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奇又离谱,一封举报信几乎掀翻了整个山西官场……

文摘   社会   2024-09-15 18:14   上海  

文|明律

公众号|明律如是说


  
  这事儿不是现在的,是清朝末年的。
 
有位叫张集馨的官员经历道光、咸丰、同治三朝,宦海沉浮30年,翰林出身的他把自己在大清官场的种种见闻经历都记录在自叙年谱里。

翰林出身,擅长文墨的张集馨观察敏锐,文笔生动。

张集馨自叙年谱于1981年11月以《道咸宦海见闻录》为名由中华书局出版,本文的故事就出自该书。


 
道光十九年(公元1839年),京城有位负责监察官员的御史向道光皇帝递交了一封举报折子,称山西介休县发生了一起官员瞒报恶性刑事案件的事情。

 

介休县有位退休官员的还没出嫁的女儿被人轮奸了,歹人奸淫后又杀死了该少女,并将其双脚剁下带走!这些歹人胆敢以民犯官,坏人清白,杀人剁足,手段残忍,性质恶劣,影响极坏,应该严惩不贷。然而,该地发生如此令人发指的恶性案件,结果山西巡抚和介休知县却为了自己的官帽子,居然欺上瞒下不向朝廷报告,政治问题很大,相当不忠诚。本御史认为其中应该有贪赃纳贿的行为,现奏明圣上,望依法严查!

 

道光皇帝看到这封举报奏折以后,勃然大怒,立即下旨要求彻查此事。

朝廷钦差大臣汤金钊和隆云章奉命前往山西去调查,汤钦差点了个卯走了一圈就回京了。

隆钦差倒是在太原呆了好几个月,吃喝拿要一样不落,调查一直无果。

最后隆钦差不耐烦了,把烂摊子扔给了新任的山西巡抚杨海梁,也回京了。



两位钦差大臣都走了,可案子还得查呀,举报的御史一直盯着呢,道光皇帝那边儿也等着回话呢。

山西巡抚是一等一的地方大员,哪有空查这种案子,他遂责成藩台张兰沚去办。

张兰沚这人动机不纯,他一心想借着查办此案牵出几个山西高官来,公报私仇,给和他素日有矛盾的那几位大人一点儿点颜色瞧瞧。

 

张藩台自己也没空去查案,他就选了个他心目中的清官能吏去查办此案,这个人就是时任山西朔平知府的张集馨。张集馨进士及第、翰林出身,确实有两把刷子,名声也不错,而且张集馨还当过御史,应该会亲近认同举报御史这边的。

 

介休知县姓林,刚上任两年,钱还没捞够呢,就碰上了皇帝亲自指令下来的调查。

林知县十分害怕张集馨借题发挥,让自己的官场生涯戛然而止。林知县准备了大几百两银子,想向张集馨行贿,花钱买个平安。


张集馨到达介休的当晚,林知县就带着银子在夜深时分偷偷来见张集馨。张集馨一脸正气地拒绝了林知县,他说,本官两袖清风,刚正不阿,自会秉公执法,有就是有,没有就是没有,本官不会放过一个坏人,也不会冤枉一个好人。林知县请回吧,只要你确实没问题,就身正不怕影子斜,不用担心。

 

林知县手捧大几百的银子,一脸懵逼,内心碎碎念:大人,您怕不是跑错片场,拿错剧本了吧?我大清官场还有这样不贪赃的上官?真没见过呀!



先按下因没送出银子忐忑不安的林知县不表,我们来看看张集馨的查案结果。

 

张集馨一番明察暗访,认真仔细地调查后发现,确实有一名本地退休的官员的的女儿出了点儿事情:这位少女去逛庙会,结果逛着逛着就不见了,直到3天以后,焦急万分的她家人才找到了她。

找到这位官宦小姐的时候,她衣衫不整且又脏又破,一对儿绣鞋也不见了(当时社会,女子的脚是不可随意外露的)。

事发后,她家人坚决拒绝承认她被歹人轮奸过,说她仅仅是迷路走失而已。

 

涉案的是几名当地的地痞流氓,他们此前就参与过抢劫杀人,被抓以后,他们承认了抢劫杀人的罪行,审理案件的林知县在上报刑部以后,依律把这些歹人斩首示众了。

林知县审理案件时没有涉及、认定这些歹人轮奸官宦小姐的事情。

 

