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未来而教”读书分享活动

文摘   2024-10-05 12:02   浙江  

“为未来而教”

读书分享活动

智慧碰撞

共绘教育蓝图



启幕智慧之旅,共绘教育新篇

      金秋送爽,书香满园,宁波艺术实验学校教师研训中心开展了“为未来而教”读书分享活动,本次活动特别以学校青干营、青蓝工程和青雅堂的队伍成员作为主力,老师们被分为若干组,一一交流读书心得。作为教育战线的中坚力量,老师们将在这场智慧交流中展现风采,一同踏上启迪智慧、激发潜能的旅程。







精神导师,点亮心灯

      在教育的征途中,每一位老师都需要一位精神导师的指引。


      活动中,教师们携手一位教育名家,揭晓他们心中的精神灯塔——是哪位大师的哪本著作,如同璀璨星辰,照亮了他们的教育之路?从书中汲取的力量,如何成为了他们前行的动力,激发了他们对教育的无限热爱与追求?




阅读经历,心灵共鸣

      阅读,是心灵的旅行。紧接着,教师们分享自己的阅读经历,那些触动心灵的瞬间,那些引发深思的段落,如何让他们将书中的智慧融入自己的生活,成为个人成长的宝贵财富。老师们的分享,带领我们一同走进书中的世界,感受那份纯粹与美好。


教育实践,智慧落地

      理论是实践的指南,实践是理论的验证。教师们又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讲述如何运用书中的理论知识,创新教学方法,解决教育难题。老师们的发言从课堂实例出发。展示教育智慧如何在实践中落地生根,绽放出绚烂的花朵,为孩子们的成长撑起一片长空。




新生力量,聆听收获

     在一旁聆听的新教师们,他们是教育的未来,他们也分享了他们在这场智慧盛宴中的所见、所闻、所感。他们的视角独特,他们的收获满满,为这场活动增添更多元、更鲜活的色彩。同时,这也是一个新老教师交流与成长的宝贵机会,让智慧在传承中不断创新。




教师读书感言


     滑动可以解锁更多哦!

应诗颖

(读 刘徽 《大概念教学:素养导向的单元整体设计》)

      

  一、我的精神导师 

     今天我要跟大家聊聊我的精神导师,刘徽。说起刘徽,很多数学老师肯定不陌生。他是咱们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数学家,生活在魏晋时期,就已经能用割圆术算出圆周率了。他写的《九章算术》也是数学界的大作。

       不过我今天要说的刘徽,可不是那个古代的刘徽,这两位虽然相隔千年,但都对中教育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刘教授主要研究教学设计和教学变革的方向,是浙江大学的博士生导师呢。她所研究的《大概念教学:素养导向的单元整体设计》获得了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而且在《现代教学》上连载了80多篇文章,在《教育研究》等杂志上也发表了50多篇论文, 为什么选择大概念的主题?《新课标》发布后,作为一线教师,一些新理念、新名词让我们有点应接不暇,一开始我并不理解为什么总要“变着法子”出一些新概念,阅读了库恩的著作《科学革命的结构》后我意识到,概念变化是理论变化的核心。因此对新概念的学习就是对新理念的吸收。

       但是“大概念”在开始接触时,让我有点摸不着头脑,为了顺应新课标发展学生的素养,我阅读了格兰特·威金斯的《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中,知道了要从可迁移的大概念中来确定学生持久性的理解,先确定大概念作为目标,再一步一步地实现学生的深度理解。那么,到底什么是数学的大概念,是学科的关键概念和核心概念吗?当这个问题无法解决时,哪怕我再喜欢看“如何做”的书,我也硬逼自己去思考“为什么做”,因此我需要去了解大概念。

      为什么选择刘徽教授?以大概念为关键词,我搜索到了很多的书和期刊资料,在初步的阅读后发现,刘徽教授的文笔生动有趣,并且在相关的研究领域处于很高的水平,文字的被引量也是遥遥领先,非常适合我去阅读学习。因此我将刘徽教授视为我的精神导师。

二、我的阅读之旅

(一)为什么选择这本书?

