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上方关注
最近,不少乘客都反映,自己打车后的实际收费比下单前平台给出的预估费用高出很多的情况,这也说得上是最近在乘客当中热议的一个“收费疑云”。
比如,下面这个贵州乘客最近遇到的一样,19公里的行程,平台给出的预估价是52.67元。
但是,打车之后回到家里闲下来回看账单时才发现,实际支付的费用高达126.6元,是预估价的两倍都不止(240%)!!而且,19公里的行程,跑出126元的车费(近7块钱一公里),怎么看都有点不可思议。
到底是什么问题所导致,我们也曾试着向这个乘客进行求解。
不过,这个乘客表示,对方(应该是指客服)的解释模棱两可,所以到底是什么原因,他也有点不明不白,反正只知道这笔订单的评估费用和实际费用,两者存在极为悬殊的差距!
今天,广东的一名女乘客也反映了类似的问题。
这笔订单,特惠车的价格预估是10.94元,结果到了目的地后变成了14块多。虽然相差了只是几块钱,但是,作为一名习惯了“斤斤计较”的女乘客来说,自然要向平台理论一番。
据其讲述,在第一次反馈之后,(先不管这到底是什么原因,是真的收费有问题,还是订单类型不同所导致的价格差异),客服很快就把价格调整回了预估的10.94元。
又在她“没完没了”的争取之下,平台客服居然又把车费修改为1块钱!
事已至此,这位女乘客终于通过自己的努力,不仅把自己的车费缩减到了自己一开始看到的预估价格,更是超目标完成任务,成功实现了“一元打车”。
但是,看上去,平台客服这样的一系列操作,不仅没有让她感到满意,甚至话里话外,似乎还变得更加气愤起来,或者说,这不仅没有打消她的疑问,甚至让她更加疑惑起来:“这价格到底是谁说了算??”
乘客气愤的点,并不在于,订单价格修改为1元,仍不感到满足。
而是网约车的订单价格,为什么可以如此随意的变动,是因为他们真的心虚,还是这是他们一贯面对乘客投诉所使用的手段:如果没有投诉,那就万事大吉,而一旦出现乘客投诉的情况,就采用这种俨然是“无限量”的车费减免的方式,寻求乘客的谅解??
但是,如果是这样的话,平台计费的严肃性,又如何能够体现呢?如果平台的收费真的是公开、透明、合理、童叟无欺了的话,那又何惧乘客的质疑,和市场的检验呢?
如果都是这样来处理的话,那么,一些无理取闹的乘客在向平台“发难”时,是不是就可以予取予求了?或者说,这样的一种处理方式,会不会直接导致更多无理取闹的乘客的出现呢?
请各位扫码关注本公众号
▊往期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