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道 | 聚焦左心耳封堵新进展:LAAC EP菁英会专家研讨会圆满举行

学术   2024-10-01 17:31   北京  


基于我国左心耳封堵的快速发展,为了确保青年术者手术质量的规范化安全化,由心联智成心血管健康公益基金搭建的LAAC EP菁英会平台主要为国内外EP青年术者搭建学术交流平台,以期通过线上、线下交流的方式,就左心耳封堵的手术病例及技术、患者围术期管理展开深入讨论,提升青年术者手术质量,提升患者安全。


9月7日举办的EP菁英会交流研讨会,邀请到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龙德勇教授王伟教授赵欣教授,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尤玲教授、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刘元伟教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王彦江教授、北京航天总医院裴娟慧教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张鹤萍教授、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贺利平教授崔占前教授、天津市胸科医院马薇教授和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王宇彬教授等临床心血管专家和学者参加,共同分享左心耳封堵技术经验、交流学术思想。


龙德勇教授在开场致辞中强调,尽管过去一年多来左心耳封堵的相关证据不断积累,美国指南也有所更新,但中国的临床实践仍有其独特性。龙教授指出,中国患者群体不仅包括抗凝药物禁忌或出血风险高的患者,更多是服药不便、合并症多或左房纤维化严重的患者。这些患者即使房颤得到控制,卒中风险仍然较高。因此,现有指南可能无法完全涵盖中国的临床需求。他还强调房颤管理的系统性和全面性,不仅包括卒中预防,还包括节律控制。最后,龙教授对与会专家表示感谢,希望大家能充分交流经验,共同推进这一领域的发展。


王伟教授就"2023 ACC/AHA/ACCP/HRS房颤指南更新"进行了深入解读。王教授详细解析了最新指南中的多项核心更新,特别是在房颤的分类、综合管理以及左心耳封堵的推荐方面。首先,2023年ACC/AHA指南将房颤分为四期,包括存在房颤风险、房颤前期、持续性房颤和永久性房颤,更加细化了病情发展的阶段。此外,指南强调了卒中预防在房颤综合管理中的关键地位,并对房颤的危险因素进行了全面梳理,涵盖体重管理、锻炼、戒烟限酒、血压控制及睡眠等方面。在左心耳封堵方面,王教授指出,自2009年以来,随着多项临床研究如PROTECT-AF和PREVAIL的结果积累,左心耳封堵的指南推荐等级由llb提升至lla,特别是对于卒中中高危且长期口服抗凝药物禁忌的患者。这一调整基于封堵手术在预防卒中方面与华法林等抗凝药物相当,同时出血风险更低。此外,对于存在高出血风险但无口服抗凝药禁忌的患者,左心耳封堵依然维持llb类推荐,作为抗凝治疗的有效替代方案。此次指南更新不仅提升了治疗规范的科学性,也为临床医生提供了更明确的治疗指导,有助于更好地管理房颤患者,降低卒中发生率。


授课后,专家们围绕两个核心问题展开讨论:一是随着最新指南推荐等级的提升,封堵患者的选择应如何考量;二是在房颤卒中预防工作中,哪些患者群体往往被忽略。刘元伟教授指出当前临床实践中对封堵患者选择偏保守。刘教授认为随访整体封堵成功率令人满意。此外,他强调左心耳的结构形态—如菜花型或仙人掌型—显著影响栓塞风险,这一因素在现有风险评分系统中尚未充分纳入,建议未来的评估体系应考虑结构性因素以提升风险预测的准确性。王伟教授强调除了传统的CHA₂DS₂-VASc评分外,心房的结构特征同样重要。他指出,左心耳纤维化严重或心房肌病变的患者,即使评分较低,卒中风险依然较高,需通过个体化治疗策略加以应对。王教授建议,术前应通过CT等影像手段详细评估左心耳结构,以指导封堵器的选型和手术操作,提高治疗的精准度和安全性。


尤玲教授详细解读了最新的《左心耳干预预防心房颤动患者血栓栓塞事件——目前的认识和建议》,阐述了左心耳封堵在房颤患者血栓预防中的新进展和临床应用建议。尤教授首先回顾了左心耳封堵技术的发展历程,指出2023版共识在方法学和临床推荐上均有显著提升。与2019年相比,新共识增加了详细的封堵方法学内容,章节扩展至14章,更加贴合中国临床实际经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左心耳封堵的推荐级别由原来的IIa类提升为I类,证据等级亦由B级提升至A级,显示出该技术在预防血栓栓塞事件中的重要性和可靠性。在适应证方面,2023年共识进一步细化了适用人群,强调对于不适合长期抗凝治疗或在抗凝治疗基础上仍发生血栓事件的房颤患者,左心耳封堵术是一线推荐方案。同时,尤教授介绍了术前、术中及术后的影像评估方法,强调TEE和CTA的联合应用,以确保封堵器的精准植入和术后效果。尤教授还分享了封堵器选择和操作技巧的最新见解,特别是针对复杂解剖结构的患者,推荐使用更为灵活的封堵器型号,如新一代左心耳封堵器,提升手术的安全性和成功率。此外,她还详细讲解了术后抗凝治疗方案,强调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调整抗凝药物,减少出血风险的同时有效预防血栓形成。在并发症管理方面,尤教授提出了预防和处理左心耳封堵术相关并发症的具体措施,包括术中左房压监测、合理选择封堵器尺寸以及术后定期随访评估,确保患者术后安全和封堵效果。


