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孩子患上抑郁、双相后,病情越来越重?背后是父母很容易忽视的侥幸心理

文摘   2024-08-28 22:00   广东  



本文字数约:5076 字       

阅读时间:7 分钟


本文章节:


01、严重的侥幸心理,让他们亏得血本无归


02、父母心存侥幸,导致孩子病得越来越重


03、如何克服侥幸心理,让孩子加快康复?


此图为AI生成

文 | 何日辉

发布 | 晴日精准心理(SUN-MEDICAL)


从精准精神心理学的角度,从人的内隐记忆层面,如何深入理解“人性三原色”之一的“趋利避害”


如果一个人总是趋利避害,不仅难以实现心理上的成长,还容易养成很多不良习惯,甚至可能患上成瘾疾病。


还有部分父母盲目推崇“快乐教育”,或者对孩子过度夸奖,也很容易强化孩子趋利避害的动物本能。


点击回看:为何在“自我家庭治疗”前要了解人性?对人性三原色之一“趋利避害”的深入解读


除了“趋利避害”外,“侥幸心理”也是人性三原色之一。


一个人如果总是心存侥幸,就很容易不断错过解决问题的机会,反复作出错误的决定。


而当问题量变到质变,像雪球一样越滚越大时,不但解决起来非常艰难,遇到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时,甚至会突然“爆雷”,骤然出现严重后果,令人付出惨重代价!


近年来经常发生青少年跳楼的新闻。从表面看来,这些孩子跳楼的原因看起来都很小:父母不让玩手机了、考试考差了、被老师批评了……


所以,这种悲剧刚发生的时候,很多网友评论:现在的孩子怎么了?一点批评都受不了了?而他们的家人也会把所有责任都归咎于学校和社会。


但其实,真正的原因是这些孩子不断遭受叠加性心理创伤,量变到质变,他们的父母一直不重视、不解决,最后孩子出现了严重的精神心理障碍,那些所谓的小事只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而已。


而常常被父母忽视的“微笑型抑郁症”,也会加剧了这种悲剧的发生,不少“别人家的孩子”最后承受不了心理压力而跳楼自杀。


还有,临床中我们发现,很多被诊断为抑郁症、双相障碍、精神分裂症的青少年患者,他们之所以发展到病情严重,相当大的一个原因也是如此:他们的父母有严重的侥幸心理!


如果父母再不及时自我觉察、自我反省,等到孩子发生悲剧时,就再也没法弥补了!


严重的侥幸心理,让他们亏得血本无归


相信很多人都听说过“庞氏骗局”,这是充分利用了人性侥幸心理的“典范”。


“庞氏骗局”也被称为金字塔骗局,该骗局的创始人叫查尔斯·庞兹。


开设“庞氏骗局”的人会虚构一种回报率超高的产品,比如“开山鼻祖”庞兹当时给出的收益率高达45天,50%。


也就是假设你投了100万,45天之后就能获得150万元!


要知道,在当时,当地最有名的一所银行给出的利率才6%!


庞兹给出的极高回报率,简直跟天上掉馅饼没有区别。人们也不是傻的,一开始是不太信的,最多只敢投一点点试试看。


但是,自从有人真的赚到钱以后,就越来越多人上钩了。


因为,虽然“庞氏骗局”没有正经产品,但一开始投钱的那一小波人确实能赚到钱。


他们所赚的利息,正是后面的人投的本金。简单来说,就是空手套白狼,拆东墙补西墙。


比如,最先投钱的是甲,其次是乙。设骗局的人会从乙的本金中,拿出一定的金额作为甲的利息,再加上甲的本金,一并还给甲。


那么,甲就赚到钱了。甲很高兴,极有可能会往里面投更多的钱,还会用亲身经历告诉家人、密友,让他们也投钱。


这样的甲不止一个,而是好多个,他们一传十十传百,人们争先恐后地掏钱投资。


当时,庞兹的骗局在短短5个月内,筹集资金就从5千块飙升到100万。最巅峰的时候,有4万人追随庞兹,投资额高达1500万。


当受骗的人越来越多,“庞氏骗局”崩盘的风险就越来越高。因为如果要给的利息太多了,后来者的本金不够用,或者创始人突然跑路了,那就会爆雷。


所以,先投资的人有可能赚到一些钱,而后来加入的人就可能会成为“韭菜”,爆雷后一分钱本金都拿不回来。


最近广州芳村的金融茶“泛茶”事件,之前的北京“中植系”、深圳的“鼎益丰”等事件,虽然形式有所改变,但本质上都属于“庞氏骗局”。


这些骗局里的受害者都非常愤怒,不断谴责设骗局的人,到处找媒体报料、拉横幅讨说法。但骗局的创始人很可能早已卷款出逃,“润”出国外了。


设骗局的人固然可恶,应受到道德的谴责、法律的制裁。但其实,受害者们也不是完全无辜的:


因为很多受骗者早就知道这是一场“击鼓传花”的游戏,泡沫一定会破;


但在巨大的诱惑面前,他们都认为自己不会是最后一棒。


这就是典型的侥幸心理!