对于官宦小姐有没有被轮奸,张集馨心里有自己的看法,他倾向于有。但他也理解少女家人和林知县的做法,因为一旦承认、判定被轮奸,这位少女不仅嫁不出去,而且也没活路了。须知人言可畏,彼时贞操高于人命,她只能上吊投水,来保全自家名声了。

 

对于林知县刻意回避轮奸一事的判决,明白人张集馨心里表示认可,林知县保全被害者的名声、性命,也算是一个好人,一个不错的地方官了。



按说此事完全可以就这样揭篇了,只是因为流言飞传,以讹传讹,传到京城御史耳朵里,就被传成了少女被轮奸、被跺脚、被杀死的恶劣案情。

然后,就被御史举报了,就被道光皇帝下旨彻查了。

但现在反正涉案的案犯都已经被杀了,此时如果非要强逼受害少女承认自己被轮奸,实在是损人不利己的不智之举。

 

最后张集馨的调查结果就是,林知县的判决没有错误。张集馨还把这个调查结果在整个山西官场做了通报。

 

对于这个调查结果,林知县喜出望外又有点儿困惑,如今这世道,居然还真有上官不收钱也办事的?

保住了乌纱帽的林知县满心欢喜感恩戴德地送走了张集馨。

 

到此,事情应该结束了吧?

 

进度条不允许结束。



山西巡抚衙门不相信张集馨的调查报告。

一方面,因为巡抚衙门无法确定张集馨是不是收了知县的贿赂,故意撒谎的。因为当时满清官场腐败异常,受贿才是正常的,不受贿反而是不正常的。

另一方面,如果按照这个结果去上报,御史一定无法接受,因为御史如果诬告也是要受处分甚至免职的。亲自下旨严查此案的道光皇帝也会多少有点儿尴尬。弄不好,羞恼的御史会因此针对山西官场,皇帝会因此继续下旨彻查。彼时的官场,谁不是或多或少有点儿事情?压根经不起针对和严查呀。

 

为了不惊动御史,不触怒皇帝,山西巡抚衙门又派出了第二号调查员——泽州知府虞协。

 

这虞知府来到介休后,和林知县话还没说几句,就直接开口要银子。

 

对此,林知县不惊反喜,这才是咱们大清的官员,这才是熟悉的配方,熟悉的味道,这是自己人!

 

虞知府收了林知县上次没送出去的大几百两银子,每天吃喝玩乐,珍奇菜肴,嫖宿账款也都要林知县来出。



林知县满足了虞知府的一切正当的、不正当的要求,虞知府查案子查得乐不思蜀,折腾了足足两个月,他最后得出的结论和张集馨一致:林知县没毛病。

 

但官场老油子虞知府深知此事要想善了,一定得给巡抚衙门,给御史大人,给皇帝一个交代,不能和张集馨那样实话实说,不给大家台阶下。

 

于是,虞知府在提交巡抚衙门的汇报里选择在原则问题上如实汇报,然后随便找了个无关痛痒的小毛病,把林知县以渎职的形式免职。如此一来,御史就不是诬告了,御史的官职保住了,皇帝的面子也保住了,巡抚衙门的疑虑也可以打消了。

 

山西巡抚衙门很满意虞协的报告,对嘛,林知县怎么可能没毛病呢?他一个小小的知县没毛病,难道是御史大人和皇帝有毛病吗?

山西巡抚衙门立马就把调查报告呈送御览了。不久之后,道光皇帝的御笔朱批就来了:山西省审理此案,明察秋毫,值得肯定。同意所报各项。同时,请务必掌控好舆情,防止民间妄人炒作,破坏稳定和谐。

 

最后,山西省里就以“暮气”这样莫名其妙的罪名把林知县给革职了。



这个处理结果把林知县气炸了,他替被害人着想,费尽心思保全了被害人的名声、性命、家风;他行贿大出血,超规格孙子一样伺候了“自己人”虞知府两个月,就换来个革职丢官?

 

不接受!坚决不接受! 

