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一篇《古文观止》,本周学习《左传》中的《子鱼论战》。
我学习《古文观止》有五个步骤:
第一步:了解每句话,每个字词的含义。
第二步:正确理解每个段落、章节的内容。
第三步:带着问题学习,知道每个段落在说明什么问题,文章中又是以什么方式说明的。
第四步:把文章所说的问题与现实人生相联系,建立 正确的认识和人生观。
第五步:学会用文章中的智慧重新审视人生,指导人生,解决现实问题。
今天就以《子鱼论战》为例,说明如何用五步法学习《古文观止》。
第一步:了解每句话,每个字词的含义。
对于《古文观止》而言,这一步相当重要。因为这是古代的文字,对于大多数读者来说,古文本身都是一道阅读的障碍。如果没有文言文阅读的基础,《古文观止》中的任何一篇文章都需要不停地对照注释,查阅读资料,颇要下一番功夫的。研究者们在这一步上会把功夫下到骨子里,字音字义,训诂文字学,真是好深的学问。不过我对此不太关心,大体上有个能过得去的解释,这一关我就算过了。
楚人伐宋以救郑。宋公将战。大司马固谏曰:“天之弃商久矣,君将兴之,弗可赦也已。”弗听。
楚军攻打宋国以援救郑国。宋襄公准备迎战,大司马公孙固劝阻说,“上天遗弃商朝已经很久了,君王要振兴它,就是不可原谅的了。”襄公不听。
宋公及楚人战于泓。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司马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公曰:“不可。”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既陈而后击之,宋师败绩。公伤股,门官歼焉。
宋襄公与楚军在泓水作战。宋军已摆好了阵势,楚军还没有全部渡过泓水。担任司马的子鱼对宋襄公说:“对方人多而我们人少,趁着他们还没有全部渡过泓水,请您下令进攻他们。”
宋襄公说:“不行。”
楚国的军队已经全部渡过泓水还没有摆好阵势,子鱼又建议宋襄公下令进攻。
宋襄公还是回答说:“不行。”
等楚军摆好了阵势以后,宋军才去进攻楚军,结果宋军大败。宋襄公大腿受了伤,他的护卫官也被杀死了。
国人皆咎公。公曰:“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寡人虽亡国之余,不鼓不成列。”子鱼曰:“君未知战。勍敌之人,隘而不列,天赞我也。阻而鼓之,不亦可乎?犹有惧焉!且今之勍者,皆我敌也。虽及胡耇,获则取之,何有于二毛?明耻教战,求杀敌也。伤未及死,如何勿重?若爱重伤,则如勿伤;爱其二毛,则如服焉。三军以利用也,金鼓以声气也。利而用之,阻隘可也;声盛致志,鼓儳可也。”
宋国人都责备宋襄公。
宋襄公说:“有道德的人在战斗中,只要敌人已经负伤就不再去杀伤他,也不俘虏头发斑白的敌人。古时候指挥战斗,是不凭借地势险要的。我虽然是已经亡了国的商朝的后代,却不去进攻没有摆好阵势的敌人。”
子鱼说:“您不懂得作战的道理。
强大的敌人因地形不利而没有摆好阵势,那是老天父帮助我们。敌人在地形上受困而向他们发动进攻,不也可以吗?还怕不能取胜!
当前的具有很强战斗力的人,都是我们的敌人。即使是年纪很老的,能抓得到就该俘虏他,对于头发花白的人又有什么值得怜惜的呢?使士兵明白什么是耻辱来鼓舞斗志,奋勇作战,为的是消灭敌人。
敌人受了伤,还没有死,为什么不能再去杀伤他们呢?不忍心再去杀伤他们,就等于没有杀伤他们;怜悯年纪老的敌人,就等于屈服于敌人。
军队凭着有利的战机来进行战斗,鸣金击鼓是用来助长声势、鼓舞士气的。既然军队作战要抓住有利的战机,那末敌人处于困境时,正好可以利用。既然声势壮大,充分鼓舞起士兵斗志,那么,攻击未成列的敌人,当然是可以的。”
第二步:正确理解每个段落、章节的内容。
相当于写出段落大意。这一步需要有最基本的逻辑关系的知识,能够理解句与句之间的关系。
本文一共有三段。
第一段写楚宋之战前夕,大司马固劝说宋襄公要明了大势,知道自己几斤几两。宋襄公不鸟他。
第二段写战争的经过及宋襄公惨败的结局。战争经过主要写宋襄公错失两次作战机会。
第三段写子鱼驳斥宋襄公的迂腐言论,以总分结构进行。
首先是总说:君未知战。
然后分说:
不以阻隘:勍敌之人,隘而不列,天赞我也。阻而鼓之,不亦可乎?犹有惧焉!
不禽二毛:且今之勍者,皆我敌也。虽及胡耇,获则取之,何有于二毛?
