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们的固定栏目:「产品经理讲产品」,溯源到行业研发源头,探寻每天离我们生活最近的那些食物,都是怎么被做出来的,都有哪些门道?
现在牛奶翻新花样的速度,已经快到让人应接不暇了。
奶企营销的概念,哪些是噱头,哪些是硬核技术? 怎么挑到最适合自己的那款牛奶? 国产牛奶,到底安不安全?
例牌声明:本文与任何乳企品牌均无利益关系,只想帮大家明明白白地挑到适合自己的好牛奶🥛
从4.0卷到6.0,
牛奶蛋白质数值越高越好吗?
不少人大概都注意到了:市面牛奶产品最明显的一个升级趋势,就是牛奶蛋白含量越来越高了。
从最普通的3g蛋白/100ml,飙升到5、6g/100ml, 牛奶之间蛋白含量几乎可以相差两倍——这是牛自己产奶水平升级了吗?
一个冷知识:常见品种荷斯坦牛,产出的牛奶蛋白质含量一般在3.2g/100ml左右。
牛牛养得好,蛋白质含量能上升一些,但再怎么精细饲养,荷斯坦牛也挤不出6.0的牛奶。
而且,🐄不是机器,每天挤出的牛奶,指标都会浮动。所以,为了确保每一批牛奶都能达到包装上标识的数值,原奶送进加工厂之后,会经过一套标准化处理:
先把一部分原奶离心分离成脱脂奶和稀奶油(也就是把牛奶里的脂肪甩出来),再把脱脂奶浓缩一下,提高蛋白质浓度。
奶厂里的稀奶油储罐,图@农场主又在拉肚
把这两种液体按需要的比例,跟原奶混合、均质化,就能精准获得不同蛋白质、脂肪含量的牛奶。
划个重点:混合调配的所有成分,都来自当天的原奶,没有任何添加剂,所以生产出来的依然是纯牛奶,并不是调制乳。
也就是说,同个品牌下的3.2牛奶和4.0牛奶(如果没有A2、有机等额外buff),有可能来自同一批原奶,只是浓缩、调配比例不同,最终的营养指标也不一样。
那么,有必要花更贵的价钱,去买高蛋白牛奶吗?
从营养角度考虑,浓缩过的牛奶,各种营养成分(包括活性蛋白、钙含量等)浓度都会上升。喝一口4.0牛奶摄入的营养,确实比3.2的更多。
不过,要是只看单价,你就会发现,3.2牛奶性价比其实略高一些。
比如盒马的这两款牛奶,蓝盒子的250ml(价值2.5元),就赶得上4.0牛奶200ml(价值3.13元)的营养成分。如果想省点钱,买品质合格的普通牛奶,多喝几口也照样够营养。
但抛去营养,浓缩过的牛奶,更大的优势其实在于风味。
去除一部分水分后,牛奶里的脂肪、矿物质、乳糖、各种风味物质,浓度都会上升。喝起来更香浓,自带的甜感也更明显。
有些浓度高的牛奶,直接喝甚至有奶油感,有些人会觉得腻,但是做咖啡、奶茶特别合适!
所以,浓缩牛奶在营养上不一定更划算,但如果你喜欢奶味重的香浓口感,或者有自制饮品的需求,选它就对了~
保质期15天的“高温杀菌乳”
是“假鲜奶”吗?
你肯定也发现,这几年,在巴氏鲜奶和常温奶之外,有一种“高温杀菌乳”越来越常见了。
同样放在冷藏柜里,背后小字标着“保质期15天”,一不小心就会跟巴氏鲜奶混淆。有些人甚至痛批它是“假鲜奶”……
其实高温杀菌乳是介于巴氏鲜奶和常温奶之间的一种类型,业内称为“超巴奶”,杀菌温度比较高,但杀菌时间很短,还是得在冷藏柜里存放。
不同企业采用的工艺不同,杀菌温度、时间数据还有一定的上下浮动空间
为什么乳企都在做高温杀菌乳?
因为巴氏鲜奶的7天保质期,时间太紧张了——上架总得一天,消费者又不愿意买只剩两三天就过期的鲜奶,掐头去尾,实际能卖的窗口,只有两三天。
这么一来,外地的鲜奶根本来不及运输,所以从前的鲜奶,品牌地域性非常强,比如上海人最爱光明,北京人只认三元,广州人常喝燕塘风行香满楼,深圳人从小喝着晨光长大……
但是,随着市场越来越卷,冷链物流也逐渐发达,有些品牌就用上了高温杀菌技术,生产保质期更长的低温牛奶,开启全国化战略,进驻各地商超,跟本地巴氏鲜奶抢生意。
本地品牌销量受影响,鲜奶更容易过期,于是,也得推出高温杀菌的产品与外来品牌抗衡。
还有,成本更高的5.0、6.0牛奶、娟姗奶之类,一旦卖不出去,亏得更厉害,品牌也常常会把它们做成高温杀菌乳,降低一些损耗。
那么,对消费者来说,哪种杀菌工艺更好?
