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首富马斯克和3个孩子都患有“自闭症”,这是遗传导致的吗?

文摘   2024-08-13 22:00   广东  



本文字数约:5752 字       

阅读时间:7 分钟


本文章节:


01、世界首富马斯克的悲惨童年


02、阿斯伯格综合征不是“天才病”


03、部分自闭症是心理社会因素导致的


04、如何引导自闭症孩子化弊为利?


提起马斯克,网友们第一时间会想到他的诸多标签:世界首富、特斯拉创始人、科技圈天才、世界顶级精英……


但是,马斯克还有一个特殊的身份——精神心理障碍患者。


他公开说过,他在小时候患有阿斯伯格综合征(Asperger Syndrome)。在精神医学中,阿斯伯格综合征是“孤独症谱系障碍”的其中一种特殊类型。


而所谓的孤独症,就是大众所说的“自闭症”。


马斯克,图片来源于网络


据网上信息,马斯克有过3段婚姻,并有过12个孩子,其中1个夭折了。而在这些孩子中,有3个已经确诊了自闭症。


马斯克还自曝患有抑郁症,他说自己使用微量的氯胺酮来治疗抑郁症,还有人看到他在派对上,吸食高剂量的氯胺酮,也就是K粉。


其实,从马斯克的公开表现来看,他得的未必是抑郁症,而极有可能被精神科大夫诊断为双相障碍。而且,吸食“K粉”能治疗抑郁症吗?我们后续再撰写文章深入分析。


今天这篇文章,我们主要从精准精神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以下话题:


马斯克为何会被诊断阿斯伯格综合征?


他有3个孩子确诊了自闭症,这是遗传了马斯克的“致病基因”吗?


家里有孩子被诊断为自闭症、或者阿斯伯格综合征,父母该怎么应对,甚至化弊为利?


世界首富马斯克的悲惨童年


1971年,马斯克出生在南非的比勒陀利亚。他的父亲埃罗尔有着优越的家庭背景,是一位高级工程师,收入很高。


在很多人的眼里,马斯克的父亲属于“高质量男性”,不少女性为之倾倒。但实际上,他是一枚妥妥的“渣男”。


马斯克的母亲梅耶长得非常美丽,是一名模特,还入围过南非小姐大赛的决赛。


马斯克的母亲梅耶的照片,图片来源于网络


马斯克的父母结婚后,埃罗尔的“渣男属性”暴露无疑。他经常对妻子拳打脚踢,梅耶受尽了委屈。但当时,南非禁止女性主动提出离婚,梅耶只能隐忍。


到了马斯克9岁时,南非出台了允许女性主动提出离婚的法律。梅耶抓住机会,勇敢地与埃罗尔离了婚。


“渣男”埃罗尔离婚没多久,就很快二婚了。二婚没几年又离婚,还把二婚老婆带来的继女搞怀孕了,与继女结了婚。


这事对于马斯克而言,是一段难以启齿的“家丑”。


其实,马斯克的父亲埃罗尔有典型的偏执型人格障碍。


总而言之,马斯克没有幸福的童年。他在年幼时亲眼看到父亲打母亲,弟弟和妹妹被吓到角落里躲着,而他会拉着父亲的脚,阻止他打母亲。


这样的场景,足以让孩子感到恐惧。


马斯克成名后谈起过他的父亲,“你不知道有多糟。几乎所有你能想到的罪行,他都做过!”据当时采访他的记者回忆,马斯克眼噙泪水,都快说哭了。


所以,在原生家庭的负面影响下,小时候的马斯克性格孤僻,不太合群。但他非常痴迷读书,每天能够阅读8、9个小时,周末就能看完2本书。


儿时的马斯克,图片来源于网络


他在学校时经常呆呆的,双眼空洞,毫无焦点,别人喊他也要喊很多次才行。校长把马斯克的父母叫来学校,认为马斯克的智力发育迟缓。


梅耶也一度以为马斯克是个低能儿,还是一个聋子。她带孩子就医,医生也以为马斯克是“间接性耳聋”,还切除了他的扁桃体来提高听力。


但这起不到任何作用,马斯克还是会“间接性耳聋”。最后,梅耶才发现儿子不是耳聋,只是爱发呆。


父母离婚后,马斯克跟着父亲继续在南非生活。当时的南非治安非常差,暴力事件频发,很多儿童、青少年受社会的影响,也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暴力倾向。


而马斯克因为性格孤僻、身材矮小,还没有母亲在身边,自然成了同学的欺负对象。马斯克经常被同学辱骂、欺负,甚至是殴打。


据说,马斯克曾在学校与一个男生发生口角,后来对方叫来一群人报复。马斯克被打得整张脸都肿了,眼睛也睁不开,被送到医院,一周都没能上学。


马斯克为了不再被人欺负,开始学习空手道,还努力地练习摔跤。再加上青春期发育,马斯克一下子长高了不少,有了保护自己的能力。


从那以后,一旦有人被欺负,他就用拳头反击回去,终于摆脱了校园欺凌。



阿斯伯格综合征不是“天才病”


那为什么马斯克会认为自己小时候有阿斯伯格综合征?


