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文|无性别公厕,解决女性如厕难的新尝试

文摘   2024-12-04 20:30   北京  

女性如厕,这是一个世纪难题。


本期话题



你是否看到过这种现象:在旅游景区、商场等地,女厕门口大排长龙,男厕门口“冷冷清清”。这一现象背后,其实折射出的是公共设施设计与使用需求之间的不匹配。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越来越多的公共场所开始尝试优化卫生间布局,比如增加女厕位数、设置无性别卫生间、提高清洁维护效率等。近日,广州市发布公告,拟将低使用率的男厕改为无性别公厕,并向公众征求意见。你如何看待无性别公厕的推广?








无性别公厕,解决女性如厕难的新尝试

●  仙风


周末,我拉上男友一起逛街,在厕所前,二人决定分头行动。女厕所前的队伍如长龙般曲曲折折,甚至还拐了个弯,男厕所前则“门可罗雀”。我心中暗道不好,果不其然,等我终于上完厕所出来,男友已经坐在外面的椅子上打完了一局王者,甚至还去买了两杯奶茶。


女性如厕,这是一个世纪难题。


根据世界厕所组织统计,女性上厕所平均要89秒,男性上厕所平均仅为39秒。传统公厕设计中,并没有考虑到这种性别差异,而是采用男女1:1的方便设计,貌似井然有序,实则使得女性在如厕时的等待时间更长。


随着社会对女性如厕困难的认识逐渐增强,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始尝试通过无性别公厕来解决这一问题。所谓无性别公厕,其实就是通用厕所,无性别公厕的理念并非新鲜事物,我们在高铁、高速服务站都见过类似的设计。它早在20世纪60年代的欧洲便开始萌芽,德国、荷兰等国家率先推广“公用厕所”。我在英国读研究生时,学校里就有很多无性别公厕。


无性别公厕通过计划调整厕位比例,以更灵活地应对不同性别的需求,提升厕所使用效率,这个政策在理论上具有吸引力。特别是对于带异性孩子的家长来说,在没有母婴厕所的情况下,无性别公厕无疑大大方便了他们的出行。


然而,如何平衡便捷性与隐私、安全的需求,是决策者们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为了避免过度“标准化”,或许应该在无性别公厕的设计上做出更多细节上的考量,例如设置独立隔间、增加清洁维护频次等措施。


在改造前,管理者可以先在特定区域或场所进行试点,而不是“一刀切”地进行大规模改造,避免产生浪费。


简而言之,“方便”本就不是方便的事。希望无性别公厕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调整,让每一位市民生活得更舒适、安宁。


下期话题


最近,短剧“疯狂生长”。在角色设定上,有老龄化趋势,出现了“27岁霸总爱上45岁保洁”等极具反差感的失真设定。在价值导向上,短剧也常常陷入拜金享乐、炫富炫权、不劳而获等错误价值观。近日,广电总局网络视听司针对“霸总”题材微短剧发布管理提示,将加强对题材和创作的管理。短剧应该如何转型,实现从“高流量”向“高质量”的华丽蝶变?你如何看待“霸总”微短剧的流行与问题?



请以此为话题,大胆开麦,字数在800左右。

本次投稿时间截止至12月11日中午12点。


投稿一经选中,将会刊登在《看天下》杂志上,同时被刊登的征文也会获得一笔相应的稿酬。








投稿邮箱 vistawriting@163.com


来投稿吧!↓↓↓

看天下实验室
人生是一场独一无二的实验 | 《看天下》杂志原创出品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