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情况下
医生会建议做PET/CT呢?
我们先来看看
吴女士今年66岁,因反复的双下肢无力、腰腿疼痛无法站立及行走,只能长期卧病在床。经过反复地抽血、拍片、做CT或核磁MR检查,还取了肌肉做活检,但一直没找到真正的病因及病灶。多年的求医无果让吴女士忧心忡忡,差点抑郁。
经朋友介绍,吴女士来到中山三院,在中山三院专家反复地讨论及多学科会诊后,结合患者病史中反复发生的低磷血症,临床考虑为“骨软化症”,并认为有可能是肿瘤所致,建议吴女士到核医学科进行了全身PET/CT检查。
这一次,吴女士终于“找”到了“罪魁祸首”。
吴女士的PET/CT图像
从吴女士的全身PET/CT图像中可以清晰地看到,在她右侧大腿中部有一个很明显的放射性浓聚灶。医生表示,这很有可能就是导致吴女士多年来腰腿疼痛的原因。
确认了病灶,吴女士进行了肿瘤切除手术,手术很顺利。切除肿瘤后,吴女士的低磷血症已被纠正,症状也迅速好转,现在已经可以正常行走,甚至还可以跳舞了。
由吴女士的故事可见
1、当体检发现肿瘤生化指标异常增高时,或近期出现无明显原因体重显著减低时,或反复出现不明原因的持续发热时,对于以上情况,临床高度怀疑肿瘤,却不知道原发灶在哪时,可以行PET/CT检查。
2、当常规影像(超声,CT,核磁等)检查已经发现病灶,需要评估是否有全身转移,或者其他影像检查考虑为转移瘤,需要寻找原发灶时,可行PET/CT检查。
二、鉴别病灶的良恶性
PET/CT最常用的显像剂是氟18标记的FDG,能反映病灶糖代谢的高低。通常恶性肿瘤组织的糖代谢水平要比正常组织高,PET/CT图像上表现为18F-FDG的高摄取(即放射性浓聚灶)。
其他显像剂还有68Ga标记的PSMA(前列腺特异性膜抗原),氟18标记的FAPI(成纤维细胞活化蛋白抑制剂),碳11标记的MET(蛋氨酸),68Ga标记的DOTATATE(生长抑素受体)等。
由于PET/CT是大视野全身成像,范围涵盖全身,因此,对淋巴结及远处脏器的转移情况观察的更为全面。 PET/CT具有多个定量参数,包括最大标准化摄取值SUVmax,肿瘤代谢体积MTV等,通过对比治疗前后定量参数的变化,可以评估疗效,对于后续治疗方案的指定尤为重要。
在大多数人印象中,PET/CT的辐射量通常要略高于其他影像检查,但其实PET/CT设备也在不断技术革新,已发展到第三代高灵敏、高准确、高速度、低辐射的阶段。目前,PET使用的核素剂量越来越小,CT的扫描速度越来越快,辐射剂量控制也越来越好。
PET/CT的辐射剂量来源于放射性核素和CT扫描。如今第三代的PET/CT检查,使用的放射性核素剂量下降,辐射量下降到约3.9mSv,而PET/CT全身扫描的CT辐射量比常规局部CT扫描的辐射剂量还要低,可以降低到7.5mSv左右。
一个中国人每年平均接受的各种辐射大概为2.4mSv,一般认为50mSv以下为安全辐射剂量,而PET/CT检查的辐射剂量均远远低于上述造成危害的剂量值,是非常安全的医学检查。
综上,作为“超级眼”,PET/CT具有其优势,但人类疾病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并非一个PET/CT就能解决所有问题,往往需要配合其他的检查,并结合临床病史综合考虑。
★
指导专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