        首先来和大家分享一下为什么我会选这本书。刘徽教授有非常多的著作,其中也有不少和大概念相关的,其中《大概念教学:素养导向的单元整体设计》是非常系统的一本书,它不仅有理论的深度解析,并且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对我来说操作性也更强,能让我初步了解“大概念”之后逐步建构系统。 

(二)什么是“大概念教学”?

        “大概念”的英文是“big idea”,这里用的是“idea”而非“concept”,大概念不局限于概念。威金斯认为,大概念通常表现为一个有用的概念、主题,有争议的结论或观点、反论、理论、基本假设,反复出现的问题、理解和原则。所以,大概念可以表现为一个词、一个短词、一个句子或者一个问题。

      刘徽教授对大概念有更深入而生动的讲解:如果打个比喻,大概念就是构造出的大脑内合宜的“主干道”,引导学生像专家一样思考。比如当一群人对物理问题进行分类的时候会形成这样的两幅思维导图。新手把表面上有斜面的问题分为了一组,专家把涉及机械原理中能量守恒和牛顿力学定律的两条大概念的问题分在一起。观察这两幅思维导图就会发现新手的核心概念是斜面,专家的核心概念是机械原理。那么相比于新手直接用公式来解决问题,专家所提到的原理同时解决着为什么要用和如何应用,因此大概念是专家思维的典型特征,也是我们要引导学生去理解并应用的。 

      我们来看一个场景:当一个人为工作面试准备自我介绍时,他会想到什么?会想到小学、初中或高中学过的哪篇说明文吗?还是会想到以前学过哪些说明方法,如列数字、举例子?事实上都不会,甚至他都不会意识到自我介绍是一种说明文。那么他想到的会是什么?他会想“我如何才能打动面试官”“怎样体现我的优势”“我把专业排名写出来是不是比笼统地写名列前茅要好”“我做过的哪件事最能体现我的能力”。这就涉及“语言交流是一种有对象的目的性行为”“用数字等可以让表达更精准”“举个例子可以让表达更具体”等大概念。大概念就像是黏合剂,有大概念才能调动相应的知识和技能去解决问题,因此大概念是素养形成的关键。 

      三、我的实践之路 

(一)怎样实践“大概念”?

       大概念教学落实到教学实践中,这个是我们一线老师要关注的核心问题。 

      刘徽教授说:大单元和大概念是紧密关联的,大概念必然要到单元教学中去落实,大单元则是以素养为目标的单元,围绕大概念来组织。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看,大概念教学和大单元教学的内涵是相通的,只不过大概念教学是从目标的角度来强调,而大单元则是从教学组织形态的角度来强调。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强调知识结构化,但如何理解“结构化”?大单元教学不是“大容量”,即把教材中更多的内容放在一起就可以了,而是指“大视野”,即站在素养的视角来进行教学。

 (二)案例二 

      这就像我们盖楼房,“大容量”就像拿着别人给的图纸一块块往上垒砖,随着砖越垒越高,我们也会时不时地检查这一大块够不够牢固,却始终不太清楚最终要盖成什么样。而“大视野”则意味着从一开始就让学生将蓝图了然于胸,带着整体愿景扎实做好每一步。

       以“测量”的教学内容为例,“大容量”体现在教学上是先教长度测量,再教面积测量、体积测量,最后将这些知识点都归纳在一起,形成测量的知识体系。而“大视野”看到的是测量的大概念,即“测量的关键是确定度量单位,因为单位是将整体转化为部分,使之成为可测量和可比较的统一工具”,长度测量、面积测量、体积测量都是帮助我们理解大概念的。这一大概念不仅可以联结长度测量、面积测量和体积测量相关内容,也与统计图、比例尺、估算等相关内容有关。大概念不仅适用于学校教育,也适用于真实生活。当我们通过学校教育的各种案例理解了大概念后,未来就可以将大概念迁移到真实问题的解决中去。大单元教学就是通过各种不同的内容理解大概念。

      通读文章后发现,其实大概念不仅与大单元是紧密联系的,而且与项目式学习、真实性问题情境、跨学科主题学习、表现性评价等概念都是相通的,因为它们都是在素养导向的教学转型下提出的。 

