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从今年的8月25日到10月9日,历时一个半月,我终于把《千字文》背完了。
今年背诵了不少文章。除了《千字文》,暑假还和儿子一起花了一个月左右背诵了《滕王阁序》。今年暑假还背诵了《素书》,不过这个未能坚持到底,后面的部分放弃了。这几篇是用时比较长的,还有其他一些短的文章就背得很快,比如《阿房宫赋》只用了两三天时间、《赤壁赋》用一天时间,《后赤壁赋》用了两天时间。以上这些长长短短的文章我还经常复习,摇头晃脑地背,自得其乐。还有一些篇目,背过了,没怎么复习,现在只能记个大概了,比如《谏太宗十思疏》、屈原的《卜居》等等。
虽然《滕王阁序》的背诵用时和《千字文》差不多,但前者没怎么费心思,而后者真的难背。
啥是《千字文》?
据说,南朝梁武帝指令给事郎周兴嗣用一千个不同的字编写成一篇文章,周兴嗣一夜白头,成就千古名作《千字文》
隋唐以来,《千字文》大为流行,背诵《千字文》被视为识字教育的捷径。它不是简单的单字堆积,而是条理分明,通顺可诵,咏物咏事的韵文,其内容又涉及到有关自然、社会、历史、教育、伦理等多方面的知识。由于历代不少大书法家都曾书写,更使《千字文》至今仍是学习各种书法的范本。
千字文的难背,难的不是确实有为数不少的生僻字,而是那些常用字组合在一起却不知道是什么意思。随便来一段,比如第四部分开头:
治本于农 务兹稼穑 叔载南亩 我艺黍稷 税熟贡新 劝赏黜陟
孟轲敦素 史鱼秉直 庶几中庸 劳谦谨敕 聆音察理 鉴貌辨色
贻厥嘉猷 勉其祗植 省躬讥诫 宠增抗极 殆辱近耻 林皋幸即
如果不去看解释,根本就不可能知道它是什么意思。不知道意思,想背下来,对于孩子或许可以,对于靠理解来记忆的老人来说,是不可能的。
2
《千字文》的学习,背诵只是学习中的一小部分,基础性工作。更大量的工作还在后头。
背诵的缘起是练字。
一年以前,从2023年国庆之后,我开始练习毛笔写字,当时的想法很单纯:如果能把我以前购买的那一堆宣纸和一大桶墨水写完,我的字肯定会写得好看一点。现在,一年过去了,墨水写完了,那堆宣纸还没写完,因为用了家里各种废旧的纸,尤其是孩子读书后的各种课本练习册,一本一本地被我撒了写字。不仅仅是为了废物利用,更因为这些纸写字的感觉挺好,甚至不比我买的那些写字用的纸差多少,就象过去人们用旧报纸练字一样。
这一年,临了一些字帖,《欧体楷书结字128法》、赵孟頫的楷书《道德经》、行书前后《赤壁赋》,文征明的行草《滕王阁序》。
除了第一本纯粹练字之外,另外几本练字之外更多是文章的学习,练《道德经》的时候,配合学习一本憨山大师的《老子道德经解》。后面的几篇文章则如前述把它们背了下来。毛笔字不仅仅是技术,它更是文化。
今天暑假,开始学习智永的草书《千字文》,逐渐地,一片新的天地展现在面前。
不是《千字文》,而是草书,打开了一片新的天地。
写字有几个重点学习内容:笔法、结字法、章法。
前期练习楷书和行书的时候,我主要关注的是字的结构,即点划的形状和位置安排,也就是结字。
其他两个内容目前还没太关注:
一是笔法,即这些笔画是怎么写成这个样子的,倒是读完一本《晋唐笔法》,不过还是不太关心这个。
二是章法,即一篇书法作品的整体布局。练了一年多了,还从未写过一个完整的作品,所有的练习纸都是随用随扔,绝不保留。以至于我想把现在和过去的字进行对比,而不可得。
目前的学习还只是停留在单个字上面。即使只是练习单个字,也能感觉到这一年来几个阶段的提升。
第一阶段是练了一两个月时,我有一天突然知道了我怎么样才能把字写好。知道我只要练下去,就一定会写好。无他,唯手熟尔。
第二阶段其实比较迷茫,虽然眼见着一天有一天的进步,但总是手不应心,感觉隔着一层,没有突破某个关键的点,或者说,笔在手里依然不听使唤。
第三阶段是今天暑假期间,我写着写着,突然就发现笔在手里听使唤了。
正合了王国维说做学问的三个阶段:第一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第二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现在,对于草书,也是只停留在单字上面,但学习草书遇到的问题却与行书和楷书不同,后者是笔划如何安排,而前者却是:这个字为什么这么写。一个书法草书小白面对这些字的时候,几乎就是天书。几乎每个字都要重新认识:它是怎么写的,为什么这么写。
看这几个字:闰余成岁。可以看到,草书和楷书,在字形上有着巨大的差别。如果去观赏一幅楷书作品,我们可以轻松地读出来,即使有一些繁体字,也能猜个差不多,但如果是一幅草书作品,多半情况下我们根本就不知道它的是啥。
我在练习过程中关注的问题就是,它为什么这么写?
3
解决的办法除了练习之外,就是去追溯它的来源,草书不是从行书来的,也不是从楷书来的,而是从隶书来的,从篆书来的。于是在练习的过程中,当看到不知道为什么这么写的字的时候,就会去看它的篆隶甚至甲骨文的写法。好在现在有很多书法字典的APP,可以顺利地查到。
这一追溯,又引起了我更大的兴趣,这个字为什么这么写?为什么这么写就代表了这个意思?
一下子就进入另一个学问的领域:文字学。
之前,就有某个时候对文字的来源有些兴趣。
买了《说文解字》,当作字典来查。
买了万献初的《说文解字十二讲》。
但这两本书都没怎么看,因为缺少一个抓手,直到开始练习《千字文》,我渐渐地生出一个想法,要把这一千个字的来源搞搞清楚。
又买了本万献初的《千字文探源》,以此为学习底本,慢慢学习。
4
在背诵的同时,我学习《千字文》基本上按照以下的程序。
一、每天学习四个字或八个字的草法,以智永的草书为底本、以书法字典为参考进行练习,直到可以背默。次日在学习新字之前先写前一天学习的字,如果忘了再巩固一下。
二、在练习草法的时候,想弄清楚它为什么这么写。就顺带把它的楷书、行书、隶书、篆书及甲骨文的写法练习几遍。
三、在练某个字的时候,以《千字文探源》为基础,理解这个字为什么是这个字,这个字为什么表达了相关的意思。一个字就是一个概念,看明白这个概念内涵的演变过程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有一种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的通透感。
比如今天我练习了四个字:庶几中庸。
除“几”外,其它几个字都能看出来为什么那么写。几,为什么这么写呢?
当看清这个字的来源之后,便很明了为什么这么草了,不过是繁体字头上变成简笔,斜钩变成了竖钩。
解决了为什么这么写后,再去解决它为什么用这个符号来代表某些意思。
看《千字文探源》,作者考证的相当仔细。
虽然枯燥,但经常会出现被打通的感觉。想想这样一件事,从识字开始,这个字我就认识了,也一直在写,在说,也知道它是什么意思。但很少去关注字形和字义字音之间的关系,字义与字义之间的关系。也就是说,对这个字的理解把握往往是点状的。而进行上述的学习,这个字相关的点与点之间,你从来没指望它们会有什么关系,现在居然发现它们有着微妙的联系。
这不能不说是一件快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