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中的黎杨

文摘   2024-12-14 08:01   加拿大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我眼中的黎杨


文/吕颖

作家黎杨是华侨新报的主编,对于十几位甚至几十位像我一样热爱写作给报社投稿的人来说,黎杨更像是一位班主任和领路人。

我的文学创作道路上没有老师,一直是自己摸索。

上大学的时候,就想写小说,90年代大学生的生活纯粹而热烈,可惜小说的内容只停留在了脑子里。

二十几岁的时候写了一篇文章投给了一家杂志社,还发表了。将近30年过去了,只记得当时拿着那本印刷漂亮的杂志,看到自己的署名文章跃然纸上时的喜悦,居然不记得文章写了什么内容。

2007年,我移民到魁北克之后,开始建了博客。发一些短小的随笔文章。后来忙于工作,写作停滞了,博客荒芜了。

2015年底进入人生低谷阶段,开始沉浸式写东西,这个习惯一直坚持下来,到明年就10年了!

一开始是记日记的方式,什么都写,所见所闻所感所想。有散文风格的也有职场写实风格的。

后来在2019年开始创建个人公众号。

2023年春节刚过(我搬到温哥华半年后),蒙特利尔资深导游(曾任加拿大国际广播电台中文部记者和主持人,多家媒体撰稿人)王建刚老师联系我,说读了我公众号上的“遇见陌生人”系列,很喜欢。“这些文章大多讲的是与加拿大人的互动,不仅有故事,有文采,而且能感受到那种洗尽铅华后对人生感悟的沉淀。这么好的文字一定会有更多人喜欢。”如果我愿意将文章刊登在他写专栏的“华侨新报”上,他可以把我介绍给黎杨编辑,看是否适合报纸发表。

黎杨很快回复了,说我可以投稿给报社。

黎杨非常认真,在电话中和我沟通了一个多小时。正如她后来几次提到的,她犹如是一本打开的书,愿意把自己和自己所在的世界敞开来被人了解,然后从中得到启示。

她和我说了做“华侨新报”文学副刊的初衷和愿景。我相信每个和她交流的人都能因为她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写作的敬畏与激情而被触动和点燃。

从电话沟通到第一次见面,隔了一年半。这期间,虽然我不住在蒙城了,但是因为俨然已经成为报社作者群的一份子,每次有作者参加的活动我都会格外关注。


一次,黎杨听说我有计划回蒙特利尔,特意把那次作品研讨会的时间放在我的行程那周。很遗憾,因为有事,我回蒙城的计划取消了,我觉得有点过意不去。但是,内心笃定地想肯定会和大家一起见面的。

一直对推荐我的王导和认可我文字的黎杨心存感激。因为,写作在我内心里有很重的分量。它是一片躲避世俗纷争的净土,是自己与灵魂深处的那个小孩的对话,是反思和反省的途径,也是自我疗愈的有效方式。

过去十年,写作像是一位默默陪我的老朋友,对我来说变得越来越重要。工作,可以带来收入和社会价值感,但是工作当中能够体现创造力的时候并不多,很多是没有挑战可以不动脑子就能完成的任务、或者是能产生负能量的商业生态圈。总之,不那么纯净。

写作,像艺术和体育领域一样,能让人专注当下,体验沉浸在创作、研磨和打造中带来的快乐。

所以,我非常珍惜在写作道路上遇到的同路人,我钦佩黎杨的创作能力,欣赏她的每一篇真挚的作品。我敬佩她过去作为一位记者的光辉岁月,更羡慕她在退休后洒脱的生活。

今年7月,我们约好在一家她推荐的西餐厅见面。那天下着小雨,黎杨从她的甲壳虫敞篷车里下来,走路风风火火,说话大嗓门。身材娇小却是十足的北方大妞性格,直爽、开朗、大气、磊落,一个字,飒!