(三)案例三 

      以新一年级即将学习的《认识人民币》单元为例,传统教学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往空罐子里一块一块的扔散乱的石子,分别学一元,五元等,最后来到考试的地方把石子倒掉,可能又带着空空的罐子回去了,可能很多孩子还是没有办法非常灵活的使用人民币。也会遗忘人民币背后的文化。而在大概念的学习中学生带着已知而来,但生活中的经验常常是粗糙未经雕琢的石块,“货币的含义、货币的抽象、货币的表示以及货币的应用”作为“认识人民币”大单元的大概念。通过有目的的学习过程一刀刀雕刻,最后建构良好的认知结构,形成雕像。

       读完这本书后,我又有了以下三个问题,我也将继续阅读刘徽教授的其他文献,更好的发展学生的数学素养。





欧阳晴

(读 于漪《语文的尊严》)


一、选择我的精神导师

      光看这段视频,各位老师能猜到这位老师已经多少岁了吗?不是七十,不是八十,而是九十五。

       没错,我的精神导师就是长期躬耕于中学语文教学事业,坚持教文育人的于漪老师。2019年9月1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签署主席令,授予于漪“人民教育家”国家荣誉称号。“一辈子做老师,一辈子学做老师。”在学生时代,我便被这句振聋发聩的话语深深吸引,我想大家应该对这句话不陌生了,请新老师和我一起读读下面这几段话:

       关于信仰,她说“树中华教师魂,立民族教育根”。关于奋斗,她说教育是为未来培养人才,孜孜不倦追求,有使不完的劲。正是有这样的信仰和奋斗精神,于漪老师才有了如此高的风范,她说狭小的心有了学子、土地、祖国,便会无限宽广。

 二、讲述我的阅读经历

       于漪老师的著作非常多,在众多著作中,我被《语文的尊严》这本书深深吸引了。什么最开始吸引到我的呢?——“尊严”二字。这是一个有趣的词,我们谈论尊严时,我们在谈论什么?是人的底线,是处事原则?还是我们教育同仁都不陌生的马斯洛需求金字塔中的第二级——爱与尊严,是许多人汲汲一生的追求呢?冠以学科的限定,我更好奇了。语文的尊严在于哪里?

       何谓“尊严”呢?“尊严”意味着权利被尊重。何谓“语文的尊严”呢?以语文的尊严为题,言下之意就是当今的语文教学还存在现实困境,重术轻人,急功近利,语文学科的地位急剧下降。其实,于漪老师一直在呐喊“我已经是个老人,之所以不遗余力地为语文的价值、地位、作用而呼喊,并非因为我是个语文老师,而是因为母语是文化的生命线”。于漪老师在书中的第一部分对何谓“语文的尊严”做了解答,那便是“坚守与引领”,坚守,体现了于漪老师对语文教育教学本质的深度思考;引领,彰显了一个教育家矢志不渝的博大情怀。

       那么何以“语文的尊严”呢?

      第一点,要具备坚定的专业信仰和专业自豪。国学大师陈寅恪先生教课有四个“我不讲”,他说“前人讲过的我不讲,今人讲过的我不讲,外国人讲过的我不讲,自己过去讲过的我不讲。”他的这种自信力,使他每堂课都有新的见解,从不人云亦云,令人崇敬。语文有其独特的美丽,它无声记载着这个民族的物质和精神的历史,我们要坚守语文精神家园。如何坚守?把课上得引人入胜,学生学得欲罢不能,让他们感到这里面是宝库,是九重之渊的骊龙颔下的明珠,要进去把这颗明珠采到。如果孩子上语文课,学和不学、上和不上差不多,这就很难守住这个精神家园。 

