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林墙:一首歌与一群兔子的故事|老侯

文摘   军事   2024-11-15 19:41   北京  
 点击“  老侯说事儿8”  关注公众号   






老侯

NHK纪录片一般不太触及意识形态的话题,但是,有两部关于冷战的纪录片,却成为经典。

冷战的话题,庞大芜杂,厚重乃至沉重。NHK从浩繁的历史碎片中,找到两个轻松载体,于是,浩繁的历史变得单一,厚重的话题似重若轻。这两个载体,分别是一首歌和一群兔子,而串联起两个载体的话题是——自由。

1、一首歌与自由的故事

先说第一部,《“嗨裘德”和自由的故事》。故事是捷克斯洛伐克的,但是,却要从西面的德国说起。

198911月9日,矗立了28年的柏林墙正式拆除。欧洲九大乐团的精英,在伯恩施坦率领下,于围墙两侧,两次奏响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欢乐颂》。


好像是多米诺骨牌效应,德国的东邻,另一场拆墙运动悄然发生,柏林拆掉的是实体墙,而东边拆掉的是一座无形的墙。

198911月,捷克斯洛伐克,一场天鹅绒革命改变了这个国家的走向。

天鹅绒革命是相对暴力革命而言,指这场革命像天鹅绒一样,顺滑、轻柔,没有对抗,没有碰撞,革命就成功了,社会就转型了。

其实,890年代之交的苏联、东欧巨变,都是天鹅绒革命。

柏林墙《欢乐颂》的歌声还没有散去,东邻布拉格又悄悄唱响了另一首歌。

NHK记者来到布拉格。他们发现,布拉格大街小巷都回响着一首披头士的歌曲《嗨·裘德》。


但与披头士歌曲不同的是,歌者是个女性,歌词也完全不同,也就是说,这不是披头士的《嗨·裘德》,而是一个捷克山寨版。

NHK记者疑惑:披头士和这个国家、这座城市有什么渊源吗?

答案是:有。

在这个国家的记忆里,《嗨·裘德》承载着一段沉重的历史,歌里有这个民族对自由的向往和抗争,也有它的失败和失落,那就是布拉格之春

1968年,自由主义之风在捷克兴起,一时呈现文艺繁荣,言论自由之象,人们称之为布拉格之春。偶像歌手玛尔塔·库碧索娃制作的MV《祈祷》,风靡大街小巷。

玛尔塔的MV《祈祷》

但是,某天清晨,人们一觉醒来,发现大街被全副武装的苏联士兵及随后跟进的苏联坦克占领,布拉格之春被苏联坦克碾得粉碎,总统杜布切克被捕。文艺工作者们被要求必须做出两个选择:流亡或效忠。但歌手玛尔塔和她的导演丈夫选择了第三种方式:抗争。

玛尔塔抗争的方式是歌唱,她将当时风靡欧洲的披头士《嗨·裘德》歌词加以修改,制作了一个MV

《嗨·裘德》本是披头士成员保罗·麦卡特尼写给列侬儿子的,但是,玛尔塔版《嗨·裘德》传递的是另外一种情绪。歌词是以两个少女对话的形式,一个激励另一个要有勇气。裘德不再是孩子,而是一个少女,虽然人生给我们带来的只是痛苦,但不要烦恼,要相信自己的人生。人生多么美好,有时却很残酷。歌曲最后鼓励裘德要用歌声正视人世间的黑暗。

玛尔塔的抗争吸引了当时的自由知识分子,哈维尔也在她的MV中扮演一个德国士兵。

右上为哈维尔。

捷克版《嗨·裘德》发行单曲达60万张,《嗨·裘德》的歌声传遍布拉格的大街小巷,它是对捷克人的自由启蒙曲,它给强权下的捷克人打开了一条摆脱极权走向独立的心理通道。籍着歌声,捷克人的心中播下了走向民主的种子,这为柏林墙坍塌之后的巨变打下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政府的回应是禁止她的演艺活动,收缴唱片并在大街上销毁,一些人不得不把唱片埋进地下。

失去演艺权利的玛尔塔不得不靠在家里糊纸盒谋生,丈夫则匿名写作剧本。事业的不得志,生活的穷困潦倒,逼迫她的丈夫选择流亡,而她则选择留继续在国内。

离婚后,她迫于生活压力,嫁给一个捷克高官之子,借此找到一个做打字员的工作。

1979年,“77宪章发起人哈维尔被判刑五年,宪章运动找到她,希望她出任“77宪章发言人,期冀以她的知名度,引起国际上的关注。

玛尔塔库碧索娃与哈维尔。

罗莎卢森堡说:当大街上只剩下最后一个革命者时,这个人必定是女性。玛尔塔印证了这个断言。她犹如圣女贞德般,以自己的影响力,凝聚着捷克异议群体,并向国内外传递捷克人自由的呼声。

