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来向日本禅师道元学禅。
道元是日本曹洞宗的始祖,在宋朝的时候来中国学禅。
为什么要和一个日本人学禅呢?
第一,按照一切中国古时候的好东西都在宋朝之前,而又都被日本保持并光大,学禅也要跟日本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学到中国真正的好东西,也能学到日本发扬光大的好东西。
第二,现在很多学禅的人,把禅弄得神神秘秘,动不动就高频低频高维低维,好像自己已经似人非人。但这样的禅,失掉了根本,对常人无益。本人学过量子力学,也认为量子力学与禅学有很多相同之处,但最终禅学还是贵在朴实无华,为普通人服务,用普通人懂的话来传播。所以,在我研究了“量子禅学”一段时间之后,还是回到最简朴的东西,极简最好。我发现《再回首》这首歌,不仅是一首怀旧感悟的歌,也是一首禅学的歌:曾经在幽幽暗暗中追问,才知道平平淡淡才是真。
在这个时候,我发现道元的话最朴实,也最好。
1. “坐禅并不在于成就什么,而是体验当下。”
2. “禅是平常心,是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
3. “一切都是瞬息万变,正是这个改变让我们体验到生命的本质。”
曹洞宗的修行“只管打坐”强调坐禅是源于释迦牟尼佛的正传佛法,即所谓的正法。正如达摩把佛法传到中国,道元再把佛法传到日本,道元所学的坐禅并不是以开悟为目的坐禅,正身端坐之处即是成佛的姿态。他提倡“修证一如”“证上之修”。从中国求法返回日本自称为“横眼鼻直”“空手还乡”,他带回的不是任何经书佛像,而是证悟佛法真谛的自己本身。
当然,太朴实的东西人们常会忽视。但是别忘了,我的坐禅,至少也是一个自我充电的过程。每天两次,每次坐禅二十分钟之内,我的大脑会忽然像接通了电源一样,也像沸水一般,涌上脑门,达到精力充沛。在这个充电的基础上,坐禅让我更好地体验当下,体验生命的本质。一个人如果累得要命,不能及时充电,也很难体验当下。体验生命的本质,就如你的手机,不充电什么也干不了。
好,我们就来看看道元的禅学。我们今天就先了解一下历史。
若论日本禅宗的发展,最早将禅法传入日本的,是七世纪末飞鸟时代奈良元兴寺的道昭法师;而后真正将禅法兴隆起来的,则是十二世纪末镰仓时代的明庵荣西及永平道元二位大师。道元禅师为了探求本来面目,来中国大宋习禅,将所学传回日本,创建曹洞宗第一道场永平寺,成为日本曹洞宗初祖。他一生严守戒律,视名利如浮云,不以成为宫廷贵客为目的,打破传统成见,远离权贵,为曹洞宗脉绵延亘流的珍贵遗产。
智比文殊 出家求道
道元禅师(一二○○~一二五三),俗姓源,初名希玄,法讳永平道元。正治二年生于日本京都,正值镰仓时代初期。道元自幼出身豪门,父亲久我通亲,为土御门天皇的内大臣兼右近卫大将,母亲为摄政大臣藤原基房之女,怀妊时,有吉征,及出生时,祥光入室,异香氤氲,眼有重瞳,人见其相,皆谓其后必成大器。
道元天资颖悟过人,四岁读《李峤百咏》;七岁读《毛诗》、《左传》,自此阅览一切经史,不受师训,自能通晓;九岁披览《俱舍论》,或问其义,则辩如瓶泻,智慧可比文殊菩萨,故又名「文殊丸」,名卿巨公皆誉之为「神童」。丞相基房藤公松殿见其英敏,乞以为子。
大师都会被后人比作天才。是真是假,不重要,听听就好。
道元三岁丧父,家道中落;八岁又亡母,顿失依怙,因此,在童年时期即深刻体会人世无常及人情冷暖。道元在母丧期间,观看香烟缕缕上升,有所感悟,遂立愿发心修道。建历二年(一二一二)春,道元无志于世爵,乃毅然离家,循比睿山麓寻找舅父良观法眼禅师,表明其出家意愿。良观感其精诚,从中斡旋,安排道元入般若谷千光房学习僧团生活。
翌年,依止天台座主公圆僧正门下披剃出家,旋于延历寺圆顿戒坛受菩萨戒,正式登录为比丘僧。此后,道元在比睿山研习天台宗义及南天密教义理,于大小乘法无所不学。但是对于显密法门各有不同,生起诸多疑团,尤其令他百思不解的是:「显密二教共谈:本来本法性,天然自性身,何以三世诸佛要发心求菩提?」道元求教于比睿山硕学大德,然皆不得其解。建保二年(一二一四),得三井寺公胤僧正的指示,往谒荣西禅师解惑。