到底是曾经的文艺青年,她和同龄人气质完全不同。从她的穿衣打扮能看出她懂得时尚和品味,一袭红色长外套,里面是白色过膝长裙,简约、知性、素雅中带着热烈的美。之前看到她文章里的照片,背带裤、帽子、红色元素的运用都说明她对形象从来不马虎。

黎杨和我说起她的成长经历,她的特立独行的不寻常父母,她的职业道路和她创作起来的痴狂。她的真性情让我很快打开心扉,我提到2015年开始的写作,那段曾经灰暗和低落的日子再次被提起。我是慢热型,后来回想这次见面,我诧异能够和第一次见面的人叙述埋藏在心底的话。她像是阅历丰富的大姐姐,有一颗善良淳朴的心,让人可以完全信赖。

很荣幸之前被黎杨告知我可以成为出版系列丛书的作者之一。那天吃饭,我们俩点了同样的浇满浓汁的牡蛎,她关心地问我书稿准备得如何了?我说起我不久前从国内经韩国转机回温哥华的十几个小时,大部分时间在整理过去的文字,然后有感而发给自己的第一本书写了个序。

我拿出手机,读给她听。

自序的标题是“文字治愈了我——愿天下人都有文字可以安心”

“2024年6月中旬,我在上海。当黎杨老师告诉我将我纳入加拿大红枫系列丛书作者之一时,我感到万分欣喜。在国内忙忙碌碌了近一个月,和工作相关的收获颇丰,但是都比不上成为作家带来的巅峰荣耀来得令人骄傲和喜悦。”

“当黎杨老师说我是成熟作家的时候,我有种受宠若惊不敢相信的感觉。最多算是个写作爱好者,虽然出书是自己的梦想,甚至想在有生之年至少出2本,一本是人生随笔,一本是职场文章。”

自序中提到写作和我的渊源,还有那些值得我歌颂和纪念的人和物,他们是我生命中很重要的存在,尽管都已经离我远去了。

提到我在文字里多次记录的世界上最爱我的人(已经在天堂的爷爷)和那只在疫情期间来到我的世界却在一年之后陡然消失的狸花猫,伤心扑面而来。

坐在黎杨的对面,我念着我的文字,声音开始哽咽,眼泪止不住地流淌下来。心情就像写这篇序的那段国际旅程一样,“我在三万公尺的高空,夜深人静,机舱一片漆黑,我翻看旧文章看到这几个字(望不要自责,望宽慰于心)竟然又是眼泪止不住流淌下来。深深埋藏在心底的思念被翻腾出来,那么柔弱,被跌落在地的疼。”

她的善解人意和内心柔软让我感受到了安全,是天生自然的共情能力,所以我任由自己的情感在她面前宣泄出来。窗外下着小雨,窗前的人泪如雨下。此刻,是不是验证了人生得一知己足矣。

她当场肯定了这篇自序,说就用这篇放在卷首。满载着真情实感的文字最打动人心。

三个月之后,我们作者群一行14人在感恩节长周末到美国东部三天旅行,期间我有更多的机会近距离接触黎杨。她就是一个能量满满的小宇宙,有着一颗恒久年轻的心。

我因为和其他作者没见过面,不熟悉,感觉不方便住一个房间(分配的是两个人一间房)。所以主动提出和黎杨住一起。

第一天晚上,她体恤我对同行旅伴(作者)不熟悉,给我开了个小灶,把各人的基本情况介绍给我听。

出来三天,只住两个晚上,还带着面膜敷脸,说明对自己多么爱护。

聊到中途,她说要审一下稿子,是作家陆蔚青给她的新书《赤道南8度寻梦》写的书评。

我问她,为什么叫这个名字,赤道南8度在哪里?她和我简单说了在印尼巴厘岛的旅居经历。我看了作家陆蔚青老师的荐文,写得一如既往的好,视角专业,对黎杨主编的新书解读得细腻、透彻、有深度也有温度。