结果,他们刚把钱投进去,鼓声就停了。他们在明,设局者在暗,只要后者稍一操作,他们顷刻间亏得血本无归。


当然,也有部分受害者并非出于侥幸心理,而是受限于自己的认知边界,对“庞氏骗局”一无所知。


希望这部分人吃一堑长一智,要不断学习,关注社会时事,拓宽认知边界,防止再次上当受骗。


所谓的金融投资,回报率越高,风险就越高。当我们遇到高回报率的所谓理财产品时,无论它是不是“庞氏骗局”,我们都要警惕人性中的侥幸心理。


还有,其实赌博成瘾尤其是网络赌博成瘾的背后,也有严重的侥幸心理。


嗜赌的人难道不知道自己有可能赌输吗?理性上,他们都知道。


但他们不愿意面对,而是一厢情愿地认为自己早晚一定会赢,认为自己很聪明,只要坚持赌下去,总会遇到运气爆棚、一把翻身的机会。


还有,侥幸心理的背后,其实有三观的问题。


大约在2006年时,我认识了一位博士。他当时跟我关系比较好,拉着我说要一起投资某个产品,还说他身边有很多人都大赚了一笔,回报率很高。


但我拒绝了。后来,我也不关心他是赚了还是亏了,那是不是骗局。


我只是认为,做人不能存在侥幸心理,而应该脚踏实地做好该做的事。


而且,如果我真的为了快速发财,我也知道不少方法。


比如,那时国内滥用止咳药水、曲马多的问题很严重。我要是利欲熏心,完全可以暗地里动点心思,通过贩卖止咳药水和曲马多牟取暴利。


当时,这两种药物也还没升级为管控药物,即使被查出来了,违法成本也很低。这也是当时药物滥用问题非常严峻的原因之一。


但我不屑于这么做,这不仅仅是有没有侥幸心理的问题了,而是有没有良心的问题!


我在临床上接诊大量药物成瘾患者,深刻地感受到这些药物对人的危害,患者家庭无比痛苦。伤天害理的事,无论如何也绝对不能做!


所以,总是存在侥幸心理的人,往往三观是有问题。


就像上面说到的骗局受害者,他们不但认为自己不会是最后一棒,还准备心安理得地把棒传给下一个人,从后来者身上赚钱。


那下一个人会不会亏得血本无归?他们根本不关心。


金钱的诱惑力是很大,人们想发家致富,让自己和家人过上更好的生活,这无可厚非。


但我们不能一直停留在生存阶段、生活阶段,只想着赚钱,而要有意识地进入“生命阶段”,树立正确的三观。


有所为,有所不为,这能帮我们排除掉很多“雷”和风险。


父母心存侥幸,导致孩子病得越来越重


那么“侥幸心理”跟青少年罹患抑郁症、双相障碍等精神心理障碍,有啥关联?


关联在于,很多孩子之所以患病,病情演愈烈,有很大一部分的原因在于他们的父母存在侥幸心理。


比如,在孩子刚出现精神心理问题时,情绪低落,对上学很焦虑。他们甚至曾向父母求救,“我好像抑郁了,能带我去看心理医生吗?”


其实现在都是互联网社会了,绝大多数父母都知道抑郁症,也知道这个病可能会导致患者自杀。


所以,听孩子这么一说,他们心里往往也会咯噔一下。但转念一想,“我的孩子怎么会得抑郁症?”


他们一方面是因为受到自身认知边界的局限,对抑郁症没有深入了解;另一方面则是出于侥幸心理:


别人家的孩子都好好的,这种事也一定不会出现在我们家,孩子可能只是学习压力太大了。


他们三言两语就把孩子打发了,甚至把孩子臭骂一顿,让他们别想偷懒,好好学习就行了。


还有的孩子出现了明显的情绪波动,总是脾气暴躁,跟父母对着干。很多父母心里是犯嘀咕的,孩子不会是出现心理问题了吧?


