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医学会第十八届检验医学学术会议成功召开
健康
健康
2024-10-12 17:25
山东
撰文:王亚琦
单位: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十月北京,天高云淡,红叶漫山,在祖国75华诞举国欢庆的日子里,乘着我国医学高质量发展,提升医学新质生产力的东风,由中华医学会北京分会秘书处、北京医学会、北京医学会检验医学分会联合主办的北京医学会第十八届检验医学学术会议开幕式于2024年10月12日上午在北京国际饭店会议中心隆重举行。
来自于北京及全国各地的检验医学精英莅临本次会议,大家在交流中博采学术、开拓视野、共同进步。
中国科学院院士、四川省科协主席、四川省人民医院院长杨正林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首都医科大学副校长吉训明院士,北京医学会刘新民副会长,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李晨钟教授,原中华医学会检验医学分会主任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丛玉隆教授,中华医学会检验医学分会主任委员王传新教授,中华医学会检验医学分会前任主任委员王成彬教授,国家卫生健康委临床检验中心主任马洁教授,中华医学杂志编辑部主任吕相征教授,中华检验医学杂志编辑部主任干岭教授等来自全国各地的知名专家学者以及北京医学会检验医学分会主任委员、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检验科主任王培昌教授,北京医学会检验医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中日友好医院检验科主任曹永彤教授和北京医学会检验医学分会全体副主委、常委、委员、青委出席本次大会。大会开幕式由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刘娜教授和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曹正教授主持。首先,由本次大会主席、北京医学会检验医学分会主任委员王培昌教授致欢迎辞。王培昌教授代表大会组委会、北京医学会检验医学分会对各位院士、知名检验医学专家及各位与会同道的莅临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他表示期待各位院士、专家引领性、前瞻性、创新性和实用性的精彩报告,并预祝大会圆满成功。国家卫生健康委临床检验中心主任马洁教授在致辞中表示推动医学检验结果互认是目前国家重要的卫生政策,希望检验同仁能拥抱新思想,拥抱新技术,用扎实的专业知识来推动医学检验结果互认,她同时表示本次大会对推动开放思想、进行多学科交叉融合、互相学习、推动医学检验发展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中华医学会检验医学分会主任委员王传新教授在致辞中对本次会议的召开表示热烈祝贺,表示近年来检验医学取得了很大成就,医疗机构基本完成了临床验收资格,在医疗卫生疾病诊断及预后判断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检验医学标准化建设为推动医院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基础;检验医学对国家级人才的输送及医院高质量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丛玉隆教授在致辞中表达了自己兴奋激动的心情,他以自己的经历回顾了北京医学会的发展,表示检验人才正在不断成长,并逐渐成为领军人物,检验医学正在蓬勃发展,希望年轻的同仁传承老一辈专家教授的精神,在检验医学工作中发挥更大作用,为人类的健康做出突出贡献,并预祝大会圆满成功。北京医学会刘新民副会长在致辞中肯定了北京医学会检验医学分会的工作,表示检验分会有效推进了北京地区检验结果互认制度,在疾病诊断、能力提升、标准制定等方面取得众多瞩目的成就,希望广大检验同仁共同努力,继续推动检验医学的发展,并预祝大会圆满成功。杨正林院士在致辞中表示现代医学检验的发展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检验的新方法出现革命性的改变,北京检验的发展在全国是引领性的,本次会议的举办对检验发展的推动具有重要意义。吉训明院士在致辞中表示本次会议融合了医学各领域的专家,是非常好的交流平台,检验医学的发展对于临床疾病的诊断至关重要,首都医科大学也将加强检验学科的建设,更新检验医学系的构成,在同质化人才培养、教师培养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希望检验医学能加强跟临床的互动以及其他学科的交流,在延长健康寿命的目标下发挥检验的重要作用。主旨论坛随后拉开序幕,由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临床检验科王成彬教授,中华医学杂志编辑部主任吕相征教授,中华检验医学杂志编辑部主任、副总编辑干岭教授以及中日友好医院曹永彤教授担任主持,特邀国内著名专家学者进行学术报告,进行了一场盛大的学术交流。
四川省人民医院院长杨正林院士进行了题为《家族性渗出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的致病机制及分子诊断》的报告,深入探讨了家族性渗出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的发病机制,展望了基于基因突变的多靶点治疗,并希望为家族性渗出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的准确诊断提供指导。首都医科大学副校长吉训明院士以《患者驱动的医学创新》为题,介绍了中国脑卒中治疗的挑战,分享了加强患者脑卒中识别、推进全国脑卒中急救地图建设、构建5G移动脑卒中急救网络体系等一系列有效措施,并提出了分序贯治疗理论,介绍了靶向低温脑组织保护技术等,从多个层面为患者驱动的医学创新带来重要思考。山东大学检验医学创新技术研究院王传新教授分享了《DNA甲基化标志物在肿瘤诊断中的应用》,介绍了DNA甲基化标志物的优势以及DNA甲基化标志物在肿瘤的单一癌种筛查、多癌种检测以及辅助诊断中的应用,同时提出DNA甲基化标志物在肿瘤检测应用中面临的挑战,并进一步介绍了基于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DNA甲基化标志物在常见肿瘤早期诊断及转化中的应用,为肿瘤的诊断带来新的发现。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医学院李晨钟教授围绕《智能生物传感器在POCTs上的应用和展望》,从工程学的角度介绍了POCT在临床检测中的应用,探讨了人工智能对生物传感器及POCT带来的巨大推动,为精准治疗与智慧医疗带来新的启示。本次论坛从新技术与新应用、医工结合与学科交叉、检验与临床密切结合等多角度探寻未来检验学科建设和发展思路,主题广泛,内容丰富,涵盖了当前医学领域的热点和难点问题。通过本次论坛,加强了医学界同行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促进了学术思想的碰撞和创新,对于推动北京地区临床检验医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