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感言:
“逃离”“出走”是很长时间以来萦绕在我心头的词语。我常常想逃离当下的生活,逃离心灵的困境,走出命运既定的程序。电影《出走的决心》和小说《逃离》两个相似情节却不同结局的故事让我明白了,原来成功的逃离需要的是一颗觉醒的心。
真正的出走,需要一颗觉醒的心
文/王增尧
上周看了一部很棒的电影《出走的决心》,看完之后立马让我想到了曾经很喜欢的一部小说,爱丽丝门罗的《逃离》,这两个故事如出一辙,都是讲一个女子想要逃离原生家庭,逃离婚姻,逃离生活的苦难去追寻自由和幸福的故事,唯一不同的是,《出走的决心》里的主人公李红她成功了,而爱丽丝门罗故事里的主人公卡拉却被卷回了痛苦的深渊,我一直在思考受到同样的苦难,拥有同样的出走的决心的两位女子为何会有不一样的命运,一个人想要逃离既定的命运,逃离苦痛的轮回,获得真正的自由与幸福,主宰自己命运的关键到底是什么。
《出走的决心》里的主人公李红出生在河南的乡村,曾经的她也有梦想,对未来也有无限的憧憬,但就在她高考的前夕,父亲为了节省家庭的开支,也为了让她的弟弟们有更好的生活,背着李红给她办理了退学。父亲的这一举动深深刺痛了李红,也是这一举动让她第一次有了出走的决心,她迫切地想要逃离这个让她感到寒心的家,而她逃离的方式是选择尽快结婚。
对于每个人来说,婚姻似乎是一场对于原生家庭的逃离,李红迫不及待地选择了在远离家乡的省城工作的孙大勇。逃离的决心让她并没有意识到眼前的这个男人身上和她不契合的三观,她所有的注意力都放在了只要结了婚就能离开那个家庭,就能忘却曾经的伤心往事,就能获得自由。在决定和孙大勇结婚的那一刻,李红是幸福的,电影中的她,开心的在漫天大雪中飞奔,她以为她终于可以奔向属于她的自由,而她未曾想到的是,她奔向的只是另一个深渊而已。
爱丽丝门罗的小说《逃离》中的主人公卡拉也是一样。卡拉出生在一个不错的中产家庭,18岁前一直过着循规蹈矩的生活,也一直按照父母给她制定的人生路线在走。高中毕业那年,父母希望她继续上大学,而她从小一直想做的,就是能够住在乡下和动物打交道。在某次学习马术的时候,她一下子就被马术老师克拉克吸引了,而最终让卡拉确认自己爱上克拉克的点竟然是卡拉在克拉克的马厩里看到了他的马鞍,这一切让她误认为只要跟这个男人在一起,她就能获得自己一直想要的那种田园牧歌,与动物相伴的自由生活。
所以,即使有无数的人在反对他们的交往,有无数的理由证明她和克拉克不是一个世界的人,她还是义无反顾地选择和这个男人在一起。就像李红一样,卡拉也选择通过婚姻去逃离原生家庭,她们都曾憧憬着这份义无反顾的婚姻,将是人生的一次成功的逃离。同样,在婚后,卡拉的美梦很快就破灭了,她也发现,婚姻依旧是生活的牢笼,她依旧没有得到她想要的自由和幸福。
当对婚姻的美好向往破灭后,李红和卡拉都想到了再次逃离,但她们都迟迟没有走出这一步。一个共同的原因是李红和卡拉都在婚姻生活中丧失了经济主导权,所以李红为了孩子选择了忍让,在这一点上卡拉和李红不太一样,在我看来,她一直没有选择逃离的原因除了经济方面,更多的是她还对她的爱情抱有一丝幻想和期待。她用尽一切办法希望得到丈夫的关心和爱,想要证明自己的选择没有错,但讽刺的是,她却在这个过程中更加确认了她婚姻的失败。
虽然她们都曾想在婚姻中得过且过,都想说服自己生活就是这样,谁不是闷着头过日子呢?但她们彼此的生活中都出现了让她们无法忽视的一种存在:一个唤醒她们内心向往的人。李红无意中发现了自驾车队,发现了原来有一群人不用一辈子困在家庭里,困在妻子、妈妈、外婆、姐姐、女儿这类的角色里,原来有一群人可以如此自由,天南海北地去闯荡,去过自己想要的生活。这群人的出现一下子点燃了李红,她发现自己的内心也有这样的种子,于是她义无反顾地选择了第二次的逃离,再次生起了出走的决心。卡拉也是一样,她的邻居贾米森太太在卡拉的生活中也是这样的一种存在。
在目睹贾米森太太失去丈夫之后的生活状态,她发现同为女性,贾米森太太可以不用依附于男人而活得如此潇洒和自在,她一下子也产生了羡慕与向往之心,也让她勇敢地生起了第二次出走的决心。
于是,李红和卡拉都开启了第二次的逃离。李红的逃离一开始就非常的决绝,曾经的她在面对丈夫对她的打压和使唤中都选择了隐忍,但这一次,李红拿着刀质问了丈夫,同时也是在质问自己这么多年来这样为这个家付出到底是为了什么。她这样的行为,一下子震惊了家人,也让她因此拥有了一丝喘息的空间。在整个逃离的过程中,李红发现其实每个人都是自私的,即使是家人,也会为了自己的利益去伤害家人的利益,所以她深深地认识到她这样的付出和退让是没有办法唤醒家人对她的体谅的,唯有靠自己才能拯救自己。所以她开始对丈夫的打压说“不”,开始向弟弟讨要自己这么多年免费为他干活的工资,开始不顾女儿的恳求,坚定地出走,而我想也是她的这种觉醒,她对人性的洞察,对自己命运的思考和剖析,才让她能够真正地出走成功。