      第二点,令我非常感动的是“钻到书本去”文本解读精神,于漪老师从历史转教语文后两三年下来,把中学语文教师该具备的语法、修辞、逻辑知识,该具备的文、史、哲知识,该了解的中外名家名著过了一遍。她还立下规矩,不抄教学参考书,不吃别人嚼过的馍。独立钻研,力求自己先懂,再教学生,绝不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第三点,建设教学人生。台湾作家白先勇说过,百年中文是内忧外患。我读初中的时候,西方语言的冲击是很大的。在书中,于漪老师也提到了这个问题:语文建科以来,一百多年的时间老觉得语文是难题,如果五十年以后仍然是难题,一百年以后还是难题,那么我们这一代代人在干什么?如今,接力棒已经传到我们手中,如果90后65岁退休,那么我还有四十年教师人生,在读此书之前我只详细规划到近十年的人生,读此书后,我顿感兴奋,这是找到方向的惊喜和雄心壮志。我的希望是在我们这一代浩浩荡荡的教师队伍的引导下,未来不久后,我们的学生一捧起语文书,就能升腾起对母语挚爱深情。我们的学生学习语文能真切地懂得,语言的背后是一种文化的深层编码,是一个民族的集体意识。”

三、转化:我的实践经历

      不瞒各位,我作为任教满一年的老师,之前的学习生活中虽然参加过实习等形式的教学,但一路走来,时常会在语文的变革中迷失自己,从而步入语文教学的现实困境,变得急功近利、顺势而为,失去了对语言文字的敬畏感,迷茫之中失掉了语文的尊严。 

     于漪老师立下规矩,不抄教学参考书,不吃别人嚼过的馍。我掩卷自问,研究生毕业后,我是否还有把自己钻在书本里的决心?在如今信息爆炸的洪流中,老师可用到的备课资源非常丰富,小红书、网页、名师的微信公众号等等,一篇课文可以在网上检索到数十种精彩的教学设计?可是,多便好吗?我反思:曾经我是失掉自信力的。那我信什么呢?盲目地信教参、信教学时尚、信评价标准。效率提升的同时,也失去了质量。在意识到这个问题之后,我开始调整自己,我给自己找到了三个锚点:一、形成自己的教学个性,二、建立自己的文化坐标,三、以生为本。在从他信转向自信之后,我也取得了一些小进步。 

      “在坚冰还盖着北海的时候,我看到了怒放的梅花。”这是教员还在北大图书馆做管理员时写下的一句话。如果“难为,可为,应为”六个字放在心里,随时调适自己,就可以尽管说“我想要去做”“勇敢去做”!成功的教育还需坚持自己的理念并付诸行动。教育自信才会稀释教育焦虑。

      在书里,我看到了过去一年新手期的部分自己,也看到了于漪老师皎洁月光映照着未来那个自己,在从青铜一路升级打怪的路上,走得更远。以“我”观照“你”,这是我读这本书的意义,也是我们相聚在此地的意义。




卢宁

 (读 李希贵《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

     

      教育其实很简单,一腔真爱,一份宽容,如此而已。对一个人的成长而言,情感的种子总是播下的,越早越好。教育的本质是解放人,包括人的智力、心灵、思维和情感,而不是束缚人、压抑人、限制人,和学生平等的坐下交流,才知道他们并不是小孩子。好的关系,是教育的起点。以上是一位著名教育家的教育主张。大家猜猜他是谁?

      是的,我的精神导师就是李希贵校长,他是一位优秀的教育家。他以其改革创新的教育理念和实践活动推进育人模式改革,让教育最大限度地帮助学生唤醒自己,发现自己,成为自己。今年六月,陈书记与我们分享了一份当代校长论著选读清单。打开那份读书清单,一下子吸引我眼球的就是这个书名《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

      当我翻开《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这本书时,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李希贵校长写的楔子,就是书的引言,他这样写道:“我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没有教育背景的长辈和亲友,但他们以勤劳、善良、宽厚的品格熏陶了我,为我奠定了做人的基础,让我能够自由自在地成长。”读完这段话的那一刻,让我感受到李校长的那种真挚、淳朴,同时也让我好奇他的人生故事和教育经历。我带着这份好奇与兴趣,再细细阅读……这本书中,李希贵校长以时间为脉络,饱含深情地梳理了自己四十多个春秋的人生轨迹,特别是那二十多年深耕教育领域的宝贵经历。这是我头一次读到教育专家通过几十年人生经历来阐释教育理念的有关专著。      贯穿其中有三条线索:一条是教学线,主要写语文教改的起因和过程;第二条是教育线,主要写作者学生观的变化;第三条是管理线,主要写作者从管理一所学校到管理一个县的教育,再到管理一个地级市教育的心路历程。 