赵欣教授就“新一代左心耳封堵器手术流程”进行了详细阐述。赵教授讲解了新一代新一代左心耳封堵器封堵器在手术流程和设计上的多项创新,旨在提高手术的安全性和患者的治疗效果。赵教授首先强调,新一代FLX封堵器在术前准备和评估方面与传统方法无显著差异,但在手术流程优化和器械准备上做出了重要改进。手术步骤依旧包括器械准备、术前评估、穿刺操作、封堵器的展开与释放以及术后评估。然而,FLX封堵器的设计使得操作过程更加简便,极大地提升了手术的安全性。赵教授介绍了多种封堵策略,包括三角形法、四边形法,适应不同形态和深度的左心耳,有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特别是FLX封堵器的顺应性设计,如哑铃型和热狗型,使其在各种复杂条件下都能实现高效封堵。赵教授还详细讲解了封堵器的锚定和压缩比评估方法,通过多种影像技术确保封堵器的位置和密封性,确保封堵效果达到90%以上。术后随访数据显示,新一代FLX封堵器在密封性和患者恢复方面表现优异,分流现象显著减少。


崔占前教授分享了一例复杂病例——敞口大开口左心耳封堵。患者为老年男性,因持续性房颤及慢性心衰住院。患者既往有冠状动脉支架植入史和高血压,同时伴有轻度肾功能不全和低钾血症。经过详细的术前评估,崔教授团队决定采用冷冻消融结合左心耳封堵的一站式综合治疗方案。在手术过程中,崔教授团队首先进行了冷冻消融,成功终止了房颤,并确保实现肺静脉隔离。随后,面对患者心耳开口特别大且呈菜花状的复杂解剖结构,团队选择了新一代FLX封堵器。FLX封堵器因其多样化的形态设计,如哑铃型和热狗型,能够更好地适应复杂的心耳形态,确保封堵效果理想。手术过程中,团队通过二维造影精确定位封堵器位置,确保其完全覆盖心耳口,无残余分流现象。术后随访显示,封堵器位置稳定,封堵完全,患者症状显著改善,未见术后并发症。崔占前教授指出,面对大开口和复杂形态的左心耳,传统封堵器常难以达到理想效果,而FLX封堵器的应用显著提高手术的成功率和安全性。同时,团队在手术中采用的冷冻消融技术,也为房颤的根治提供了有力支持,进一步提升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王彦江教授就“新一代左心耳封堵器——重新定义理想封堵器3S标准”发表了深入演讲。王教授介绍,FLX封堵器是在全球广泛应用的WATCHMAN系列基础上研发的新一代产品,旨在通过创新设计提高封堵效果与安全性。自2018年投入临床应用以来,FLX已经进行了超过16,000例患者的临床研究,结果显示优势显著。FLX封堵器的设计遵循“3S”标准:安全性(Safety)、密封性(Seal)、易用性(Simplicity)。其中,安全性方面,FLX通过减少77%的金属暴露,显著降低了血栓形成的风险。其双排精密倒钩设计,确保设备在心耳内稳定固定,同时避免对心脏结构的损伤。密封性方面,FLX增加了80%的与心耳接触面积,确保了更完全的封堵,减少了残余分流。易用性方面,FLX具备全回收和重新定位功能,提升了操作的灵活性和成功率,手术成功率高达98%。王教授强调,FLX封堵器的研发历时六年,累计打磨超过55,000个小时,经历了多阶段的实验测试和临床模拟,确保了其卓越的性能和可靠性。其独特的全闭合球体设计,避免了传统封堵器尖锐部分可能引发的心包填塞风险,进一步提升了手术的安全性。临床数据显示,FLX封堵器在术后45天内,90%的患者实现了完全封闭,且术后严重不良事件发生率仅为0.37%,远低于以往产品。王教授强调,左心耳封堵术的终极目标在于最大程度地降低患者的栓塞和出血风险,改善其预后和生存质量。新一代左心耳封堵器的问世无疑为广大房颤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这一新型装置必将造福更多的心衰患者,推动左心耳封堵技术迈上新的台阶。


讨论环节中,与会专家们围绕如何调整FLX BALL轴向以确保封堵器展开形态良好以及如何利用新封堵器的高顺应性应对复杂解剖心耳这两个问题各抒己见。专家们一致认为,得益于FLX优异的安全性能,术者可以更加从容地进行轴向调整。不论是顺转、逆转,还是推进、回撤,都能在充裕的操作空间内灵活施展,精准锁定最佳释放位置。相比上一代产品,FLX无疑让术中定位变得更加得心应手。对于第二个问题,即如何运用FLX的顺应性优势应对解剖结构复杂的左心耳,专家组达成了广泛共识。他们强调,术前CT三维重建对诊疗决策至关重要。借助影像学信息,医生可以全面评估患者左心耳的形态特点,选择合适的穿刺路径和器械型号。FLX良好的顺应性可以最大限度地契合不规则心耳,减少并发症风险。此外,完善的术前方案也是复杂病例获得成功的关键。

心在线
为全国的心脏医生提供一个沟通、交流的平台,解答医生临床问题,为基层医生与三甲医院心脏医生之间顺畅沟通搭建桥梁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