先说味道,牛奶热处理的温度越高,美拉德反应带来的奶味越明显,所以高温杀菌乳的奶味,通常会比巴氏奶重一些。
另一方面,牛奶里含有不少具有抗氧化、免疫调节作用的活性蛋白,对高温非常敏感。虽然现在很多高温杀菌乳都强调保留活性蛋白,但跟巴氏鲜奶对比,还是差了个量级:
即使是悦鲜活的INF技术(右),极限缩短杀菌时间,也在瓶身上标示自己是巴氏杀菌乳,但跟传统巴氏奶(左)对比,活性蛋白还是略逊一筹
所以,如果你喜欢接近生牛乳的清淡口感,或者重视活性蛋白含量,那么本地知名品牌的巴氏杀菌乳,还是最优选择。
如果你偏爱奶味重的牛奶,或者日常牛奶消耗量不大,没法在几天内喝完一瓶,那么高温杀菌乳会更适合你。
要是住处没有冷藏条件,或者不方便买鲜奶,其实常温奶也不错,虽然少了活性蛋白,但还是蛋白质和膳食钙的优质来源~
牛奶为了卷营养
已经用上黑科技了
在追求健康、“清洁标签”的风潮下,近几年牛奶行业的一个明显趋势,就是在不用添加剂的情况下,上各种黑科技,让牛奶变得更有营养(和卖点)了。
比如膜过滤,经常出现在高端鲜奶里,是一项很贵但好用的技术。
简单来说,就是让牛奶通过不同孔径(微米级到纳米级)的过滤膜,筛掉其中不同大小的物质。过滤全程低温,不用加热,所以能保存更多营养物质。
比如微滤膜,可以物理去除很多细菌,让牛奶不易变质。光明致优、优倍,就是靠膜过滤和无菌包装,将巴氏奶的保质期延长到了15天,活性蛋白还是很多:
还有超滤、纳滤、反渗透,不同孔径的膜结合使用,可以针对性调整牛奶里的成分:减乳糖、减钠、减少水分、提升蛋白质浓度……一切皆有可能!
0乳糖牛奶,也卷出了新花样。你可能留意到,市面上有些牛奶和酸奶,打出了天然益生元/膳食纤维的概念:
牛奶里哪来的膳食纤维?
背后的原因是,乳糖酶技术在两年前有了重大升级,出现了一种Nurica乳糖酶,水解乳糖之后,还能把产物组合成低聚半乳糖(一种膳食纤维)。
所以,对乳糖不耐的人而言,这种牛奶既去掉了不好消化的乳糖,又增加了有益肠道的膳食纤维,还自带乳糖水解后的淡淡甜感,也是BUFF拉满了。
还有光明、伊利、蒙牛都在做的原生DHA牛奶,也没有用添加剂,而是从饲料上动脑筋:
专门划出一个牧场,给牛牛喂含有DHA的饲料(比如藻粉),挤出来的牛奶就天然自带DHA。
用同样的思路,乳企将来还可能通过调整饲料,做出各种强化营养的牛奶,或是让牛奶呈现出不同的风味……
虽然这些黑科技,目前价格略高,相对牛奶本身的营养来说,也只是锦上添花的作用。
但是,它们展示了牛奶产品创新的更多可能性,同时也说明,国内的牛奶生产和管理,的确是越来越好了。
为什么这么说?我们来看看,现在国产牛奶的管理模式👇
国产牛奶可以放心喝吗?
很多人对国产牛奶安全性的担忧,来自于十几年前的三聚氰胺事件。
丑闻爆发后,中国乳业进行了一场大洗牌,如今乳企的生产模式,已经有了巨大改进。
08年以前,国内奶牛养殖非常分散,农民在自家后院养牛,奶站收购牛奶,乳企基本上只控制加工环节,所以才导致了奶农往原奶里兑水、加三聚氰胺来牟利的现象。
三聚氰胺事件后,乳企发现,自己把控奶源,才能最大程度保证安全性。所以,大家纷纷开始建牧场、大规模养牛。到现在,各大品牌基本都有自己的牧场,从喂养到挤奶、运输都能管控。
像我们采访的这家牧场,甚至连饲料都是自己生产的!自家牧场每天自动化挤奶,运到自家加工厂之后,每一车奶都要现场检测各项指标,合格了才会进入生产流程。
品牌更深入上游,也就有了更多产品创新的基础。像前面提到的原生DHA牛奶,就得从奶牛喂饲料开始定制,要是以前从散户手里收牛奶的模式,根本做不出这样的产品。
再比如0乳糖低温奶,在乳糖酶升级的同时,也得有靠谱牧场生产出更干净、细菌数量更少的原奶,才能经历保温酶解的过程而不会变质。
乳糖酶要在50几度的环境下发挥作用,分解乳糖,但这也是细菌最喜欢的温度,所以用来做0乳糖的原奶,本身细菌数量要很少,才经受得住保温
国家对牛奶的监管,也更严格了。
国家级、省级、市级到县级的各地食药监,经常会委托第三方机构,到超市、小卖部、便利店等各种零售渠道,随机采购产品(不仅仅是牛奶,也包括其它食品饮料)进行抽样检测。
也就是说,品牌在各地超市上架的任何产品,都可能被随机抽到,没法作弊。
拿牛奶来说,营养成分符不符合标签上宣传的数据,重金属含量达不达标,有没有变质、被各种细菌霉菌污染,有没有加三聚氰胺……都在检测范围内。
而且,这个抽查频率比大家想象的都要高!拿我们采访的工厂举例,今年已经被抽查了166个批次,总计近千个产品,平均每天都有三款产品悄悄被查,也真的是很严格了……
如果你还对牛奶的安全性有顾虑,这里是一些购买小Tips:
①买知名大品牌的牛奶,各种流程、监管都更规范,出问题的概率更低。
②如果不想买到散户牛奶,可以选择“限定牧场”的品牌牛奶,尤其是大品牌的自有牧场、有GAP一级认证的牧场,原奶质量一般都比较靠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