而反观卡拉,她的失败也许就源于此。卡拉把贾米森太太当成了她的救命稻草,恳求贾米森太太能够帮她逃离,贾米森太太也帮助了卡拉,不但给她钱,给她衣服,还给她安排了逃离后的落脚点,但谁都没想到的是,坐在逃离的大巴上,卡拉却在最后选择了反悔,选择了自己打电话给丈夫克拉克,恳求他将自己接回去。在小说中,卡拉是这样说的:“来接我一下吧。求求你了。来接接我吧。”我在看到这几个字的时候,脑海中也浮现出了卡拉的身影:一个脆弱的、无助的、卑微的女子浑身颤抖着对着电话呼喊着,求救着。可她呼唤和求救的对象却是那个把她拉入深渊的人,更可悲的是,她即使看清了这一切却依旧选择这样做,这无疑是自己将自己推入命运的苦痛轮回之中啊。无数次想到卡拉,想到这本小说,想到那个呼喊的她,都会让我的心刺痛。
我很喜欢爱丽丝门罗的《逃离》,我在过去的几年里读了无数次,也会经常回想起这个故事中的诸多细节。因为我也曾想要逃离自己的生活,也曾感到被命运扼住喉咙却怎么也无法逃脱,我也无数次像卡拉那样被拉回命运轮回的齿轮,我在无数次心疼卡拉的时候也是在心疼那样的自己,也想通过一遍遍地细读找到卡拉失败的原因,找到我能够逃离生活困境的钥匙。在卡拉决定放弃逃离前,她有过这样一段思考:
“她现在逐渐看出,那个逐渐逼近的未来世界的奇特与可怕之处,就在于,她并不能融入其间。她只能在它周边走走,张嘴,说话,干这,干那,却不能真正进入里面,可是奇怪的是,她却在干着所有这样的事,乘着大巴希望能寻回自己。如同贾米森太太说的那样——也像她自己满怀希望可能会说的那样——把自己的命运掌握在手里。不再有人会恶狠狠地怒视着她,不再有人以自己恶劣的情绪影响着她,使得她也一天天地愁眉不展。
那她还能去关心什么呢?她又要怎样才知道自己是不是还活着呢?
在她正在逃离他的时候——也就是此刻——克拉克仍然在她的生活里占据着一个位置。可是等逃离结束,她自顾自往前走自己的路时,她又用什么来取代他的位置呢?又能有什么别的东西——别的人——能成为如此清晰和鲜明的一个挑战呢?”
在这段话里,我似乎找到了我想要的答案:没有梦想的人,不知道自己这辈子要活成什么样子的人,是永远不会逃离出生活的苦难,将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的。卡拉的一生都在依附着他人而活,18岁前是依靠着父母,18岁之后是依托着丈夫克拉克,逃离的时候她也想要靠着贾米森太太,她的内心永远都需要依附于他人。于是当她真的逃离出来的时候,她慌张了,她害怕了,她恐惧了,她不知道离开了曾经的一切,她到底要如何生活,她根本不知道自己人生的路该往哪里走。她似乎也有过想要的生活,比如和动物在一起,比如生活在乡村,但她没有梦想,她不知道自己到底想成为什么样的人,要过怎样的一生,甚至在这个过程中她早已失去了寻找自己和梦想的勇气。所以卡拉命运中真正的厄运不是她的丈夫克拉克,而是她自己,是她自己那颗没有觉醒的心。
而李红却不一样,她曾经也像卡拉一样,觉得自己可以依附于什么去得到自由,得到幸福,而在对生活的洞察和思考中她发现,她只能靠自己,只能靠自己去选择自己想要的生活。同时,和卡拉不一样的是,李红有梦想,她知道今后的日子她想怎么活。梦想是有力量的,梦想让她有了一颗觉醒且坚定的心,让她能够有力量去超越一切的阻力和障碍。
我想也许我们每个人都是李红和卡拉,我们都曾下过决心想要改变些,想要逃离些什么,也许是婚姻,也许是工作环境,也许是自己的毛病,也许是原生家庭的束缚,也许是命运的既定程序等等。但决心就能帮助我们逃离吗?似乎不是这样的,决心好像也只是一个念头,像水泡一样,转瞬即逝。就像磨道里的驴子也许下了一辈子的决心,想要像白龙马那样自由地为自己而活,却终究还是低下了头一圈圈地围着磨转,因为他没有像白龙马那样拥有一个想西天取经的梦想,没有像白龙马那样清楚地知道自己这辈子要成为什么样的人,他只是在拉磨累了的时候,觉得生活无意义的时候会羡慕远方的白龙马而已,他始终还是放不下他围着转给他安全感的磨。
所以,若是我们真的想走出生活的困境,走出自己命运既定的程序,也许我们应该问问自己,你有梦想吗?你知道自己想要活成怎样的人吗?你的心圆满且独立吗?如果答案是否定的,不如先试着放下一些执着,去看看自己的心,去找到自己的那份期待和向往。
愿我们终能像李红和白龙马一样,尽管会经历风雨,但却能快乐地、坦然地、自由地驰骋在自己向往的人生大道上,坚定地朝梦想奔去。
往期回顾
*陈亦新|亦新写作开课啦 | 每种人生,都值得书写
*陈亦新|寂静之花,爱不落下
*陈亦新|半生浮尘,一世清云(独家首发)
*你我皆旅人,何日是归年(独家首发)
*陈亦新 | 一片雪花,落入了大海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