但他们很快又自我安慰:应该只是“青春期叛逆”到了,再观察观察,说不定长大就好了。


其实,孩子很可能并不是“青春期叛逆”那么简单,而是遭受了大量的叠加性心理创伤。


当心理创伤被激活时,他们会变得敏感、易怒,甚至会出现暴力倾向,这实际上是一种激越状态。


相关文章:“叛逆期”还有真假之分?父母懂得识别、应对,有效预防孩子患上抑郁、双相


上面这些父母不仅存在侥幸心理,也很可能是出于“趋利避害”的心理。


因为他们不愿意面对“孩子生病了”这个痛苦的事实,深入了解疾病的知识、带孩子看病、选择医生等等这些事情也不轻松,他们不愿意做,总想着说不定孩子能自我调整过来。


于是,孩子的问题一拖再拖,病情就愈演愈烈,错过了最佳的干预时机。


希望父母们要意识到,当孩子出现厌学、恐惧上学等学习障碍表现,或者主动提出找心理医生时,这是开展“二级预防”的最好时机: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这时候,孩子的精神心理问题较轻,积累的叠加性心理创伤也不算太多。


如果父母能高度重视,尽早让孩子接受专业干预,或者进行“自我家庭治疗”,问题会得到明显缓解,甚至是快速解决。


孩子不但不会偏离正常的成长轨道,还很有可能实现提升,变得更成熟、睿智。


可如果这个时间点错过了,父母和孩子后续都会付出更大的代价。比如孩子被迫休学、复学失败,辗转求医,钱和时间都花了不少,但还是难以康复。


希望患者父母们要反思自己是否有这种侥幸心理,及时醒悟,不要日后追悔莫及!


如何克服侥幸心理,让孩子加快康复?


那么,父母该如何克服人性中的侥幸心理,更好地提升自己,为孩子的心身健康保驾护航?


第一,父母要抛弃不切实际的主观幻想,了解客观事实,尤其要看清事情背后的规律、发展趋势,并付出实际行动。


很多父母的侥幸心理,实际上是忽略了客观事实,也未努力创造必要的条件,只是一味期盼,或者期待事情按自己的意愿发展,哪怕可能性微乎其微。


某种程度上,这其实是自欺欺人,掩耳盗铃,是铤而走险,赌徒心理。


希望父母们要抛弃这种幻想,要努力看清事情背后的规律和发展趋势,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令愿望更有可能成真。


比如,对于精神心理问题、精神心理障碍发生发展的规律,父母要有深入了解。


抑郁症、双相障碍、精神分裂症等精神心理障碍的主要病因不是基因遗传,与家族史也没有关系,而是后天的病理性记忆,尤其是叠加性心理创伤,是病理性记忆从量变到质变的累积过程。


相关文章:精神障碍会遗传吗?人类基因组计划揭露了残酷的真相!让精神科大夫汗颜!


如果孩子的病理性记忆越来越多,病情就会不断恶化。


所以,父母要赶紧掌握高效的精准精神心理学知识,搞清楚孩子为何会出问题、如何从根源上解决等等,孩子才更有可能加快康复。


如果还进一步希望孩子步入社会后,作出一番成绩,父母更不能空想,而要掌握孩子成人成才的真正规律,并付诸行动:


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尽可能成为理想的父母;


引导孩子塑造出越挫越勇的高逆商;


引导孩子塑造出高效学习的状态,掌握真正高效的学习方法……


关于这些话题,我们曾详细分析过,可点击回看:


- 想要一个“别人家的孩子”?先成为“别人家的父母”!父母该如何做?


- 用好这几招学习方法,抑郁、双相孩子能更快恢复学习状态!


关于高逆商如何塑造,【自我家庭治疗】专栏也会推出相关文章,感兴趣的读者可留意更新。


本文余下内容为付费内容,

可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跳转阅读





↑↑↑点击关注“晴日精准心理”
掌握精准精神心理学知识

好文推荐

本文版权为【晴日精准心理】 公众号所有,如需转载需在文章开头注明转自晴日精准心理公众号、作者何日辉。



晴日精准心理
精神心理障碍高效康复的医疗目的地,精准精神心理学引领者。本机构利用多学科诊疗模式(MDT),尤其是深度催眠下病理性记忆修复技术(TPMIH)进行深度心理干预,让抑郁、双相等疾病患者快速康复、实现停药,青少年患者还能顺利复学,甚至高效学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