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之旅与我的畅想

文摘   2024-11-02 07:00   加拿大  


精神之旅

与我的畅想


文/ 温迪




就在刚才,我刷到了一菲的视频。他是一个老板,也是一个作家,正在挑战身上不带一分钱,靠要饭(不要钱)、搭帐篷、骑自行车周游世界。

他想知道,一个人在摆脱一切物质条件下,能走多远?

2012年他曾从上海出发,经俄罗斯到法国,历时一年,骑行18500公里。

2024年4月24日,一菲再次出发,已骑行12000公里。我刷到的视频是他从纽约花了四个月到达加州,在路边搭帐篷休息,一个警察过去驱逐,却被他的故事感动,而为他买了一顿饭。



一菲的挑战让我联想到了今年感恩节期间华侨新报文学营朝圣过的梭罗和张爱玲。

穿越160多年,我们这群文友的心灵与梭罗在他曾经居住的瓦尔登湖边进行了一次交汇。

我似乎听见梭罗说,欢迎你们走进大自然!



蓝色湖水一波一波地涌向我们的脚下,像大自然的音符一样冲刷着我的心房。几棵红得像火的大树,在绿色和黄色的背景下格外吸引着目光和镜头。

几位勇敢的人正在湖里游泳,一对文艺小夫妻相拥坐在湖边读书,我们则去林中寻找梭罗曾经生活的痕迹。他亲手伐木搭建的小木屋已经不复存在,空余一堆乱石和几根石柱面对时光,而他的思想早已传遍世界,吸引了远在天边的文人墨客来到跟前。



踩在林间小径上,我想,是不是我们的一些脚印也会和梭罗的脚印重合?

梭罗曾经在工作中得不到快乐,抗拒世人对自然的无尽破坏和贪婪的物质追求,他选择了走进树林,和自然和谐共处,过起自给自足的简朴生活。看到复制小屋里的一张床、一张书桌和三把椅子,我的心瞬间产生了共鸣:有这些真就足够了。



记得多年前读《瓦尔登湖》时,看到梭罗的提醒,不要做土地和房屋的奴隶。那一阵子,我正在为冲动而买的农场烦恼。每个周末,本可以带两个年幼的孩子去城市的公园里骑车,却不得不去农场做事,孩子们也不喜欢。为此,我后悔了好几年。

一菲和梭罗,也许都是理想主义者,他们能挣脱物质的捆绑,哪怕只是一两年,令精神如破茧而出的蝶,自由地飞翔在时空之巅,已是难得的理想照进现实的典范。



据说,张爱玲也是为了追求自由移居到了美国。

一踏进张爱玲曾经居住过的麦道伟(MacDowell)文艺营,我立刻为那里的宁静而感动。这个被麦道伟称为“一座不为人知的梦想之家——它俯瞰着低语的树梢,面朝夕阳”的地方,除了一年一度的开放日,并不接待外面的游客。我们是6个月前从导演和晓丹分享的《寻访张爱玲美国足迹》时开始联系,反复争取才有幸得到到体参观主楼及周围环境的机会。


MacDowell文艺营主楼


我曾在看电视剧《上海往事》时被这个文艺营的一个举动而打动,就是工作人员提着篮子为在小屋里安心创作的张爱玲送午饭到门口。这一次才知道,为了保证艺术家不被打扰,文艺营还有一条规定:未经邀请,任何人不得去艺术家的小屋敲门。

我们自然不能去打扰森林中小屋里的艺术家们,连小屋的外型也无缘看到。只能远远看着二十四小时开放的图书馆,那里有一两个艺术家的身影。


MacDowell文艺营图书馆


我想,艺术家和理想主义者也许是最接近上天的人,他们抛开物质享受,追求精神自由的样子,就像化缘的僧侣,能照出每个人内心深处的爱与慈悲。因此有了人们捐给一菲的一餐一饭,有了爱默生提供给梭罗的林地,也有了麦道伟文艺营。这也证明了一个真理:在精神的尽头,有爱守护。

一菲在一场大雨到来前匆忙寻找教堂遮风避雨,到达时脱口而出:“可到家了!”。我想每个人,无论是怎样的信仰,在精神的层面上,都需要一个家。在那里,我们可以如此安心、如此欢愉、感觉到全然地被接纳。



2024年10月12号晚上,在那间华侨新报文学营租住的度假屋里,我感觉文友们就组成了这样一个家,所有的欢歌笑语,温暖付出都在我的心中定格—— 一刻万年。


///////////







华侨新视野
我们是专注于加拿大移民文化生活、教育留学和实用信息的媒体平台, 为您提供最新、最实用的信息,帮助读者更好地融入加拿大社区。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