因为阿斯伯格综合征是一种“症状学诊断”的精神障碍,而马斯克在童年时的表现,确实符合相应的诊断标准。


上面介绍过,阿斯伯格综合征属于“孤独症谱系障碍”中的一种。而孤独症就是老百姓说的“自闭症”。


不过,阿斯伯格综合征跟典型的自闭症不同。整体来说,它的症状更轻微。


比如,通常来说,对比起自闭症患儿来说,阿斯伯格综合征的孩子有正常的词汇量和智力水平,有更好的语言表达能力、认知功能。


而且,虽然阿斯伯格综合征的患者也有明显的社会交往、交流障碍,但也与典型自闭症的不同。


如果不加干预的话,典型的自闭症患者往往回避人际交往,对周边的人不感兴趣,对他人、甚至包括父母的呼唤都听而不闻,几乎完全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


但是,阿斯伯格综合征的患者则愿意社交,只是社交方式显得非常笨拙、以自我为中心。


比如,患者对别人有过多的身体接触和肢体动作,不断地说自己感兴趣的事物,忽略了别人的感受,对别人的情绪、肢体语言和交流隐喻不太敏感。


说得简单一些,因为患者不掌握人际交往的规则和方式,很容易受到排斥和孤立,所以才可能变得不愿意与他人交流。


还有,典型的自闭症患者往往痴迷于一些特定物品,比如爱收集绳子、瓶盖等;喜欢盯着转动的风车、风扇看半天。这些爱好缺乏技能和知识上的意义。


很多阿斯伯格综合征患者的兴趣跟学科知识有关。他们可能更喜欢人文社科、自然科技的知识,给人一种“博学”“怪才”的感觉。


马斯克儿时的整体表现,就更加符合阿斯伯格综合征的症状标准。


儿时的马斯克,图片来源于网络


他虽然也时常发呆,经常听不到别人呼唤,但他的语言表达能力、认知功能没有明显异常,智力水平也正常。


而且,他并非一开始就不愿意社交,因为长期目睹父亲家暴,家庭气氛经常令他恐惧又压抑,又被同学欺凌,所以才变得性格孤僻,没什么朋友。


他又特别热爱阅读,博闻强记,尤其爱看百科全书、科幻类书籍。他说,“我是靠书本抚养成人的。首先是书,然后才是我的父母。”


上面这些表现,都令国内外的精神科大夫认为,当时的他符合阿斯伯格综合征的诊断标准。


有一些资料记载,发明家爱迪生科学家爱因斯坦在青少年时期,都有过类似的阿斯伯格综合征症候群


所以,受到这些“名人患者”的影响,很多人以为阿斯伯格综合征是“天才病”。


比如最近很多媒体报道的14岁宁波少女小祝(化名)。


小祝从小成绩优异,记忆力、理解力、逻辑能力出类拔萃,轻轻松松成为“学霸”。


但她一直缺少朋友,上了初中之后经常跟同学起冲突,甚至动手,在家里也经常跟父母发生剧烈冲突。


父母带她去精神科就医,小祝被诊断为阿斯伯格综合征。


很多媒体报道都说这女孩得的是“天才病”,情商不足,但智商超群。


其实,这种解读是偏颇的,很容易误导大众。从整体来看,阿斯伯格综合征根本不是“天才病”。


大部分阿斯伯格综合征患者的智力水平在正常范围内,并不突出。而因为不善社交,容易跟人起冲突、被排挤,所以他们容易感到愤怒、失落。


这种情绪上的波动,很容易影响他们的学习状态,以至于学习成绩一般,甚至比较差,被人贴上学习差、品行差的标签。


只有非常少数的阿斯伯格综合征患者,有数据显示大约15%左右,会表现出突出的智力和才华,非常喜欢钻研知识。他们在钻研感兴趣的知识时,往往是兴奋的、沉迷的状态,类似于良性的学习上瘾,所以学习效率非常高。


其中,又有一小部分的患者在某个领域闯出了名气,被人熟知,所以才给人一种“阿斯伯格综合征是天才病”的错觉。


这其实是一种“幸存者偏差”,而不是这个病的本质。


部分自闭症是心理社会因素导致的


在上个世纪,很多大众还不知道什么是“自闭症”。


但最近10多年来,随着确诊率在攀升,科普力度增大,越来越多人知道了这种精神障碍。


那么,这种障碍的病因到底是什么?