作家们一般都不擅长营销,所以我建议黎杨以后在提到自己书籍的文章末尾可以放一下购书链接,方便读者直接购买。她很喜欢这个建议,第二天和大家交流时还特意提了一下。

在我的眼中,黎杨既像是一位天马行空的侠客,又是能够接地气、有行动力和看重实施的领导者。

她的观察力很强。她第二天早上和我说,去吃了个早饭看到大家都换了新衣服,她调侃地说:好像谁没带换洗衣服似的,我可不想被误会还活在昨天。说完就回房间也焕然一新了。我一是没注意别人穿的什么,二是觉得本来就是体验瓦尔登湖作者梭罗的极简生活,轻装上阵,所以这次自己两天穿同样的衣服完全能接受。

第二个晚上我们到了民宿,14个人住在一个房子里的经历很特别和奇妙。各司其职,每个人都很快自动自觉地进入角色,找到自己擅长的位置。有的负责采购,有的负责做饭,有的负责财务,有的负责打杂。黎杨是灵魂人物,负责指挥。让采购员买了啤酒和红酒,她负责给大家倒酒,并招呼我们忙碌之余喝口。

毕竟,人生不是全部用来劳动的,别忘了抓紧享受所有不可错过的光阴。她用生活方式和对生活的态度影响着身边的人。只要足够真诚和热忱,人与人之间哪有什么障碍和代沟。

在回蒙特利尔的途中,尽管两个晚上的睡眠都不足,精力旺盛的她为了不让做司机的王导打瞌睡,就一直在聊天状态。而且不是自己说自己的,是对话交流。

两位65+,谈过去,谈现在,也谈将来。

出生于五十年代的他们,肯定经历过许多艰难和困苦,可是对过去的岁月他们完全没有消极、抱怨、批判或是自怜。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活得通透清澈。我钦佩他们这代人用智慧、乐观与豁达面对曾经的苦涩甚至无形的伤痕。

黎杨的母亲是行武出身,忙于工作很少顾及他们。黎杨说起人生仅一次和母亲的亲密(肢体)接触是在她7-8岁时。因为她总是拿自己脚上的皮鞋和同学换塑料凉鞋穿,经她的保姆白大奶奶说情,母亲破天荒地给她买了一双。那天在院子里,母亲叫住她拿出新买的凉鞋让她换上。母亲弯下身来给她穿凉鞋,她一条腿站不稳,下意识地用手扶住了母亲的肩头。那居然是她童年记忆中母女的唯一一次肢体接触。那个年代两代人之间对爱的不表达太令人唏嘘。我沉默了良久。她那个特殊的家庭。

没有人是完美的,黎杨并没有因为个子矮小而缺少一丝自信;也从不因为不整齐的牙齿而约束了放声大笑;她不被年龄牵绊住看世界的脚步;更不被单身女性的身份而困扰。她哈哈大笑地说起开着敞篷甲壳虫车在路上被一位年轻男子追几条街的经历,画面感强烈。

世界很大,黎杨的梦想还有很多。想把报纸副刊和文学杂志办得有声有色,想继续保持和美国作家协会等群体之间的联盟,想创办枫华笔会,把作者群改为笔会群,想去到那些和历史上的文人墨客有关系的地方旅行打卡,想学好英文,想去张爱玲文艺营体验居住并创作——

认真生活,认真工作。热爱生活,热爱工作。Live laugh love,每个人都可以活出自己的“繁花”版本。

最后分享一下黎杨今天发给我的一句“自言自语”式的梦想和追求:“生命有限,在仅存的有限时间里,多为海外的文学做点事吧,留给后代留给历史。”


2024年10月20日写于蒙特利尔到温哥华的飞机上





华侨新视野
我们是专注于加拿大移民文化生活、教育留学和实用信息的媒体平台, 为您提供最新、最实用的信息,帮助读者更好地融入加拿大社区。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