遗憾的是,正当道元慕名前往建仁寺拜访时,荣西和尚年老体弱,已近圆寂,无法亲为开示。建保五年(一二一七),道元改依止荣西和尚的嗣法弟子建仁寺住持明全和尚,学习临济宗黄龙派的荣西禅风,兼学台、密、律等诸法,前后达九年之久。
在学习过程中,道元对种种法门仍有不少疑惑,适巧明全久慕大宋禅风,有渴求一睹真貌之愿,因而有日后「师徒相伴,入宋求法」的佳话。
丛林典座 示诲修行
贞应二年,宋宁宗嘉定十六年(一二二三),道元二十四岁,与师明全和尚由京都出发,四月抵达明州庆元府(浙江宁波),同行者有廓然和亮照两人。上岸后即各自分手,唯有道元留在明州。于逗留其间,道元遍参附近诸山宝刹,并研究大宋禅林古风,做为修行的准备。
一日,道元在船上遇一阿育王寺的典座僧,年约六十许,欲向客人讨买椎茸(香菇)以办明日粥斋,道元请其吃茶。言谈中,道元问:「老僧已高年,何不坐禅办道,看古人话头?做繁杂的典座厨房工作职务,有啥好处?」
典座僧笑云:「外人未了得办道,未知得文字。」道元不解。
典座僧说:「若不蹉过问处,岂非其人也!」说完即离去。
「道」是遍满宇宙的,有心人要办道,随时随处都可以。道元禅师深受中国禅影响,日后在其著作上记述道:「山僧聊知文字,了知办道,乃彼典座之大恩。」
又一日用斋罢,穿过东廊,拟赴超然斋(禅房)途中,见一位典座僧在燠热的佛殿前,手携竹杖,头无片笠,弯着腰,汗如雨下,辛勤地晒苔。道元趋前问典座法寿,答称六十八岁。道元再问:「典座年高,如何不使行者代劳?」答:「他不是吾。」
自此道元对典座一职视为尊贵的办道修行,绝不虚应了事,或假手他人,虽一米一饭,亦不许浪费。道元在其日后所撰述的《典座教训》一书中,即举示办道的功德心行及古德风貌,以训诫后人。
身心脱落 顿悟禅旨
嘉定十六年(一二二三)七月,道元于天童景德寺参谒堂头和尚无际了派禅师,翌年又先后参礼杭州径山如琰禅师、盘山思卓、天台雁山、平田万年、庆元护圣等诸刹硕学,然终因问答机语不契,而兴起返回日本的念头。就在道元打听回日船期时,无意中在径山罗汉堂遇一禅僧老琎,劝其参见天童山如净和尚,并告诉他,当今具有大眼目者,莫过于净老。
道元当即回到天童山,如净和尚欣然说道:「前日夜梦悟本大师至,你是再来人也,他日当大弘吾宗。」又说:「佛佛祖祖面授法门现成也。」许其入堂参究。这是道元入宋二年以来,第一次值遇有缘的明师,时值宋宝庆元年(一二二五)。
天童山禅风严峻,向来闻名于十方丛林。一日,如净和尚巡堂,见道元邻单的行者正在打瞌睡,即刻骂道:「夫坐禅者,为脱落身心也,只管打睡,堪作什么!」道元在旁闻之,豁然大悟:「身心脱落为坐禅,坐禅是佛祖现成,本法性即现,自性身之活泼也。」「我本来是佛,故发心修行,一刻不能停止。」
翌日天明,诣方丈室,薰香礼拜,如净和尚当下印可。道元悟后仍随侍其侧,过着严峻的修行生活,约三年之久,悉得洞山法要。
辞别恩师 返国弘法
宝庆三年(一二二七),二十八岁的道元辞别如净和尚,准备返国。师付以芙蓉道楷祖师的袈裟以示传法(该袈裟现今仍藏于丰后的泉福寺中),另有竹篦、白拂,悟本的《宝镜三昧》、本寂的《五位显诀》等宗门宝典,及自赞之顶相。师于顶相题偈曰:「以尔异域人,授衣为法信,归国布化,广利人天,莫住城邑聚落,莫近国王大臣,须居深山幽谷,时机未稔,接取一箇半箇,嗣续吾宗,勿令断绝。」道元禀承师训,传接衣钵,即成为继如净和尚之后,曹洞宗第十四代祖师。
我们之后就要学习道元回到日本之后所存的《辩道话》,或《辩道论》
《辩道论》是日本伟大的禅师道元永平所著的关于修行/开悟的主要著作之一。道元深邃而富有诗意的著作超越了任何特定的佛教流派或宗教信仰,如今被普遍尊为日本哲学和世界精神文学的巅峰。在禅宗大师中,道元是一位多产的作家。他的长篇杰作《正法眼藏》尤其出名,其中的一些版本包括《辩道论》。
《辩道论》写于 1231 年,即道元从中国返回日本四年之后。在其中,道元表达了他对坐禅基本意义及其实际实践的教导,并详细阐述了他最初的简短著作《普观坐禅仪》(向所有人推荐的坐禅之道)。道元的许多教导都是鼓励人们全心全意地投入到生活中,从中达到与整个世界及其生物的密切联系的觉醒。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