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心同调案例集 | 肖然老师说:自卑往往源于内心爱的匮乏

文摘   2024-12-28 18:01   上海  


个体心理学家阿德勒认为,每个人身上都有自卑的特质。生而为人,我们都不是完美的。自卑是一种动力,让我们不断成长和前进。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会看到一些人因为“自卑”作祟,总是活得畏畏缩缩,难以看见自己的优点。无法自我肯定,让他们产生了深深的不配得到的感觉。


被自卑笼罩的人很容易活在他人的目光和评价之中。因为他们内心没有形成稳定的自我,所以容易把评价的标尺交于他人之手。自信与外在的物质条件并不存在直接联系,与我们内心的归属感和安全感有关。


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都需要被主要养育者(通常是父母)悉心养育和照料。越小的孩子越需要得到父母的回应。只有在需求持续得到响应的情况下,他们才会感受到安全和踏实。一个在童年没有被父母见与回应的孩子是恐惧和缺乏归属感的。这种不安全体验容易造就自卑的人生底色。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会看到,当一个孩子伸展双手向父母索要拥抱时,他一定是仰着头、努力向上的姿态。如果长期得不到父母的回应,他就会慢慢低下头,把双手重重垂在身体两侧。


从期待到失望,孩子的身体也由向上生长到向内收紧。生命中爱的空白与匮乏,更让他们失去了相信和肯定自己的能力。



基本情况


程晨(化名)是在一次沙龙上认识肖然老师的。她依稀记得那场沙龙的主题是“与身体对话”。


在沙龙现场,她听到疗愈师说身体是一个账本,记载着我们一生的经历,泪水止不住地往下掉。那一刻,她觉得自己像个溺水的人,终于等到了救援。


后来她鼓起勇气找疗愈师做个案。疗愈师运用手法催眠,引导和陪伴她重新回顾过往记忆。案主想起了自己对过世父亲的不舍、对母亲的怨恨和愧疚。



在完成对父亲的情感交付后,她又想起了童年被他人“诱骗”的经历。当时的自己没有反感,甚至还有隐隐的愉悦,这让她感到羞耻至极。


疗愈师用心跟随案主的细微感受,用语言回应与共情。这让她感觉一直以来的孤独感终于得到了回应。


接下来疗愈师带领她看见自己贪恋“畸形感情”的背后,源于她内在小孩对爱的渴望。看见真相就能转变信念。那条缠绕多年的“羞耻”链条随之断裂,笼罩在她人生上方的自卑阴霾随之散去。她佝偻的脊椎慢慢挺直,脸上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笑容。



调理过程



在个案开始前,疗愈师给案主做了身心评估。她有明显佝偻,腰椎处有赘肉。在身心全息文化中,脊椎弓形往往代表一个人内心有很深的不安和自卑。腰椎处的赘肉可能与长期压抑的委屈有关,会让身体的内分泌紊乱,从而出现腰间的一圈赘肉。

疗愈师发现案主思维有些混乱,并判断她的内心可能存在创伤经历。


“深呼吸,让身体慢慢放松下来。”疗愈师用呼吸引导的方式,让她慢慢进入状态。

“我能感受到你身体里有悲伤的情绪。你可以告诉我,你在为什么感到难过吗?”疗愈师从感受切入。


她沉默了一阵,随后发出一阵呜咽声。


“我爸爸重病的时候,我太不孝顺了!我一直没去……连他最后一眼都没看到……”说起生命中最重要的亲人,她的声音充满了悲怆。


“我知道,爸爸的离世是你非常不愿意接受的事实。你的内心充满了自责和悔恨,恨自己没有去见他最后一面。如果爸爸就站在你面前,你想对他说什么?”


她还沉浸在自己的情绪当中,什么都没说。


“告诉爸爸,你走了以后我很难过。你没等到我给你养老就走了,这让我感觉非常惭愧!这些年,我一直活在你离世的阴影当中,不愿意走出来。我更愧疚当年没有见到你最后一面,这是我一辈子的遗憾!”


肖然老师试着带领她去表达感受,把压在心底的愧疚、不舍一点点释放出来。


慢慢地,她用沙哑的嗓音,说起对父亲的思念、悔恨和不舍。


接着,她提起了母亲。在她看来,母亲薄情寡义,对病榻上的父亲毫无温情可言。她只记得每次回家,母亲都在数落父亲的不是。一句句话像一把把刀,狠狠扎在她的心口。可她是怯懦的,反驳的话卡在咽喉处,怎么都说不出。


“我之前一直很恨妈妈,觉得她没有好好照顾爸爸!刚刚和爸爸说完这些以后,我突然有个念头。其实这么多年,妈妈每天照顾病床上的爸爸特别不容易。我不应该去埋怨她,更没有资格责怪她。真正有错的人,从头到尾都是我!哪怕是在爸爸弥留之际,我都没有尽到一个女儿应尽的责任。”



