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女性下尿路的解剖及控尿机制
1
吊床理论
1994年由美国密歇根大学John Delancecy教授提出SUI发病机制的“吊床理论”(Hammock Hypothesis),所谓吊床是指近端尿道下方的盆内筋膜和阴道壁像“吊床”一样承托着尿道保证其不会过度活动,当腹压增加时吊床会给下沉的尿道以压迫,从而提高尿道压维持“尿自禁”。
吊床的完好依赖于其与两侧盆筋膜腱弓和盆底肌肉的附着。如吊床松弛薄弱导致近端尿道下方支撑力不足,此时如腹压增加下方松弛的吊床不能给尿道足够的反作用力,导致尿道闭合压力低于腹压,从而发生漏尿。
基于吊床理论的手术方式以提升近端尿道为主,包括BURCH手术、自体筋膜悬吊术等。临床实践也证实这两种术式对于SUI 的治疗成功率较高。但John Delancecy教授团队在2009年发表的ROSE研究结果表明,SUI患者的最大尿道闭合压(MUPP)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其影响远大于尿道下方支持结构的薄弱,因此修正吊床理论,提出SUI主要的病理机制是尿道功能异常,其次才是“吊床”的支持力不足。
2
尿道内括约肌功能障碍
是压力性尿失禁中的一种特殊类型。尿道内括约肌好比“瓶塞”,对于尿道压力的维持至关重要,如果因神经病变、放疗、医源性损伤等原因导致其关闭不全,会发生持续性体位性漏尿,也称为内括约肌功能障碍性SUI(ISD)。
ISD发生率约占所有SUI的10%,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根据ISD发生机制,手术应以修复或替代内括约肌为主,尿道粘膜注射治疗和人工尿道括约肌理论上讲可以改善/替代功能障碍的内括约肌,但由于种种原因,此两种术式尚未获得理想的治疗效果,临床应用不多。
3
整体理论
整体理论(Integrel Theory,IT)是由Petros教授和Ulmstan教授在1990年共同提出的,其核心理念是指盆腔器官功能的维持与盆底的支持结构密切相关。盆底的支持结构由4对肌肉(耻骨尾骨肌、提肌板、肛门联合纵肌、耻骨直肠肌)和5对韧带(耻骨尿道韧带、主韧带、子宫骶韧带、盆筋膜腱弓和会阴体)组成,它们相互作用相互抗衡,共同维持盆腔器官的位置和功能。如果韧带薄弱拉长,与之抗衡的肌肉就会无力,导致尿道、肛门的“开”“关”失调,从而发生相应器官的功能障碍。
整体理论认为耻骨尿道韧带(PUL)的损伤薄弱是SUI发生的关键。PUL起自耻骨联合后侧方,附着在尿道中段两侧。因此IT指导下的抗尿失禁手术就是替代或修复PUL。基于此理论研发的尿道中段悬吊术目前已成为SUI的金标准手术方式。
二、压力性尿失禁的手术治疗
1
自体组织抗尿失禁手术
Kelly手术是传统的自体组织抗尿失禁手术,主要是尿道下方和膀胱前筋膜缝合和阴道前壁修补术,因其疗效欠佳已经很少应用,但在做盆腔器官脱垂重建手术时,如病人同时合并轻度SUI、尿道压比较低、或术后新发尿失禁风险比较高,可以在重建手术同时采用此术式,对于预防术后新发尿失禁有一定作用。
腹腔镜下Burch手术,是经典的应用自体组织修复的抗尿失禁手术,在尿道中段无张力悬吊带术(Synthetic Mid-urethral sling,MUS)出现前是金标准术式,随着MUS的问世其应用逐渐减少。文献报道Burch手术的远期疗效与吊带手术相当。在DRG打包付费新形式下,可能还会重返历史舞台。此外,对于POP合并SUI的患者,如采用经腹腔镜脱垂修复手术,同时采用Burch手术是个不错的选择。Burch手术的关键是抬高膀胱颈,操作时要注意缝线的位置和张力。
2
吊带手术
(1)人工合成吊带:1995年Ulmstan 和Petros教授联合发明了尿道中段无张力悬吊带术(Synthetic Mid-urethral sling,MUS),经临床验证其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远期有效率达81%~93%,同时更微创,因此很快替代Burch成为SUI金标准手术。MUS是整体理论指导下的临床实践的成功典范。原理是应用人工合成的吊带替代松弛薄弱的PUL,因此初始的MUS是经耻骨后路径(TVT),2001年Delorme改良发明了经闭孔路径(TOT)。关于耻骨后路径和闭孔路径的比较和选择一直存在,一般来说妇科医生选择闭孔路径的更多,因为怕损伤膀胱。多项研究表明,对于尿道高活动性SUI,两种路径的疗效相当,但对于ISD,耻骨后路径远期疗效优于经闭孔路径。
