去三班,三班考大专的同学去二班,这样二班人太多,又分到一班十多个人。分班后一两周内,同学中有从三班来二班的,有去一班的,还有去一班上了几天甚至一周多课又回到二班的,如兰坤林等同学。一周后从一班到三班去的李冬梅也来到二班上课。已经通过艺考的演员斯琴高娃的弟弟、在八里罕变电所上班的张建中(后来成为歌手、词曲作者、音乐人)也加入二班学习备考,这也可能跟二班任课老师大多是校领导以及辅导高考多年有关系吧。至此一班64人,二班变为72人,高三二班最后同学名单见下表。这是第六次分班。   

这六次分班除第一次分班是在入学之前学校统一分班之外,其余五次都是我们在校期间进行的,每次分合既是学校主导,也有个人志愿。



随着班级人员的稳定,人数确定在72人。分班之后从三班过来二十多人,既有二年制同学也有往届同学,但他们外语是学英语的,这样学校又给他们配了英语老师胡晓娟,在我们上日语课时,他们去学校会议室上英语。



高三后期各科课代表是:

语文:宋 敏 政治:鲁秀芝  

数学:李庆梅    物理:赵丽珍

化学:王文华  生物:刘淑新

日语:朱吉贤    英语:冯  捷


三、高考喜报

1983年320、420这些模拟考试都是由昭乌达盟统一出题,统一时间考试的,八里罕中学学生都考得非常好,在全盟是名列前茅的,都让上面和一些学校有点难以置信,所以520模考派来了县教研室督考。不出意外,这次仍然考的非常好。班主任李文宪老师把全班七十多人的总成绩和排名用一张大纸张榜贴在教室前面门口,并开了一个班会,进行了鼓励,说根据成绩和往年经验,能有百分之五十以上考入大专以上院校。我这次模考在班里是第7名,可惜正式高考没有模考好。班里的鲁秀芝同学,我们初中时就是同学,这次是第42名,她听了很消沉,下课后对我说“一半是36个,我没希望了”。我说“老师是保守说法,咱们是三年制,多学一年呢,咱们班考五十人以上没问题。再说还有一个半月呢!”果然高考成绩出来后,鲁秀芝同学也被理想的大学录取,毕业后也是工作业绩斐然,多次获奖,取得了正高级职称。

高考成绩出来后,八里罕中学取得空前的佳绩,共有132人被大中专院校录取,其中大专以上116人,录取人数超过全县三分之二。


考的最好几位同学在高三一班,许国忠、李庆旭、年跃刚三位同学考入清华大学,四班的吴华同学考入北京大学。高三二班高考成绩也非常好,并且考上大学的人数和比例是最高的,共有63人进入录取线,当年实际录取51人,其中24人被重点大学或第一批次院校录取。其中陈定兴被北航、李庆梅、张佳武被北林、孙宝泉被西安交大、高耀东被华东工程等重点名校录取。非常可惜的是由于内蒙古招生办当年录取分数线制定失误,造成部分同学上了录取线而没有录取,当年有很多人与大学失之交臂,有的甚至是多出录取线十几分,但在各自努力下第二年或之后都考上了理想的院校。这在罕中历史上应该是个佳绩,不要说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那么低的招生率,即使是现在如此好的高考成绩也是少见的。


四、我的老师

高中三年历经6次分班,先后有二十余位老师担任我们的各科教学,这些老师有的德高望重,有的年轻有为;有的是支边的重点大学毕业生,有的是土生土长的本地名教师;有的当时就因为教学业绩突出成为校领导,有的经过不断耕耘奉献三尺讲台,后来成为名师、领导、以至获得内蒙、全国先进教师等殊荣。总之我们的老师无愧于人民教师和人类灵魂工程师的称号。我们的高考成绩既有我们的劳动和汗水,更凝聚着老师们辛勤劳动和心血。关于对各位老师的赞誉及老师们的成绩、荣誉及经历,以前很多校友的文章进行详细叙述赞美,我的匮乏的文字不再赘述,谨列下表,千言万语一句话,感谢各位老师的辛勤付出和关爱!



五、我的同桌

高中三年,历经了多次分班,同桌一共四个,分别是邹得志、李文龙、赵鹏和兰友廷。

邹得志是我入学第一个同桌,但只有三周多点。邹得志同学学习非常刻苦努力,学习成绩一直非常好,大学我们都考入了同一所重点大学—阜新矿业学院,我们成为高中和大学共七年的同学,关系也非常好。他在大学时学习成绩优异,由于家在农村,下面还有两个弟弟在读书,他放弃报考研究生机会,以优秀毕业生身份分配北京,到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工作。工作业绩优异,不断升职,曾任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干部处长、组织部长、统战部长并成为校党委常委。