不重伤:明耻教战,求杀敌也。伤未及死,如何勿重?若爱重伤,则如勿伤;爱其二毛,则如服焉。
不鼓不成列:三军以利用也,金鼓以声气也。利而用之,阻隘可也;声盛致志,鼓儳可也。
第三步:带着问题学习,知道文章在说明什么问题,又是以什么方式说明的。
这是理解文章内容方面的重点。要弄明白作者究竟想表达什么,表达的逻辑顺序是什么,又运用了哪些手法进行表达。
本文要说明的问题是:两军交战是讲礼仪还是讲谋略?
首先描写楚宋交战前,宋襄公没有审时度势的才能。
其次描写交战过程中,宋襄公死守不乘人之危的仁义道德,从而贻误战机,惨遭失败的史实。
然后在事实的基本上,子鱼针对宋襄公的辩白进行了逐条的驳斥。
说明了战争不容迂腐之辈,如果既无审时度势之能,又无具体战术运用,除了失败一途,别无他路。
五步学习法分为三个阶段:理解、接受、运用。以上三步为第一阶段:理解。
第二阶段是接受。理解了未必会接受,因为它可能与我们的人生经验、过去的知识相冲突。要从古书上的任何一个字中读出“我”来,于我而言,如果读不出来,只有前面的三步,那就等于没读。
第四步:把文章所说的问题与现实人生相联系,建立 正确的认识和三观。
具体要联系现实人生的哪些方面的呢?包括四个方面:
1、价值观。跟我原来的价值观进行比对,可能会转换我原来的价值观,也可能与旧有价值观完全不相融,遭到排斥。
2、过去的知识与经验。能否利用所学知识重新整顿过去的知识与经验,使之处于更合理的框架内。
3、内心感受,学习新的知识,在我内心产生怎么样的感受、什么样的情绪、怎么样的情感体验。
4、新知识将会促成我如何行动,产生怎样的结果。
价值观:宋与楚之间的关系,迁移到我的身上,就是我与他人之间的关系。那么国与国之间的战争,就相当于我与他人之间每一次利益冲突。
在我与他人发生利益冲突的时候,我是采用宋襄公的礼仪姿态还是子鱼的抓住一切机会击败敌人的姿态呢?
在我的价值观中,礼仪大于不择手段。在生活当中,也许我不会象宋襄公那样教条式坚持,但也不会象子鱼说的那样,不失时机地为了自己的胜利打击敌人。
过去的知识和经验:不禽二毛,不重伤,不以阻隘,不鼓不成列,在宋襄公身上,我可以笑话他。但一旦联系自身思考,真想不到这些被伟人称为蠢猪式的仁义道德竟然在我身上是存在的。
我也终于明白,为啥在金融交易过程当中经常战败,原因竟在于此?
类比到金融交易中,
不禽二毛,不抓老年人,在金融交易中就相当于不做已经老化的趋势,不吃鱼尾。
不重伤,就是在交易得手之后,不能抓住机会继续加仓,扩大战果。
不以阻隘,就是不利用有利的地形地势阻击敌人。
不鼓不成列,就是不乘人之危。
这里的每一条,都是交易失败者的行为表现。而真正的交易者刚好就是要反过来做。这几条中,我能做得好的,就是利用有利地形打击人。而其它几条,经常做反。这与我把生活中与人交往的原则 带到交易当中有很大关系。
内心感受:宋襄公在战场上的表现以及他所持有的关于打仗的观点,初看之后,我是带着嘲笑的。再后来,了解到他在坚持周礼,又不禁有些敬意。等到联想到自己,才发现自己就是宋襄公时,是震惊的。
新知识将促成我的行动及可能结果:我可能会在交易中做与宋襄公相反的决定:打击老化的趋势、乘胜追击失败的敌人、利用有利地形阻击敌人,乘敌人立足未稳,乱中取胜,趁火打劫。
如果我这样做了,也可能产生另外一个结果,会把这种行为迁移到生活中去,让自己在生活中也变成一个杀伐果断的人。因为,毕竟人的价值观是统一的,一旦分裂就会陷入纠结内耗当中。
第三阶段是运用:
第五步:学会用文章中的智慧重新审视人生,指导人生,解决现实问题。
学以致用,学了如果不用那就等于没学,只是死知识而已,人称两脚书橱。或者书呆子。
人生的追求莫过以下五种:
生存与繁衍;健康;成功;幸福;解脱。
这是由人的本质属性决定的。人的存在性决定了人要追求生存与繁衍。
人的生命性决定人要追求健康;
人的社会性决定人要追求成功。
人的精神性决定人要追求幸福。
人对自己本质属性的超越决定人要追求解脱。
它们是有次第的,正常情况下,后后胜于前前。前者追到手之后,便要想得到后者。解脱这个目标有点太高,非常人所能达到。一般人而言,最终都会归结到幸福上。所以,倘若不是修道之人,幸福便是我们追求的终极目标。
学习任何知识,不仅仅是《古文观止》,其目的都应当是让知识变成美好的生命品德,若不能达成此目的,便不过是增加点知识而已。
而这个世界最不缺的就是知识。正如庄子所说,生命是有限的,知识是无穷的,用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穷的知识,真是笨到家了。
所以,学了就得用,一直用到深入骨髓,成为自己的生命品质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