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HA 2024 | 张伟丽教授专访:正常血压高值(130-139/85-89mmHg)与死亡风险增加有关

学术   2024-11-21 20:02   浙江  


近年来,心血管疾病在全球范围内的发病率持续攀升,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作为全球心血管领域的权威组织,美国心脏协会致力于推动心血管疾病的研究与防治工作。2024年11月16日至18日,2024年美国心脏协会科学会议(AHA)将在芝加哥举行,这是一个汇集全球心血管领域顶尖专家、学者和从业者的盛会。此次会议将聚焦于最佳科学和心血管临床实践,涵盖基础研究、临床实践、人群研究和转化医学等多个方面,旨在推动心血管疾病研究的创新与发展,促进国际间学术交流和合作。


梅斯医学特邀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的张伟丽教授,围绕主题“正常血压高值(130-139/85-89mmHg)与死亡风险增加有关”的主题展开专访。


点击视频观看



Q1

高血压是导致心血管疾病死亡的首要危险因素,近年来有关血压与死亡风险关系的研究逐渐增多。关于您在大会上介绍的这一项“正常血压高值30-139/85-89mmHg)与死亡风险增加有关”的研究,想请您谈谈这项研究的设计背景和设计思路。

高血压是全球最常见的慢性疾病之一,其危害性极大。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数据,高血压可导致70%的脑卒中、50%的心肌梗死和50%的心力衰竭,并且高血压所致的死亡占所有心血管死亡的60%以上。血压对心血管病的危害呈现线性增加的关系。在收缩压120mmHg和舒张压80mmHg以下,被认为是理想的血压水平。而收缩压在120-139mmHg、舒张压在80-89mmHg之间,则被称为高血压高值状态或高血压前期。


随着我国饮食习惯、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城镇化进程,高血压前期人群数量逐年上升。根据阜外医院的中国高血压调查,我国有近4.35亿人群的血压水平处于高血压前期。特别是收缩压在135-139mmHg、舒张压在85-89mmHg的人群,对心脑肾等靶器官的损伤更大。目前,有87万人的荟萃研究表明,在这个血压范围内的人群死亡率显著增加。然而,这些研究大多基于单次血压测量,并不能完全确定血压水平与相关风险的确切关系。此外,大部分研究主要关注基线血压与后续死亡率和发病率的关系,而关于高血压前期对心血管疾病死亡风险的长期研究还相对较少。


为了更好地管理门诊血压尚未达到高血压标准的这部分人群(收缩压140-149mmHg),需要长期随访和连续血压测量,以评估心血管死亡风险。基于此需求,我们采用欧洲高血压指南中对正常高值血压的定义(收缩压130-139mmHg,舒张压85-89mmHg),探索基线血压和血压变化轨迹与死亡风险的关系。我们使用了ChinaHEART队列的数据,这是心血管病高危人群的早期筛查和综合干预项目,自2014年开始,由国家财政部和国家卫健委立项支持,覆盖全国31个省、290多个市、5.4万个村和社区。目前,已入选500多万社区35至75岁的居民,其中近120万为心血管高危对象,我们对其进行了长期随访。通过ChinaHEART队列的360万高血压前期人群的十年随访数据,我们观察了血压变化对死亡率的影响。这一研究设计得到了国内外专家的认可,并在今年的美国心脏病学会(AHA)大会上进行了报告。


Q2

在流行病学研究中,我们已经注意到正常血压高值人群的死亡风险有所增加。那么在正常血压高值人群中,是否有特定的人群(如年龄、性别、种族等)显示出更高的死亡风险?您能否为我们分析一下这些差异的原因?

我们知道,正常血压高值人群,也称为高血压前期人群,其心脑血管病的死亡风险是增加的。根据我们的数据,与最适血压组(收缩压120mmHg以下,舒张压80mmHg以下)相比,血压升高至130-139mmHg/85-89mmHg的人群,总死亡率会增加4%,心脑血管的死亡率会增加28%,尤其是脑出血死亡率会增加75%。对这部分人群,如果在随访中血压持续升高达到140/90mmHg,死亡风险会进一步增加。具体来说,总死亡率会增加25%,心脑血管的死亡率会增加70%,脑出血发生率会增加两倍以上。