      在前两条主线,即教育教学主线中,最突出的就是以生为本的教育观。以生为本就是一切教育教学活动要以尊重学生这一学习主体为根本,按照李希贵校长的说法,即一切教育应当从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入手,否则都是徒劳的。以生为本说说容易,做起来却很难。教育的本质是解放人,包括人的智力和心灵、思维和情感,而不是束缚人、压抑人、限制人。 

      书中的第三条主线即是管理线,主要写作者从管理一所学校到管理一个县的教育,进而到管理一个地级市教育的所作所为、所感所悟,这里的“人”已不仅仅是学生,还包括在教育活动中起主导作用的教师。

      李希贵校长用平实而生动的语言,讲述了一个个日常中的小故事。这些故事看似平凡,却无不蕴含着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的大道理。       

      在本次暑期阅读活动中,有不少老师选择了李希贵校长作为我们的精神导师,也阅读了《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这一本书》让我们先来请几位老师共同探讨一下他们的阅读体悟0(李招娣)(周萌)两位老师从不同的角度与我们分享了他们的阅读收获。

      于我而言,让我印象最深的是李希贵校长的这个教育观点:好的关系是教育的起点。他在文中是这样说的:美好人性的塑造并不需要什么高超的教育手法,融洽的氛围、和谐的人际关系。成年人的善良、民主、宽容、仁爱,这一切都是美好人性生长最适宜的土壤,失去了它们,任何教育都将是徒劳的。那该如何给孩子营造一个最适宜的生长土壤呢?

      哪里闪光就从哪里打造。这句话我太赞同了!我由此想到了我们班的小Y,小Y是部分家长口中的特殊生,上课会随意走动、肆意大笑,作业从不完成,在接班的头两个月里,我发现小Y很擅长绘画,我当即对她的画作表达赞美,也请小家伙把画作带到班级来。一来二去,同学们对她的称呼从特殊生,变成了“小画家”,她慢慢也摆起了画家的谱,随即我对这位画家提了点建议:小Y,画得这么漂亮,字有点拉垮呀?慢慢地,她的字开始写清楚些了。但是不交作业的情况还是每天发生,我们接着鼓励她像对待画画一样,去持之以恒地做事,把画画的成功路径迁徙运用到学习上,她在一段时间内取得了明显的进步。孩子爸爸也在家里如法炮制,给了小Y许多及时的肯定与鼓励,渐渐地,她在学校里的笑脸多了,也不会随意走动破坏课堂纪律了。

      现在想来,当一个孩子感受到来自成人世界的充分尊重的时候,也就是他开始自我教育,自我完善的时候,也就是他自觉开启心智的时候。这样的成长才是人真正意义上的成长。如果单靠规则的约束,他的心中依旧没有产生内在动力,那这份习惯也很难保持长久。       在与小Y爸爸的沟通中。我始终秉持七三原则。先夸一夸小家伙最近的进步,然后再说三成了可改进的意见。小Y爸爸觉得我们每一位任课老师都带着欣赏的眼光看孩子,因此也变得非常配合学校的教育。形成一个良性的关系环。在同事之间,温暖的关系如同细雨,悄悄地润泽着每个人的心田。那些困难时伸出援手的瞬间,日常小事的点滴关怀,无一不记录着同事们之间深深的感谢与感动。



      在这片充满艺术气息的土地上,宁波艺术实验学校正以实际行动诠释着“为未来而教”的深刻内涵。让我们携手并进,在书籍的引领下,不断探索教育的无限可能,为孩子们铺就一条通往未来的光明之路。


—END—



文字、图片 | 张琼丹

排版 | 彭静、周佳琦

一审 | 阎晓洁

二审 | 孙惠惠

校长信箱:yssyxxnb@163.com


宁波艺术实验学校教育集团
教育理念的交流,校园文化的分享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