 

正常来说,即便林知县无法接受,但官微言轻的他也翻不起什么浪花。可是,林知县手里还真握有和省里同归于尽,拼个鱼死网破的王炸。

 

这王炸是哪里来的呢?

 

就是山西巡抚衙门自己给林知县的......

 

还记得那两位没查出结果的钦察大臣汤金钊和隆云章吗?按照当时官场不成文的惯例,山西省是要出一笔接待费用给两位钦差大臣的,这笔钱大概有5万两白银之多。这5万两白银就是潜规则的“正常行贿”。

 

省里要行贿钦差大臣,这钱肯定不能走公账,也不能巡抚衙门自己一家出,得向各府县衙门摊派。这种事情正常来说都是做得说不得,不能形成文字的。

结果呢,经办此事的巡抚衙门书办(秘书),可能是新人不了解情况,也可能是老人见怪不怪,忘了这事儿是违法的,居然堂而皇之地用巡抚衙门的专用公文行文向各府县衙门强行摊派,这个正式文件上还有山西巡抚的印章和签字。

 

还真就是巧了,一个真敢行文,一个真敢签字盖章。


 
林知县直接把这个文件举报到省里,而且以这份文件为证据,举报山西全省公然行贿朝廷钦察大臣!依照当时的“规矩”,钦差大臣在山西省内是不收钱,而是在事后由山西省派人把钱送到京城钦差大臣的府邸。

此时,5万两银子都已经送给了钦差大臣了……

 

如果这事儿曝光,将是一个丢人的又蠢又傻的巨大的政治丑闻!整个山西官场,包括巡抚在内的各地主要官员都得一律革职。而且整个大清的官员都会笑话山西官场是脑残的二百五,也会痛恨断送了大家财路,破坏了潜规则的山西官场。

 

这丢人可就丢大了,这玩笑可就开大了!

 

此时,撤回对林知县的免职也不可能实现了,因为已经上报朝廷,道光皇帝也御批了……

 

怎么办?怎么办?整个山西官场都慌了,急成了热锅上的蚂蚁。

 

山西省职位最高的官员山西巡抚,也不得不亲自出马询问处理这破事儿,最后他与省里其他几位高官做了一个共同决议:拿银子封住林知县这呆货的嘴,不能让这厮乱叫嚷。

 

那么,该派谁去和已经被免职的,撕破了脸的,光脚的不怕穿鞋的林知县去谈判呢?



山西巡抚衙门决定由既没有受贿,也没有难为林知县的张集馨,去和林知县谈判。

 

张集馨倒也干脆,他领了这破差事去见林知县。一见面,他就向林知县表示,老林啊,这事儿巡抚衙门确实是办错了,不地道,不厚道。不过呢,老林啊,你的免职报告这事已经报吏部了,万岁爷也已经签字了,这个决议也是不可能更改了。

但出于同情,巡抚衙门愿意给你一笔银子钱作为补偿金。而且你的儿子可以作为候补八品官员遇缺即补(林知县的儿子已经20多了,一直待业在家)。老林啊,你不为自己想一想,也要为儿子打算打算的。

 

林知县寻思,这是依据劳动法,把单方面无补偿的开除,变成协商解除的补偿金了吗?还有,哪个父母的软肋不是孩子呢?你们还真拿住了我的软肋……

 

林知县经过考虑之后表示同意,他要非法解除的赔偿金2N。林知县开价2万两白银,当时市场价买个知县是1万两白银。林知县开出的2万两银子这个金额,远远超出了山西巡抚衙门的预算8千两白银。

 

展现口才和人格魅力,秀嘴皮子和刷脸刷人品值的时候到了,张集馨说,老林啊,我对你可还行?

 

林知县忙说,张大人您对下官没得说,您德才兼备,厚道又仗义,您就是大清官场的一股清流!

 

张集馨说,那就便宜点儿呗?

