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学勤 | 融合英语学习活动观多层级活动构建学生传统文化意识的教学策略

教育   2024-09-27 09:30   北京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 摘要:文化意识是英语课程要培养的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据此,英语教师应在教学中努力提升学生中国传统文化意识,增强学生对我国优秀文化的理解与认同。然而,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仍然存在不少问题,如重视程度不够、对传统文化内涵理解不足、教学手段单一等。本文基于英语学习活动观,阐述了构建学生传统文化意识的教学策略,尝试通过学习理解、应用实践与迁移创新等多层级活动,引导学生在语言学习中获取文化知识、分析文化现象、理解文化内核,进而提升传统文化意识。

 ■ 关键词:英语学习活动观;多层级活动;文化意识;传统文化;初中英语


引用:熊学勤. 2024. 融合英语学习活动观多层级活动构建学生传统文化意识的教学策略[J]. 英语学习, (9): 43—47.


引言

上下滑动阅读

文化意识是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义教课标》)在文化意识三级目标中提出,学生应能通过简短语篇获取、归纳中外文化信息,认识不同文化;能用所学语言描述文化现象与差异,表达自己的价值取向,认同中华文化;具有国家认同感和文化自信(教育部,2022)。语言的背后是文化。因此,英语教育不仅是语言的教育,也是文化的教育。英语课程不仅要考虑学生应该学习哪些英语知识、技能和方法,提升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还要考虑学生在英语课堂中对中外优秀文化的学习、理解和鉴赏,使学生成为具备中国情怀、文化自信和国际视野的合格公民(敬萱,2022)。因此,培育初中学生的文化意识,尤其是通过外语学习及文化对比加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同,提升用英语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能力,是当前初中英语教学的重要任务。


基于《义教新课标》理念,本文聚焦传统文化意识的培养,通过具体的教学策略和实践案例,着重探讨如何在英语教学中有效培育学生的传统文化意识,即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理解、认同和传承的意识。


在英语教学中提升传统文化意识的现实问题

当前,广大英语教师在《义教课标》的指导下,广泛开展了针对文化意识,尤其是传统文化意识培养的教学研究和实践,然而实际教学中仍存在诸多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

重视程度不够


有学者指出,虽然相关研究均凸显了文化在外语教学中的重要性,但在实际外语教学中依然存在重视语言知识、忽视文化意识的问题(刘道义,2019;敬萱,2022)。许多教师在教学中往往碎片化地呈现文本内容,偏重于对语篇内容的理解和对语言知识的操练,而缺乏对语篇所蕴含的文化内涵的重视与挖掘。同时,由于现行英语教材中显性的中国文化元素相对较少,加之部分教师自身的传统文化意识有限,难以根据教材内容恰当渗透相应的本土文化内容,导致“中国文化失语”现象在中学英语课堂中较为普遍(高洪君,2020;文安强,2021)。英语课堂缺少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融入,难以有效落实英语课程在涵养家国情怀、树立文化自信等方面的育人价值。


2

对传统文化内涵理解不足


任何传统文化都是历史的积淀。在一代代人传承的过程,传统文化有了丰富的外显形态,如,吃粽子、赛龙舟等形式是端午文化的外显形态。而传统文化的内涵,如端午节背后的家国情怀,并不像外显形态那么为人津津乐道。有学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大众对于文化表层形态的认识较为清晰,但往往对其精神内核的认知较为模糊,这使得人们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有时习以为常,有时视若不见(鲁子问,2024)。这一现象在中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理解与传播中非常突出。


3

教学手段单一


不少教师忽视文化意识教学手段的学习与探讨,教学手段单一。教师在课堂上仅限于讲授静态的文化知识,如饮食、服饰、节日等,教学活动多为口头复述等,很少设计能够超越学习理解层面的活动(高洪君,2020)。这导致文化教学活动的立体性、关联性不足,难以引导学生将文化内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不利于学生文化意识的养成。


以多层级学习活动

提升学生传统文化意识的实践

上下滑动阅读

《义教课标》要求教师秉持在体验中学习、在实践中运用,在迁移中创新的学习理念,践行学思结合、用创为本的英语学习活动观。英语学习活动观倡导学生围绕真实情境和真实问题,激活已知,参与到指向主题意义探究的学习理解、应用实践和迁移创新等一系列相互关联、循环递进的语言学习和运用活动中(教育部,2022),为全面提升学生的传统文化意识,实现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指明了教学路径。