血压对心血管健康的影响存在年龄和性别的差异,主要是因为心血管系统的生理结构和功能在不同年龄和性别之间存在差异。例如,65岁以下人群和绝经后女性,属于高风险亚群。在我们的数据中,35-50岁的中青年人群,如果血压值偏高,将面临更高的死亡风险。在这一年龄段,动脉僵硬度逐渐增加,动脉硬化斑块逐步累积,高血压前期可能会加剧这些血管损伤,加速心血管并发症的发展。因此,中青年时期的血压通常预示着晚年心血管疾病的风险。随年龄的增长,比如60岁以上,其他危险因素如动脉硬化、斑块形成对心脑血管的影响逐渐占据主导地位。


性别差异方面,女性通常具有更活跃的交感神经,冠状动脉直径相对较小,血管壁承受力更高,尤其是夜间血压增幅更加显著。尽管雌激素具有血管保护作用,但在女性绝经期前,雌激素水平高,心血管病发病率较低。进入围绝经期(45-55岁),女性雌激素水平逐年下降,内分泌因子和代谢出现明显紊乱,使得女性对血压变化更加敏感,靶器官损伤和心血管健康损伤更加显著。


因此,我们提倡“健康的关口前移”,对于正常高值血压人群,虽然未达到门诊血压140/90mmHg的高血压诊断标准,但对于中青年人群来说,依然是一个需要关注和调控的重要危险因素。控制血压,将其保持在最适水平,对于预防心脑血管疾病至关重要。


Q3

在实际的临床工作中,医生们对于正常血压高值患者的血压管理非常重视。请问,在临床实践中,针对正常血压高值患者,医生应该如何进行血压管理?血压控制的目标值是多少?

在我国,虽然高血压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有了显著提升,但仍需进一步提高。尤其需要注意的是,高血压前期人群,即血压处于正常高值的人群,也面临着健康风险。在不同国家和地区,高血压的定义和管理标准存在差异。例如,欧洲高血压管理指南(2023)、中国高血压临床实践指南(2024)推荐将收缩压130-139 mmHg之间的血压水平定义为正常血压高值(或称高血压前期),而我国2024年修订版的高血压防治指南则将血压水平在120-139 mmHg,80-89 mmHg之间定义为正常高值。而无论是哪个指南,都提出了血压高于120 mmHg时风险增加,高于130 mmHg时风险大大增加的观点。因此,在临床管理中,控制血压成为一个关键议题。


生活方式干预是控制血压的基础,包括减盐、减重、减压等措施。2024年全国高血压日的宣传主题是“健康体重,理想血压”,强调体重管理和血压控制的重要性。国内外多个著名临床试验,如SPRINT研究、我国人群为基础的STEP研究、ESPRIT研究、CRHCP研究以及BPROAD研究,从不同角度论证了不同人群进行强化血压管理的良好效果等,都证实了将血压控制在130/80 mmHg以下是安全且有效的。对于高血压前期人群,虽然门诊血压未达到140/90 mmHg的诊断标准,但家庭血压监测或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可能揭示他们已经是高血压患者。这部分人群需要进行生活方式干预,并在必要时启动药物治疗。


最后,强调对于高血压前期人群的重视,提醒大家关注自己的血压。在“互联网+医疗”的慢病管理时代,借助智慧医疗的方式,通过门诊血压、家庭血压监测、以及24小时动脉血压监测等多种手段,知晓血压,管理好血压。整体而言,无论是高血压患者还是高血压前期人群,都应将血压控制在130/80 mmHg以下,以降低心脑血管疾病风险。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

张伟丽 教授

  • 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就职于国家心血管病中心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 国家心血管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兼任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华中分中心科研产业部主任,国家心血管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华中分中心负责人。


  • 研究方向:心血管疾病人群健康与社区干预研究。


  • 主持项目: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项,作为子课题负责人承担“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1项、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与健康科技创新工程项目2项。


  • 主要成果:主持或参与多个全国多中心的高血压流行病学调查和大规模高血压随机对照临床研究。重要成果刊登在New Engl J Med,Circulation, Stroke等心血管领域权威期刊。


  • 学术兼职:任北京生理科学会副理事长/心血管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医药教育协会临床研究培训中心副主任、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老年病学分会常委、海医会高血压专业委员会常委、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心血管专业委员会委员/转化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


审核专家:张伟丽教授

编辑:Potato

梅斯心血管新前沿
心血管新前沿是梅斯医学子频道,致力于为心血管医生提供前沿资讯、研究进展和最新临床指南。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