 

经过张集馨的讨价还价,补偿金最终定为N,即白银1万两,这个价码距离巡抚衙门的预算8千两,也相差不远了。

林知县本人已经做了两年知县,也应该有不少“进项”、“收入”的,所以赔1万两银子的话,林知县他也不亏的。


 
这1万两银子巡抚衙门还是不能从公账出,只能由相关官员私人来出。最后,经巡抚大人拍板,虞知府一个人出5千两,因为就是Y出的馊主意惹毛了林知县,引发此事,所以他责任最重,得出一半。剩下的5千两由包括巡抚本人、张集馨在内的其他官员等所有人来平摊。

 

张集馨心说,我做错了什么?我……

 

让官员自己拿银子出来给别人付离职补偿金,不管是2N还是N,谁都不愿意的,因此,所有被分摊的官员都恨死惹来麻烦的虞知府了。

 

虞知府也算有本事,轻而易举就得罪了整个山西官场,不过他很快就不会为此事而忧伤了,这是后话,暂且按下不提。

 

巡抚衙门还在为一件事情闹心,全省好几十个府县的知府、知县,他们可人人都有同样的公文,将来要是出了什么事儿,不会人人都学林知县,和省里对着干吧?那省里还怎么布置工作,交办任务,征税征粮呀?

 

怎么破解?


 
最后,山西巡抚衙门又以巡抚的名义发了一份正式公函给各府县衙门,大意就是说,林知县举报摊派钦差大臣招待费这件事儿,咱省里事情多,OA系统也有点儿故障,搞不懂到底是有呢,还是没有呢?所以呢,现在行文来调查此事,要求各府县明确书面答复,而且必须加盖知府、知县的印章以正式公文回复。

 

这和问是鼠头还是鸭脖一样,懂的都懂。

 

大家都是明白人,都是混大清官场的,纷纷用章用印回复巡抚衙门——从来没有上级领导强迫摊派招待费用,钦差大人都是一心为人民服务的,来到基层都是轻车简从,吃饭、住宿、工作都严格遵守有关规定,并无骚扰地方之处。如果有,那也是小人谣言中伤云云。特此说明,并严重鄙视瞎说的林某某。

 

OK,省里的摊派公文在下面官员手里,下面官员回复没有摊派的公文在山西巡抚衙门手里,大家扯平了。

这个主意是张集馨提议,巡抚衙门敲定的,可见张集馨还是有些急智的,是个能办事的。

 

事情到此应该画句号了,但进度条还不允许。



一次受贿大几百两银子,连嫖宿都有人报销的虞知府,竟然一时拿不出5千两现银。于是他就向自己的亲信至交冀宁道道台姜萼园借3千两白银,以凑齐5千两白银。

 

为什么姜萼园肯借3千两白银的巨款给虞知府呢?因为这两人合谋合作过不少不干净的事儿,当初林知县共列了二十二条的举报材料里面就有不少牵扯到姜大人的地方。

 

凑够了5千两银子后,虞知府派自己的侄子带着银子去找林知县疏通做工作时,发生了意外:侄子在黄河发生船难,人死了,5千两银子也没了。

 

虞知府听闻噩耗,惊惧之下,心脏病发作,死了……

 

虞知府的妻子是个既能干又泼辣又极有主见的人,她在收拾丈夫遗物时翻到了虞知府与姜萼园近年来往的密信若干,里面有许多沆瀣一气、不能说的秘密,她觉得丈夫一定是被姜萼园这厮给利用了,甚至不排除丈夫就是被姜陷害而死的。

 

于是就她给姜萼园写信,谓其丈夫系被姜威逼而死,如果姜拿不出态度来,她就去巡抚衙门告发,就去京城信访检举,就去皇上那儿告御状,一定要讨个说法。

其实虞夫人的真实意思应该只是虚张声势,想让姜萼园多出点儿钱罢了。她真要告发,早就去告发了,怎么会事先告诉事主,让其有所准备呢?