因此,要切实培育学生文化意识,尤其是加深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与认同,使得文化知识能够上升为文化意识,教师要在英语学习活动观的指导下设计多层级学习活动,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融入探究主题意义的一系列语言学习和语用活动,引导学生将文化学习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具体而言,教师要坚持学思结合,引导学生在学习理解类活动中获取、梳理文化知识,建立知识间的关联;坚持学用结合,引导学生在应用实践类活动中内化文化知识,加深理解并初步应用;坚持学创结合,引导学生在迁移创新类活动中运用所学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形成正确的态度和价值判断(教育部,2022)。


下面笔者将通过具体课例阐述促进学生传统文化意识提升的教学思路。


本课例的教学材料选自人教版《英语》(Go for it!)七年级下册Unit 6 Section B的阅读语篇,该语篇为记叙文,通过一名在美国求学的中国学生,串联起中美两国家庭在端午节时的不同生活场景。语篇呈现的显性文化知识是端午节的节日习俗,如包粽子、赛龙舟等;隐性文化现象则是身在异乡的中国学生在节日期间的思乡之情。语篇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则是中国人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情感,这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出中国人的家庭观念、亲情纽带和对团圆的重视。教师希望通过不同学习活动,引导学生激活显性文化知识、分析隐形文化现象并理解其文化内核。


1

学习理解类活动:

激活、获取文化知识


上下滑动阅读

文化意识作为上位概念,是构建在文化知识基础上的。学习理解类活动旨在引导学生感知与注意、获取与梳理、概括与整合语篇信息,是学习文化知识的有效途径。


在本课中,教师首先让学生观察语篇中的两幅图片,分别是粽子与龙舟。教师提问:“What can you see in the pictures? What festival is it? What do you know about the festival?”学生能够根据已有文化背景知识,回答出the Dragon Boat Festival、May the fifth、zongzi、Dragon Boat races等与端午节相关的信息。然后,学生阅读语篇,提取关键信息,回答有关文中两家人所处地点、正在做的事情以及主人公Zhu Hui此时心情等方面的问题。接下来,教师组织学生在同伴讨论中重组这些信息,以Zhu Hui与表弟打电话为情境,将记叙文改编成对话,通过还原文本中电话场景的趣味活动,学生梳理、概括与整合文本信息,内化了目标语言。


在学习理解类活动中,教师通过感知与注意活动创设主题情境,激活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并与学习主题建立关联,发现认知差距。在此基础上,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在文本中获取与梳理、概括与整合,从语篇中获得与主题相关的文化知识。


从学生的课堂表现来看,激活已有文化知识、提取语篇文化信息的活动对学生难度不大。大多数学生可以比较轻松地完成活动,达成获取文化知识的目标,为后续提升文化意识奠定了基础。


2

应用实践类活动:

分析文化现象、判断文化属性


上下滑动阅读

在学习理解类活动的基础上,教师要引导学生描述、阐释、分析文化现象,内化文化知识,理解文化意涵,促进文化知识向文化意识的转化。


在本课中,当学生已经获取语篇中与端午节相关的文化知识,并能够用英语阐述主人公的心情后,教师设置问题链,引导学生逐层深入分析,挖掘隐性文化现象。师生对话片段如下:


T: How does Zhu Hui feel?

S: He misses his family.

T: He may miss his family every day, but the feeling might be stronger today. Do you think so? Why?

S: Yes. Because today is a special day.

T: What day is it today?

S: The Dragon Boat Festival.

T: Then why does he miss his home especially on the festival?

S: Because on this day, his family gather together and celebrate the festival, but he is alone and far away from home.

T: Is it normal for Zhu Hui or any Chinese to miss their families on the festival?

S: Yes.

T: Poems are commonly used to show the writers’ emotions. Can you give me an example from Chinese poems to prove that it is in fact normal for our Chinese people to miss families on festivals?

