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流,这个地方的“吃事”从来都没简单过。从巷子里的小吃,到卡卡角角里的私房菜,爱吃、找吃早已成为双流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而在众多老字号中,袁荞面也是有着特别的一席之地。
荞面,不同于寻常的白面,荞麦本身就带着一点“苦”,这苦味并非让人皱眉,而是带着一股清香,像极了双流这座城的底色——有几分淳朴,有几分倔强。
开了一百多年的袁荞面,到婆婆这是第三代。
故事还要从清朝同治年间摆起。四川饮食文化自古以来就有“蜀人好辛”的习惯。根据这一绝域嗜好,袁荞面采用上等辣椒提炼红油,再以火笋、牛肉或猪肉臊子辅入其它佐料,做到了色香味俱全。
袁婆婆说,她爷爷最开始也不过是挑着担子走街串巷的普通小贩,靠着手艺,吆喝售卖于民间集市。
后来传到了袁婆婆的父母手中,经营模式依然简单。直到1956年,全国店铺开始了公私合营,“袁荞面”也融入了这一浪潮,和双流的“红旗口”三食堂合营,成了一家共同经营的小吃店。
然而,到了1986年,随着双流县供销社系统的改革,袁婆婆重新拾起了老字号招牌,坚守住这碗荞面。她用多年积累下来的手艺和收入,在顺城街买下了一间铺子,重新将“袁荞面”带回了双流街头。
荞麦粉压成的面条,比一般白面更粗糙,颗粒感十足,面团揉好后,用木制压面机一压,荞面便从小孔中汩汩落入沸水中,煮沸不过十秒,快速捞出,这才能保持它的劲道。
吃荞面,不是稀罕事,稀罕的是这份传承的匠心。袁婆婆的荞面馆,门脸虽小,却一直是街坊邻居们的“心头好”。
吃荞面的人,也许最惦记的不是那碗面,而是袁婆婆一边端上来一边念叨的那些话:“吃粗粮好哦,对身体有好处。”“这荞面可是健康食品,没得糖,老人小孩都能吃。”
一碗简单的荞面,配上这样家常的闲聊,总能让人觉得,这不仅仅是在吃饭,而是在跟生活对话。
吃的是情怀,味道里面有故事
时光如流水,袁荞面却始终稳如磐石。几十年来,不改初心。
在这个速食时代,它不追求新潮,也不急着扩张,反而用时间证明了经典的价值。
这不只是一碗吃食,它更是老双流的活历史,它承载了一个时代的烟火气,见证了几代人的日常生活。
双流Double 不止一面
还想#在双流吃啥看啥
欢迎留言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