 
当局者迷,姜萼园不知道虞夫人的真实想法,他又懵又害怕,收到信后,吓得要死,急忙赶到省府找和自己一条线上的领导藩台张兰沚商议。

 

张兰沚不便出面,就委派代州知府李廷扬去泽州暂时主持工作,专门处理此事。

 

姜萼园对李廷扬千叮咛万嘱咐,拜托他一定要妥善处理好此事,搞定虞夫人,千万不能把自己和藩台张兰沚大人牵扯进去。

 

虞知府生前生活奢靡荒唐,开销也大,他死后还欠着多家当铺银楼、同僚幕友总共小1万两银子的债呢。

 

虞知府去世后,这些债主天天堵着虞府大门缠闹讨债,虞家上上下下不胜其扰,无可奈何,无计可施。

 

李廷扬到泽州后,去虞府吊唁,他手抚棺材,放声痛哭,旁边的虞家亲友都被感动坏了,一个个噗嗖噗嗖地掉眼泪。

 

李廷扬被人引着见到了虞夫人,他谎称自己与虞知府是生前至交,称虞知府任上欠下的亏空,我李某人会妥善处理的,嫂子您不用担心。

 

虞夫人喜出望外,连连称谢。


 
李廷扬又说,姜大人还有一些与虞大人的私信在您手里,这些信件涉及到上级领导的隐私,这个必须交出来,只有这样,我才能帮您处理后事、清还债务,申请组织补助,给大侄子安排工作,也才好在领导面前说你们的好话。

 

虞夫人信以为真,于是就顺从地把姜萼园与虞知府的总共七盒子密信都交给了李廷扬。

 

李廷扬打开一看,被吓得不轻,这密信里面都是不能说的秘密,败露了相关官员一定会被罢官免职掉脑袋的。

 

李廷扬看完后,脸上不动声色,把信折起来说,其实这些也都是我们大清官场的惯例潜规则,不足为奇,这些东西留着也是祸害,不如我当您的面把它处理了吧。

 

说完,李廷扬就把所有密信在虞知府灵前焚化了。

 

那些借钱给虞知府的债主闻言,都来找李廷扬清账。

 

李廷扬哪儿有那么多银子替虞知府还债啊?就算他有,也舍不得啊。债主们却不管这些,天天跑到知府衙门门前聚集,追着缠着李廷扬索要债务。

 

李廷扬没办法,只得给姜萼园去信,商量怎么解决此事?

人品值不高的姜萼园听说密信都被烧了,就开始耍流氓了,说此事已经与我无关了,你自己愿意做好事,愿意帮嫂子,你自己去还钱就好了,休要来纠缠攀扯本官!



李廷扬这才知道自己被姜萼园给被摆了一道,坑到了马里亚纳海沟里去了,但姜是他的上官,他手里也没有什么能制约姜的东西,唯一能拿捏姜的证据密信,还让自己亲手给烧了……

 

李廷扬曾做过张集馨的下属,就转而求张集馨向姜说情。张集馨了解姜的为人,知道这种背信弃义的小人说了也白说,也没用,于是就没有出头。

 

李廷扬因此苦闷不堪,精神长期抑郁之下,染了一身的病,后来他母亲去世,他回老家四川去守孝,结果,船过长江的时候忽然落水死了。

 

有人说李是意外落水,有人说李是投水自尽。

 

李廷扬死后不久,姜萼园突然暴病而亡。


有人说姜是意外,有人说姜是报应。

 

这剧情,拍哥30集的电视剧妥妥的,只是好像大部分人下场都不算好。

 

就算是张集馨这名记录者,这名好人,一辈子也没当上自己心心念念的巡抚。张集馨生于1800年(嘉庆五年)生,死于1878年(光绪四年),活了78岁。

 

张集馨的年谱记录到61岁,61岁到78岁之间,他没有再继续写年谱。也不知道是因为他年纪大了,写不动了,还是珍惜自己的退休金,不敢写了,又或者是晚清官场实在太过于腐败龌龊,张集馨都没法下笔了。


 
《道咸宦海见闻录》这本书不是小说,但挺好看的,比很多官场讽刺小说都好看。

书里面有几章写晚清官员面对待外国入侵者事先的盲目自大,交战时的昏招及脑残应对,事后的惧怕与懦弱,十分传神,大家有空可以看一看

   *明律,陈明,上海瑞富律师事务所律师,主要从事民商事诉讼,电话13122590547。



点击下方二维码关注明律如是说
点击下方二维码添加明律微信

   *点击下面的“阅读原文”可购买明律撰写的法律出版社出版的《婚姻家庭继承100个常见法律问题》(图文版),有趣、有用、有温度的婚姻家事手边书。



明律如是说
明律,上海民商事诉讼律师,向光而生的蘑菇,想往前走的螃蟹。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