S: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教师通过问题链引导学生观察主人公行为,从中推理和论证他的态度,逐步剖析他在节日思乡的原因,深入思考其背后的文化根源。在教师有逻辑和有层次的问题引导下,学生的思考不断加深,最终能够理解主人公的情感及语篇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在教学中增加中外文化的共现有助于学生在感受中外文化异同中加深对文化的理解(郭宝仙,2020)。为帮助学生进一步思考,教师追问学生这种“佳节思乡”的文化现象是中国人独有还是人类共同的普遍现象。学生纷纷表达观点,且大都认为这是人类共有的文化现象,因为国外也有阖家团圆的节日,如圣诞节和感恩节等。接着,教师鼓励学生在人工智能工具的辅助下查询表现“佳节思乡”主题的英文诗歌。学生的查询结果显示,虽然英文诗歌中确实有表现思乡之情的作品,但在课上有限时间内,他们未能找到明确表达在节日期间思乡的英文诗歌。因此,“佳节思乡”是否是一种中国特有的民族文化心理现象是值得继续探究与思索的问题。


从课堂反馈来看,几乎所有学生起初都认为“佳节思乡”是人类共有的情感和心理现象,并能够阐述他们的判断依据。然而,当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诗歌查询相关资料时,所有学生都惊讶于自己的发现。这一出乎意料的结果加深了学生对以“家”为核心的中华文化意涵的理解。


上述应用实践类活动引导学生在学习理解类活动的基础上,对所获取文化知识的内涵加以描述、阐释、分析与判断,促进了他们对显性文化知识的深层次理解,促进文化知识向文化意识转化。


3

迁移创新类活动:

理解、鉴赏文化内核


上下滑动阅读

文化意识指对中外文化的理解和对优秀文化的鉴赏,是学生在新时代表现出的跨文化认知、态度和行为选择(教育部,2022)。学生对文化知识的掌握是可以被量化和检测的,但核心词为“理解”“鉴赏”“态度”“选择”等的文化意识却更为抽象。在学习理解类活动中,学生感知并获取文化知识;在应用实践类活动中,学生分析并内化文化知识。而如何在学习活动中外显出学生对于文化的“理解与鉴赏”,表达出他们的“态度与选择”,从而体现学生的文化意识,往往是教学设计的难点。


在和学生共同欣赏完英译《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许渊冲译)后,教师提出了本课的创新性任务——将Zhu Hui的故事改编为一首可以表现“佳节思乡”心情的英文诗歌。当学生纷纷表示任务太难时,教师现场展示了人工智能创作诗歌的过程和诗歌作品。同时,教师还提供了写作评价表,以此引导学生分析与评价人工智能创作的英文诗歌。


学生最初感叹于人工智能快速写诗的强大能力,但经过对诗歌作品的讨论和分析,学生能够批判地认识并指出诗歌的不足之处,如:人工智能没有按要求使用本课的目标时态(现在进行时);为了押韵,人工智能创作的诗歌改变了原语篇的内容等。不过,人工智能创作的诗歌虽有瑕疵,但它仍成为学生自主创作的脚手架。接着,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主创作英文诗歌。学生的创作能够比较准确地使用目标语言,还原课文语篇信息,且能够生动表现Zhu Hui佳节思乡的心情。部分学生习作如图1所示。


图1. 学生习作(原图)

(点击图片可放大查看)


除课上教学之外,教师布置了为期一周的资料查询任务:


如上文所述,受时间限制,学生在课堂上没有明确“佳节思乡”是否是为中国所独有的文化现象。为引导学生深入比较中西方文化特点,充分理解课文语篇中所体现的中国民族文化心理,并能够形成自己的观点,教师在课后布置了为期一周的资料查询任务:


Please continue the search for poems expressing people’s homesickness on festivals, either in Chinese or English. Then, based on the results, express your opinions and understandings.


在找到多首表达“佳节思乡”的中文诗歌的同时,学生们均表示没有找到类似的英文诗歌。针对这个现象,学生分析了背后的原因,即中西方不同的家庭观念。学生通过课后作业,完成了课上提出的关于文化对比的探究型任务,加深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与认识。以下为学生作业节选:


Based on my research on the Internet and my own understanding, this can result from the different cultural backgrounds and historical traditions between China and Western cultures. Western cultures are more likely to emphasize independence since many people leave their parents’ home soon after they are 18, while Chinese culture emphasizes family ties.