当愤怒的矛头不再向外时,便直直指向了自己。对灵魂的自我鞭挞,她甘之如饴。


“你一直在否定自己,否定自己的家庭,否定自己的一切。看到这样一个场景,你有什么感觉?”肖然老师问道。


“我感觉这像一种自我惩罚。”许久,她缓缓吐出一句话。


“嗯,我听到了惩罚。一般只有有罪的人才会需要被惩罚。你能告诉我,为什么要惩罚自己吗?”肖然老师一边把手放在她的腰部,一边问道。


寂静的沉默之后,她说起了一段隐秘又难以启齿的往事。


一个连绵细雨的夜晚,她在离家不远的巷子遇到一个男人。他用一个风车轻易取得了她的信任,并把她带到一处僻静之处,做了一些肢体触碰的亲密行为。她只记得他附在自己耳边夸她可爱,说喜欢她。当时的她内心是欢喜的,好像被一种从未有过的温暖围绕着。事后,她才知道他当时的行为是猥亵。在那个刹那,她对他并非厌恶,而是一种悸动,甚至是依赖。


想到自己对这样一个猥琐男人“动了心”,她有种无地自容的感觉。平日里邻里对放荡女人的风言风语,在那一刻塞满了她的脑海。她感觉自己像被钉在了一根耻辱柱上,任由他人围观和唾弃。


“我没有人可以说,我只能自己憋着,甚至惩罚自己!”这么多年,她一直在用自己的身躯,努力隐藏这段黑暗的秘密。时间终究无法让伤口愈合,脓疮在黑暗中腐烂,发酵的脓水流淌成她人生自卑的底色。


“羞耻让你抬不起头,让你觉得自己恶心。所以这么多年,你一直在折磨自己,活得憋屈又自卑。其实孩子要的是连接,要的是在关系中那份被看见的感觉。她的内心一直渴望得到爱和温暖,因为她在家里没有得到。所以她是无辜的,是内心那份对爱的渴求,让她产生了悸动的错觉。放过自己吧,把那份羞耻感还给那个男人。”


她捂着双眼,泪水止不住地从指缝间流出。只是这一次的痛哭,没有了之前的懊悔和自责,多了释然和接纳。



“现在,我陪着你去走近那个孩子。她很孤独、很害怕,你去抱抱她好吗?告诉她‘你是无辜的,你没有必要感到自卑和羞耻’。就算全世界都抛弃你,还有我在爱你。人海茫茫岁月沧桑,我不会再放开你的手,我会一直陪着你,陪着你重新长大。



案例分析



程晨是个内心非常自卑的孩子。一个缺乏自信的人是不敢正眼打量这个世界的。长时间的低头含胸,容易形成佝偻、肩膀内扣的体形特征。自卑往往源于内心爱的匮乏。


在沟通中,我了解到她童年的家庭环境是冰冷、缺乏温度的。父亲很早就中风卧床,全靠母亲照顾。生活的重担全部落在母亲身上,她因为积攒了太多委屈而变得愤怒。


小时候的程晨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长大的。在她的印象里,母亲不是在干活,就是在咒骂父亲。她不能理解眼前发生了什么,但是那种冰冷和恐惧还是留在了她的身体当中。


她当然是想要被爱的。爱是生命茁壮生长的养分。可母亲早已被现实压垮,已经忘了什么是爱,更分不出半点儿精力给眼前这个孩子。父亲不仅被病痛折磨,还在默默忍受自尊被践踏的苦楚。


那个没有被父母看见的孩子独自走在人生幽深的小道上,在无人回应的幽深中慢慢陷入绝境。她内心因此压抑了很多情绪,有不被看见的委屈、不被镜映的迷茫、不被肯定的愤怒。情绪像一团熊熊烈火,在潜意识中燃烧。于是,她选择与同为弱者的父亲站在一起,把恨意的炸弹抛向母亲。


恨会让一个人失去力量。母亲是我们内心的情感归属,一个恨母亲的孩子不仅会丧失力量,还会失去对家的归属感。所以,她就像一颗不被阳光照耀的种子,活得虚弱、萎靡。即使内心觉得自己不够好、不优秀、不配得到爱,心底微弱的希望也让她渴望在一段关系中被注意,体验被爱的感觉。


男人的出现,还有那些编织在蜜语中的谎言,燃起了她内心想要被爱的渴望。在潜意识中,她想要在一段关系中证明自己值得被爱。悸动并不是心动,只是一个情感匮乏的孩子把理想化感情投射到关系中的一种表现。


在整个疗愈的过程中,疗愈师只是引领她去看清事情的本质。当她可以理解童年的自己时,就能慢慢放下那份羞耻感。想要真正走出自卑,她未来的路或许还很长。但相信自己、认可自己,无疑是一个人变得更好的动力。



更多知识请关注
【肖然-然健康】视频号


然健康身心全息
肖然老师是身心全息文化及然健康的创始人。然健康是研究实践中医心理学的专业平台。关注我们,探索更多关于中医心理学的知识,收获身心自在的力量!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