(2)自体筋膜吊带:1993年首次报道了pubovaginal facial sling(PVS),即应用自体筋膜(阔筋膜、腹直肌前鞘等)作为吊带,通过耻骨后路径将其放置在膀胱颈,达到抬高膀胱颈治疗尿失禁的目的。一项纳入655例患者的研究表明,其成功率高于Burch手术。术后早期发生尿潴留、排尿困难的几率较高。因较MU创伤大、操作复杂,临床应用不多。
三、SUI手术治疗个人感悟
1
TVT vs TOT
笔者近些年来几乎不做TOT,均行TVT治疗SUI,原因有:①TVT更符合PUL的生理走形,按照整体理论对于SUI发病机制的解释,只有此路径才能与USL和PCM抗衡从而维持尿道“括约”的功能。从更直观的方面解释,耻骨后路径的吊带不但在下方承接尿道,在尿道中段的两侧也给予尿道一定的压力,而闭孔路径仅在下方起到一定的支撑作用。这也能解释耻骨后路径对ISD的疗效更好;②TVT疼痛更少,尤其对于性活跃的女性,因为吊带只在尿道下方中央的位置包绕,阴道内的吊带很少,因此对性生活影响小,反之经闭孔路径在阴道里能够触摸到吊带向两侧闭孔内肌的走形,有些病人会有性交不适甚至性交疼痛。
2
MUS vs PVS
一项较大规模的meta分析显示,MUS和PVS的客观治愈率高于Burch手术,而MUS和PVS对于初次手术的患者疗效相当,那这两种术式如何选择呢?临床上PVS应用不多,主要因为相较MUS,PVS创伤大,且术后早期发生尿潴留机会较多。因此对于简单型SUI推荐首选MUS。对于MUS失败者推荐PVS。
3
尿道中段和膀胱颈的困惑
SUI发生的根本原因在于尿道闭合压降低,维持尿道闭合压的关键解剖部位是内括约肌和耻骨尿道韧带,内括约肌对应的是膀胱颈,PUL位于尿道中段,因此临床上验证有效的手术方式也主要针对这两个部位的加固。MUS要放置在“尿道中段”下方,Burch和PVS则要抬高“膀胱颈”。
笔者曾经有困惑,同为耻骨后路径,为什么MUS一定要放置在尿道中段,而PVS强调放置在膀胱颈?反过来MUS放在膀胱颈、PVS放在中段是不是同样有效?理论上讲应该是可以的,但由于材质不同,膀胱颈部位是“关键弹性区”,自体筋膜的弹性和柔韧性决定了它放置在膀胱颈下方效果会更好,而合成材料如放置在膀胱颈部位可能导致“尿道捆绑综合征”,反而会加重尿失禁。
4
SUI手术失败/复发
虽然MUS成功率高达近90%,仍有10%左右的患者术后复发,少数术后症状不改善甚至加重,这对患者和医生都是煎熬和考验。遇到这类病例,首先要重新回顾术前对于患者病情的判定是否准确,是否患者为UUI、MUI?是否为ISD?MUS吊带的位置是否在尿道中段?吊带的张力是否合适?此外还要除外泌尿生殖道瘘。
如无上述问题,可再次行MUS,尤其第一次手术为TOT者,二次TVT成功率较高。对于TVT术后失败,及经历2次以上抗尿失禁手术的患者,PVS成功率要高于再次TVT。
四、展望
尿失禁严重影响女性的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简单性SUI经上述手术治疗总体效果满意,但复杂性尿失禁的治疗仍不尽如人意。随着对SUI病理机制的进一步深入解析及科技的快速发展,未来SUI的治疗手段会更多,人工括约肌及干细胞治疗已暂露头角,SUI药物的研发在进行中,新的物理治疗手段也在不断精进,未来的SUI治疗可能更微创、更个体化、更高效。
专家简介
孙秀丽 教授
编辑 | 温洁
声明:凡署名原创的文章版权属【妇产医典】和专家本人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之内容须在醒目位置处注明“转自【妇产医典】”
联系妇产医典
直播合作/市场合作/会议合作
联系人:姚经理:18612911031
yaodi@chaonei.com
转载合作/原创合作/投稿
联系人:妇产医典小秘书
微信号:fuchanyidian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