目前,国内外主流精神医学都没找到孤独症谱系障碍的确切病因,但倾向于认为主要与遗传、围产期不良刺激等先天因素有关,导致患者的神经发育出现问题。


所以,在精神医学中,孤独症谱系障碍是属于“神经发育障碍”范畴的。


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5版》(即DSM-5)中提及,孤独症谱系障碍的遗传度从37%到高于90%不等;


还有,华大基因的尹烨曾发表过“自闭症的基因写在精子里”这样的言论;


相关文章:华大基因尹烨说“自闭症的基因写在精子里”,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


尹烨,图片来源于网络


而马斯克小时候的经历被认为有阿斯伯格综合征,他有3个孩子确诊了自闭症。


上面的信息是否表明,孤独症谱系障碍主要是基因遗传导致的呢?


其实并不是,目前没有确切的证据证明这一点,科研人员未找到孤独症谱系障碍的致病基因。


而且,大量孤独症谱系障碍患者的父母没有精神障碍,也没有相关家族史。


比如,马斯克的父母就没有孤独症谱系障碍。


而他的母亲在怀孕时,是否因为婚姻不幸福、长期情绪压抑,或者服用了一些药物,导致婴儿在围产期受到了不良影响?目前也无法证实。


所以,我们不能把孤独症谱系障碍简单归结为基因遗传。这并不是“遗传性疾病”。


还有,传统、主流观点认为,孤独症谱系障碍是无法治愈的,只能缓解,让患者尽可能具备社会功能。


但去年,著名期刊《JAMA·儿科学》发布了一篇研究成果:自闭症是可以康复的!这颠覆了很多人的认知!


这篇文章介绍了美国波士顿儿童医院的一个研究。


研究团队对213名自闭症患儿进行了长期的临床观察和随访,这些孩子都在1到3岁被确诊了自闭症,而且都接受一定的干预治疗。


其中,有超过1/3患者在6岁时,不再符合自闭症标准。


研究报告说,这些孩子基本不可能被误诊的,也没有接受特别高强度的干预,但就是康复了。


如果自闭症真的是由“致病基因”决定的,难道他们在6岁时,基因就发生了改变?这显然不可能。


相关文章:自闭症遗传度高、难以根治?国外顶级儿童医院的研究结果,会颠覆这种认知


在临床精准化心理干预的过程中,有部分抑郁症、双相障碍的青少年患者也曾被诊断为阿斯伯格综合征,另外,有部分青少年患者在童年时期曾有自闭症症状。


但深入到这部分患者的内隐记忆层面后发现:


这些患者的孤独症谱系障碍症状不是先天的,而是后天心理社会因素导致的。


比如,有一位大学生患者刘可,她学习成绩很好,但从幼儿园开始就不爱说话,不愿跟小朋友玩,总是一个人玩积木、玩洋娃娃,玩的时候几乎也不说话,只是拿在手上摆弄。


即使随着年龄的增长,刘可的沟通能力有所进步,但还是非常害怕与陌生人接触,社交能力非常差,还容易与同学、老师发生冲突。


如果她在儿童、青少年时期到精神科就诊,很可能被诊断为阿斯伯格综合征,就像上文提到的宁波14岁女孩小祝。


可在临床精准化心理干预中,进入刘可的内隐记忆层面后发现,她不愿社交、不懂社交的背后,有大量的叠加性心理创伤事件。


包括她的母亲管教方式过于严厉,她多次被幼儿园同学捉弄等等。


当她的主要叠加性心理创伤得到修复,并且掌握了更科学的人际交往技巧后,刘可康复得很好,能独自出国留学,沟通和社交能力大大提高。


刘可的真实案例:抑郁症女孩服药转躁后被诊断双相,57个小时心理干预后,她摘掉了“重性精神病”的帽子!


从马斯克的成长经历来看,他得了阿斯伯格综合征,主要也是后天心理社会因素导致的。


在他的成长过程中,父母频繁争吵,父亲喜怒无常、偏执暴力,还家暴母亲。


这种不良的家庭环境往往会导致孩子缺乏安全感、胆怯、不懂得正确表达自己,缺乏来自父母足够的情感关注。


马斯克的父母离婚后,他跟着父亲生活,他更加缺少来自父母的关爱,也没有人积极引导他如何处理人际关系。


所以,马斯克很难与同学友好地相处,经常受人欺负,这导致他形成了更多叠加性心理创伤,在儿童、青少年时期更加回避社交。


马斯克的3个孩子为何会确诊自闭症?