1983年,哈维尔出狱,她辞去发言人职务,回归自己的生活。

1989年,捷克天鹅绒革命爆发,一夜之间,乌云散去。人们重新又呼吸到自由的空气。《嗨·裘德》唱片被从地下刨出,布拉格之春抗争的歌声,开始在城市四处回响。

已经年过五旬,形容憔悴的玛尔塔被学生们请到学校,她重又唱起《嗨·裘德》。

天鹅绒革命成功,玛尔塔库碧索娃被请到学校,重又唱起布拉格之春的声音《嗨裘德》。

从不畏强权,勇敢抗争的偶像歌手到体态臃肿的老妪,画面的直观对比,诠释了个人命运的沧桑和国家命运的起伏跌宕。

伦敦奥运开幕式,保罗麦卡特尼压轴曲《嗨裘德》,引来全场数万人应和。

2012年,伦敦奥运开幕式压轴节目,保罗·麦卡特尼一曲《嗨·裘德》,引来全场数万人应和。

看过《嗨裘德和自由的故事》,再看那万人齐唱的场面,我感觉,可能只有欧洲人才理解那首歌的特殊含义

对中国人来说,《嗨·裘德》只是一首摇滚歌曲,对欧洲人来说,那不是歌唱,那是对自由的呼喊,那是柏林墙倒塌的声音,是天鹅绒革命的声音,也是苏联阵营崩溃的声音。

(哔哩哔哩上有资源。可以搜《嗨裘德与自由的故事》)

2、一群兔子与自由的故事

后来,又有朋友向我推荐了NHK制作的另一个关于自由的纪录片,具体地说,是关于柏林墙的。

关于柏林墙的话题,可说的太多,28年的历史,太多的聚散离合,从何说起?

一般人都可能会把镜头对准墙下人的故事。人肯定是第一关注点,但是,这个纪录片的镜头却避开了墙下的人,而把镜头对准大墙下,不为人注意的一群动物——兔子。

讲一群兔子的故事,并通过兔子的眼睛再去折射墙两边的人,以及奇奇怪怪的现象。


多少世纪以来,野兔在欧洲各地繁衍生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因粮食匮乏,柏林市民在已化为废墟的波茨坦广场上,开地耕田,种植菜蔬果腹,于是很多饥肠辘辘的野兔,也都来这里,伺机饱餐一顿。

但是忽然有一天,菜田被铁丝网围了起来,周围砌起了砖墙。人们大呼小叫,争先恐后地逃亡。不知过了几天,当一切沉静下来,野兔们提心吊胆地走出巢穴一看,发现自己被围困在两堵高墙之间了。

兔子们发现,墙边的人开始变得奇奇怪怪起来,有人用连起的床单,从窗户上往下垂落。有人开始攀越大墙,钻过铁丝网。也有人在试图穿越大墙的时候,被守卫击毙。

但是,没有外敌危害的高墙之间,却成了野兔们的乐园,它们希望的东西,这里应有尽有,很快乐园里便兔丁兴旺。

乐园的缔造者们,对自己的成就非常自豪,邀请各国来宾到此观摩。

但有极少数的兔子,开始在墙角下挖掘通道,跑去西方世界,在那里,游人的残羹剩饭,比起墙内的杂草更加美味。这下激怒了乐园的缔造者,下令士兵撒毒除草,射杀野兔。从此野兔们只得藏身匿迹,在恐怖中度日。

正当兔子们认为,苦难的日子似乎将永远持续下去的时候,有一天,突然高墙在它们的眼前土崩瓦解了,兔子们又恢复了往昔的自由,纷纷奔向西方的土地……


纪录片片名《兔子和自由的故事》。虽然还是娓娓的叙事,但却另有一味。

如果说《嗨裘德和自由的故事》宣示的是激荡情怀,那《兔子和自由的故事》,就有点黑色幽默了。

过去的日子,带着泪,可能是哭,也可能是笑。

这部纪录片获得2010年奥斯卡最佳短片奖提名。

拍摄人是波兰和德国的艺术家,但是,播出版剪辑是NHK,所以叙事是NHK风格:用细节去构架故事,看似冷静,平静,但是,波澜不惊的叙述背后常常蕴含着情绪的激荡起伏,把细节掰开给你看,不煽情,不议论,所有的情绪和立场都在故事里。

在专制制度面前,人和动物有着共同的感受,禁锢,恐惧,滥杀,墙,不只反人类,甚至违反生命法则。

以兔子为镜头主体,还具有某种寓意——在强权面前,人与兔子又有什么分别?


合集专栏
#沿着铁路看非洲
#植物的“诺亚方舟”
#铁路沿线的土耳其
#了解缅甸
#认识身边花草树
#战争中的小人物
#抗战

老侯说事儿8
一个资深媒体人眼里的过去和今天。有“沿着铁路看非洲”、“植物的诺亚方舟”、“铁路沿线的土耳其”、“身边的花草树”专辑。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