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W-ICC 2024报道 | 导管消融新技术论坛:推陈出新,探索导管消融未来方向

学术   2024-11-13 20:01   浙江  

2024年11月8日,第35届长城心脏病学大会暨亚洲心脏大会2024导管消融新技术论坛顺利召开!该论坛由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西京医院)的易甫教授、中国人民解放军北部战区总医院的梁明教授、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的陈良华教授以及江西省人民医院的赖珩莉教授共同主持,围绕目前导管消融领域提出的最新技术及其理念展开了激烈探讨。


第一位讲者是来自武汉大学中南医院的鲁志兵教授,他带来的讲题是《GP消融治疗功能性心动过缓》。鲁教授首先从GP的解剖学着手,介绍了GP的定位方法,包括高频电刺激、解剖定位、心房电位频谱特征定位以及心电解剖法。同时,鲁教授介绍了血管迷走性晕厥的机制及其分型。随后,鲁教授详细介绍了两例临床病例的诊疗过程,重点说明了GP消融在临床中对功能性心动过缓的确切疗效,但鲁教授最后强调道:制定GP消融的策略前,需要鉴别出迷走神经亢进的依据。此节授课,鲁教授深入浅出地介绍了GP消融的原理及其应用原则,让与会听众受益匪浅。


第二位讲者是来自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的曾锐教授,他带来的讲题是《脉冲电场消融在非房颤手术中的应用》。曾教授从脉冲电场消融(PFA)的发展历程开始引入话题,并表明目前PFA处于百家争鸣的阶段。随后,曾教授介绍了PFA的原理,并重点介绍了PFA的三大特点,包括消融安全性好、均匀损伤/透壁损伤以及消融效率高。曾教授指出,PFA消融的关键影响因素包括参数的选择(设备)、导管形状的设计(耗材)以及细胞组织学特性(细胞),并就这些内容进行了详细的阐述。进一步,曾教授从临床应用的角度,列举了PFA在室上性心动过速以及室性心动过速中的研究证据,并表明未来将进入PFA时代,但现阶段仍有待大样本的随机对照试验证明其在房颤以外的快速性心律失常中的有效与安全性。


第三位讲者是来自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的蒋汝红教授,他带来的讲题是《难治性房性心律失常消融行心外膜干预的时机和方法》。蒋教授首先介绍了心外膜相关解剖与房性心律失常的关联,并指出Marshall韧带、Bachmann束、心外膜神经节、心外膜触发灶以及瘢痕组织中非透壁病灶等结构是心内膜消融过程时面临的难点。随后,针对上述难点,蒋教授分别介绍了目前的解决策略,例如PROMPT-AF研究的开展,即2C3L联合Marshall韧带酒精消融的改良2C3L术式,在持续房颤中的作用等。最后,蒋教授总结道:心外膜房性心律失常多与特殊解剖结构相关,而高密度标测、拖带标测、内外膜联合标测有助于认识心外膜依赖房性心律失常。


第四位讲者是来自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的周根青教授,他带来的讲题是《手术机器人在房颤导管消融的运用及前景》。周教授首先介绍了目前导管消融机器人的应用现状,并表明其潜在优势包括减少X线曝光、缩短铅衣穿戴时间、降低术者疲劳、改善导管稳定性以及提高手术成功率等。随后,周教授分享了与导管消融机器人相关的研究,并引入了一款我国自主研发的机器人系统。周教授比较了该款机器人系统与市面上其他机器人系统的主要区别,强调了其核心的创新内容,并就此进行了详细的介绍。最后,周教授对导管消融机器人系统的未来应用进行了展望,并提出了美好的愿景。


最后一位讲者是来自哈特瑞姆心血管病医院的陶依娆教授,她带来的讲题是《人工智能在心房颤动消融中的应用》。陶教授从人工智能模型识别阵发性房颤、预测房颤复发,人工智能心电图识别左房基质、VX1算法识别Drivers以及深度学习算法识别Non-PV triggers等四个方面进行了内容阐述。陶教授结合目前已发表的高质量研究进行了逐一介绍,并对研究的亮点与局限性分享了自身的观点。最后,陶教授总结道:人工智能心电图能够在窦律人群中识别出阵发房颤,同时预测术后房颤预测,并且可以在术前识别左房基质。陶教授指出,VX1软件在识别Drive区域上具有很强的应用前景。

来源:GWICC

梅斯心血管新前沿
心血管新前沿是梅斯医学子频道,致力于为心血管医生提供前沿资讯、研究进展和最新临床指南。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