同样,这很有可能是后天心理社会因素为主。


马斯克逆商、智商都很高,但情商较低,并且因为学业、事业都非常出色,逐渐出现了自恋型人格和偏执型人格。


他的几任妻子或女友、密切共事的伙伴、员工都说他脾气暴躁、不好相处;


他的大儿子泽维尔(变性后改名为“薇薇安·威尔逊”)也说他“冷漠、易怒,既缺少爱心又自恋”。


也就是说,那3名罹患自闭症的孩子,都有可能遭受过来自父亲马斯克的叠加性心理创伤,缺乏来自父母的高质量陪伴和关注。


甚至不排除这些孩子的母亲怀孕时,因为夫妻关系不良,情绪波动大,而对胎儿造成了影响。


总而言之,我们不能因为表面所谓的“遗传度”,就认为孤独症谱系障碍属于遗传性疾病。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不过,作为当事人,马斯克有可能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他有可能以为这3个孩子的自闭症,就是遗传了自己的带病基因。


甚至,他生那么多孩子,不只是因为“繁衍后代是人类的使命”,也是为了筛选出不带有“致病基因”的孩子,未来接管自己的事业。


这不禁让人想起了国内多益网络的董事长徐波。


据网传信息,徐波也疯狂生娃,称目标是生满50个,并把其中10个培养成顶级精英。


有网友说,徐波的母亲患有“精神类疾病”,徐波生那么多孩子,就是为了筛选掉母亲的“精神病”基因,选出优秀的事业接班人。


相关文章:网游业百亿大佬生几十个娃是为了筛掉“精神病”基因?抑郁、双相到底会不会遗传?


如何引导自闭症孩子化弊为利?


既然,无法证实孤独症谱系障碍是源于基因遗传,那也就是说,即使夫妻双方进行孕前检测、产前产后检测,也无法预知是否会诞下自闭症孩子。


换言之,与其担心自闭症是否有致病基因,父母还不如从心理社会因素方面入手,避免孩子从胎儿时期开始,就受到不良情绪的影响。


比如,夫妻之间要积极磨合三观,别频繁发生矛盾,并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孕妇的情绪、激素水平等方面出现波动,对胎儿发育产生影响。


在妻子生育后,丈夫也要承担起更多责任,维护好家庭关系,减少妻子罹患产后抑郁症的风险。


孩子母亲的整体精神心理状态良好,孩子才能接受更好的养育,更有可能心身健康地成长,预防大量叠加性心理创伤导致自闭症的症状。


那如果孩子已经被诊断为自闭症、或者阿斯伯格综合征,父母也不要恐惧,患者越早接受干预,病情缓解的幅度越大。


而且,父母要拓宽认知边界,深刻反省自己有没有对孩子造成过叠加性心理创伤。如果有的话,要尽快改善亲子关系和家庭关系,学会“自我家庭治疗”


而孤独症谱系障碍的患者普遍存在社交短板,父母可以积极引导孩子掌握人际交往的“三大法则”


关于人际交往的三大法则,可回看:抑郁、双相、强迫症患者想养宠物,父母这样做才能加快康复,否则可能加重病情! 


如果父母发现患儿对某个方面特别感兴趣,父母可以抓住机会,积极引导孩子塑造出高效学习的状态,争取在某个领域具备比较突出的优势。


因为现在的社会分工非常多元化,分工非常细,即使患病孩子有社交障碍,短板明显,但只要有一技之长,也能够在社会立足。


虽然孩子被诊断为孤独症谱系障碍,这对整个家庭来说是一记重大的打击。但父母要具备“坏事变好事”的意识,学会化弊为利,帮助孩子发挥所长,实现个人价值、社会价值!


参考书籍:


1、《埃隆·马斯克传》


2、《人生由我 比“硅谷钢铁侠”埃隆·马斯克更酷的硬核母亲》





↑↑↑点击关注“晴日精准心理”
掌握精准精神心理学知识

好文推荐

本文版权为【晴日精准心理】 公众号所有,如需转载需在文章开头注明转自晴日精准心理公众号、作者何日辉。



晴日精准心理
精神心理障碍高效康复的医疗目的地,精准精神心理学引领者。本机构利用多学科诊疗模式(MDT),尤其是深度催眠下病理性记忆修复技术(TPMIH)进行深度心理干预,让抑郁、双相等疾病患者快速康复、实现停药,青少年患者还能顺利复学,甚至高效学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