在迁移创新类活动中,学生通过超越语篇的学习活动,对语篇背后的价值取向和主人公的情感态度进行深加工与再创造,从而表达了自己对语篇中文化现象的理解与鉴赏。在本课例中,学生通过不同层次的学习活动挖掘并理解传统文化的内核,发现并比较中外文化的异同,在此基础之上深入理解了“佳节思乡”这一中国特有的民族文化心理。学生在文化知识学习的基础之上,提升了文化意识。


结语

上下滑动阅读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沉淀着千年文明与古人智慧,是中华民族的珍贵财富。它既与世界各国文化交融互通,又有独具魅力的底蕴与内涵,是教育的宝贵资源。随着英语课程改革不断深入,将中华传统优秀文化融于中学英语教学实践已是必然趋势。


为更有效地通过英语教学提升学生的传统文化意识,教师首先需要加强自身的传统文化素养,能够正确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在此基础之上,教师应深入理解英语学习活动观的理念,围绕主题,依托语篇,整体设计教学活动,通过学习理解类活动引导学生激活并获取语篇中的显性文化知识,通过应用实践类活动引导学生分析并阐述隐形文化现象,通过迁移创新活动引导学生进行推理论证,理解并评价文化内核,力求通过不同层次的学习活动激活学生的文化知识,促使文化知识转化为文化意识。


总之,通过英语教学提升学生传统文化意识,既有助于促进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与传承,又有利于发展学生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值得广大一线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与尝试。


作者简介

熊学勤

清华大学附属中学英语教师,中学高级教师。

以上内容摘自《英语学习》2024年第9期“教学前沿”栏目,页码43—47。因公众号篇幅所限,本文未呈现文章参考文献,完整内容可通过纸刊或在数据库下载阅读。文章版权由《英语学习》期刊所有,欢迎分享至朋友圈。如需转载到公众号或其他网站,请回复“转载”。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推荐:


   近期重磅好文:

新刊速递

《英语学习》

2024年9月刊

(点击图片获取当期刊讯)



《英语学习》杂志订阅方式

🔷 中国邮政订阅

邮发代号:82-523

国内统一刊号:CN11-1254/H

国际标准刊号:ISSN1002-5553

  1. 各地邮局期刊征订处订阅

  2. 拨打中国邮政官方电话11185订阅

  3. 中国邮政微商城在线订阅(包邮)

扫码订阅


🔷 外研书店官方微店(推荐)

  • 购买单期或预订全年

扫码订阅

🔷 淘宝、天猫、京东等各大电商均有售!

搜索“英语学习杂志”即可购买单期或订阅全年



全文下载

本刊已被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维普)、万方、龙源、超星网、中邮网等全文收录,欢迎读者查询检索。


1. 知网

https://navi.cnki.net/knavi/journals/YYXI/detail?uniplatform=NZKPT

2. 维普

http://qikan.cqvip.com/Qikan/Journal/Summary?kind=1&gch=80958X&from=Qikan_Search_Index

3. 万方

https://sns.wanfangdata.com.cn/perio/yyxx

复制以上网址,粘贴到浏览器打开即可下载


 

《英语学习》杂志投稿方式

http://yyxi.cbpt.cnki.net/

(复制以上网址,粘贴到浏览器打开)


《英语学习》诚征教学研究类稿件,欢迎呈现基于课程或课堂视角的一线教师创新性教学经验、高效教学方法、教学重难点突破及实用教学案例,展现教学中的新想法、新做法,或对教学中典型问题或难点的思考及有效解决办法,以课例研究或教学研究(行动研究)形式呈现。


想了解更详细的

投稿须知及投稿步骤?


→ 点击此处 ←


本刊不向作者收取投稿、审稿、发表等费用,并且未授权任何机构、组织或个人代表本刊收取费用。


点击下方卡片关注我们~


分享、在看与点赞,至少我要拥有一个吧

英语学习教师版
《英语学习》——全国中小学英语教师成长和追梦的平台。我们将为您提供新鲜的教育资讯、权威的专家指导和实用的教学经验。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