李文龙是我第二个同桌,他是开学三周才来学校的,我们是初中同学又是本家兄弟,所以他来之后主动要求和我同桌,我们愉快的成为了同桌。我们同桌接近两年,总是同时进出,周末一起回家,一起来学校。他当年没有考上学,在存金沟供销社参加了工作,供销社改制后,自己经营超市商场,两口子齐心协力,经营的不错,取得了非常好的经济效益,成为最先富起来的一批。近年转兑了超市,办起了牧业养殖公司。

赵鹏是我第三个同桌,高三开学后由于李文龙去了三班,我俩成为了同桌。赵鹏来自平庄矿务局,家里父母都有工作,条件不错,但是他非常朴实低调,学习非常刻苦勤奋,可惜当年未能进入大学。高中毕业后在平庄矿务局参加工作,工作业绩也非常好,又考取长春师范学院的会计专业,后来晋升为平庄煤业集团公司投资公司财务科长。

兰友廷是我第四个同桌,1983年320之后分班,赵鹏去了一班,兰友廷从三班来到二班,我俩成为同桌。兰友廷同我一样不善言谈,但学习很努力勤奋,每天早来晚走,成绩不断提高,当年考入内蒙古农牧学院,毕业后分配呼伦贝尔盟水利勘察设计院工作,为呼伦贝尔市的水利建设做出了贡献,多次获奖,高级工程师退休。


六、写在后面

今年是八里罕中学建校七十周年,学校要在新建校史馆中以电子版信息的方式,系统完善建校70年校友信息联络库,体现母校“一个都不能少”的关怀。项晓晖同学委托我做1983届高三二班的联络员,搜集整理班级同学信息。我是个办事比较认真、不太会变通的人,什么事都想做好,尽可能达到完美,也可以说是有点强迫症。既然“一个都不能少”,那我们就应该想办法把所有同学的信息都搜集到。由于高中多次分班,因此接到任务后,首先就应该把班级同学名单搞清楚,谁最后在这个班级,首先是看毕业照,可是毕业照上别说四十年不见有的可能叫不上名字,关键是人不齐,毕业时72人,照片上只有56名同学。还有的同学自己也记不清毕业时到底在哪个班了。看来这个任务也不是那么轻松完成的。我们高中时历经6次分班,班级分分合合,我在三班的同学有八九个同学到了学文科的四班,后来从三班又到二班,三班和二班一些同学有到一班一部分,82年暑假我还到六班听了两周课,而且我们高中读了三年,可以说学习并不十分繁忙,所以大部分同学都认识熟悉,百分之六七十的同学都有联系或知道电话。我开始查资料,看照片,找高中时期的笔记等资料,查阅对照,历时两个多月,打电话300多个,发微信、信息六百余条,找同学核对资料,找师兄和师弟提供线索,以至弟弟及其单位同志提供线索。最后终于厘清确定了1983届高三二班毕业同学名单及信息,还确定了我所在班级历次分班之后的同学信息。通过整理同学信息资料,全班72个同学,63人在高中考上了各类院校,5人工作后学习深造,68人取得高中之后各种不同的学历,59人取得学士学位,9人以上取得硕士、博士学位。在科研院所校工作的同学成为教授、研究员及硕导、博导,在企业和事业单位工作的同学大部分成为高级技术人才。不完全统计同学中有9人获得正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特别是崔国文同学不仅是二级教授、博导,还受聘为省政府参事。有很多同学走上领导岗位,成为科级、处级以至厅级领导干部,有的成为企业厂矿长(总经理)、董事长、党委书记。

最后,感谢为本班这次完善校友信息做出贡献的李树东、李树彬、鲁秀芝、李素文、兰坤林等同学;感谢提供线索的邹得志、李庆梅、王德志、朱吉贤、于志大、李国栋、柳森、楚景富、贾相林、冯捷等同学;感谢师兄卢士杰、闫国桉、聂志伟、宁兆会、师弟赵丙友、白禄军等提供线索,同时也感谢弟弟李文杰及其单位同事帮助和提供线索。正是大家的共同努力,使1983届高三二班除三位去世的同学外(在此深切悼念这三位同学),全部搜集到较详细的信息,真正做到了“一个都不能少”。

 










赵本山这个名字和春晚简直是绝缘体,成了开玩笑的代名词。尽管他已经离开春晚好几年了,但网友对他的期待依然如此浓厚。如果他还在春晚上,收视率可能早就破表了。他那传道授业解惑的小品功力早就培养了一大批笑星。但如今,人们对春晚的态度就像大年三十晚上宁愿打麻将也不愿坐在电视前,这真是有点遗憾,不是吗?

征集启事

   母校关怀在行动——寻找“同桌的你”,一个不能少 




 


 




  
 
“每一个昨日都值得再现”
    
投稿/合作邮箱:2968298002@qq.com
点这里,让我知道你在看!
     

昨日再现
那些匆匆流年, 以为渐去渐远。 偶尔有风吹起, 依然《昨日再现》。 构成: “路见拾’遗’”~博主行走笔记; “昨日回声”~“声”动过往时光; “微”炉夜话~灵魂相近的人煮字疗殇; “永远的罕中”感怀~“永远”有多远。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