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侯
自媒体账号“贞观”内容创作团队宣布于今日正式解散,其创始人、原经济观察报记者张延龙在朋友圈宣布了这一令人遗憾的消息。
事出那个死于出租公寓的西海固女孩。因为那篇写她的文章,9月4日,公号贞观被封禁。
贞观创始于2016年,迄今整8年,就因为一篇来稿夭折。
说实话,我还是挺佩服这个公号的,八年什么概念?我第一个公号也是2016年注册,现在已经是第八个了。一个公号能维持八年,对我来说也是不可完成的奇迹。
贞观事出《一个外地女孩,死在了我出租的公寓》,当天点击就超10万+,依我经验,点击总量应以百万计。负面新闻到了这个点击量,就有点危险了,大概号主也意识到了风险,到了下午,再点击,显示“此文已被发布者删除”。
虽然转发此文的公号都还在,圈内人都知道,此文在互联网上活不了多久了。
所有的担心在第二天兑现,第二天再搜索“贞观”,就搜不到了,几天后,显示“已被屏蔽所有内容,账号已被停止使用”。
什么理由屏蔽?平台不会给出屏蔽的具体原因,号主写了一个说明,称《一个外地女孩》文章是投稿,作者是在新疆工作的陕西人,故事是真实的,但内容有瑕疵。
比如,事发地是咸阳,不是西安,女孩就读的不是北京211,而是普通高校。再三,女孩考公是不是第一也存疑,因为只有家属自述,但是她多次进入面试环节,多次落选,也的确是事实。就是说,故事整体真实可信。
《贞观》被停用理由是什么?是因为内容有虚假信息?还是苦难本身就是写作禁区?
显然,苦难的话题并非屏蔽账号的主因,因为当初发出能过审,就说明,苦难的话题不是禁区。那么问题出在虚假信息?可那都是枝节问题,故事主体基本真实。
我猜测问题出在点击量过大,传播得太广,影响太大。平台担心影响太大,会煽动一种不良情绪。
讲述苦难并不是抹黑谁,只是引起社会关注,媒体的苦难报道导致了希望工程、母亲工程以及国家扶贫战略的出现,这个影响是良性的。
西海固我去过,在我的字典里,西海固就是贫困与苦难的代名词,它是中国贫困地区的TOP1。
女孩的悲剧有社会的共性,也有她个人的个性。
有人指责她为什么不能像别人一样送外卖、打零工?
来自中国贫困地区TOP1的她,相对于一般人,她有更强烈的欲望要脱离自己的原生地,对改变自身命运,有着一种近乎变态的执着,而送外卖,打普通工实现不了她摆脱原生地的愿望。
关于这一点,我表示理解她。贫困地区苦难看多了,我都差点抑郁,我理解一个外地女孩要摆脱那个地方的执念。
作者是警察,她笔下充满怜悯与同情,同情“一个外地女孩”,更同情她出生的那块土地。这一点体现在她处理与女孩家人的关系上。女孩之死,她是受害人,但出于同情,她居然补偿了女孩家人一些钱。
中国扶贫任重道远,那些走出贫困地区却无法在外立足的人同样值得同情,值得帮助。
平台屏蔽了贞观,却无法屏蔽苦难。苦难普遍存在于地球上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地方,“一个外地女孩”不过是苦难群体的一角,更多的“外地女孩”依然挣扎在社会的各个角落。他们需要关注,需要帮助,而讲述苦难故事本身就是为了关注他们。
苦难,你说不说,它都在那里。可以屏蔽写苦难的文章,但谁也屏蔽不了苦难本身。
文章写作完毕,看到一张固原市彭阳县县政府的大楼照片,还有一个介绍,说规制超过皇权象征故宫,我就想问问,在这个全国最贫穷的地区盖这么个全国最牛逼的政府大楼,这个县政府的领导是不是该枪毙?
合集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