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大剧院的秘密——了解交响乐之一

文摘   2024-08-30 21:37   北京  
   
  点击“  老侯说事儿8”  关注公众号   




老侯

——了解交响乐之一

几年前,受北京市文化馆委托,制作一个交响乐知识系列短片,共 25 集,每集5—7分钟。

甲方要求做给零基础的交响乐白丁看,让白丁们稍稍踮起脚来就能欣赏到交响乐艺苑里的风光。

我们聘请了中央音乐学院教授和博士生做顾问,对整体选题做了全面规划,确定划分为四块内容,分别为:交响乐音乐知识、交响乐乐队知识、交响乐乐器知识和交响乐历史知识。

从哪里开始说起呢?专家们总是说,交响乐是听觉的艺术,一定要选择最佳音效,而最佳音效是演出现场,那就从音乐厅的现场音响说起。

国家大剧院内设有音乐厅、歌剧厅和剧场厅,分别应用于不同演出形式,设计原理是一样的。

音乐发烧友都知道,再好的音响设备也不如音乐厅现场音效好,音乐厅的音效和建筑的声学设计有关,所以,就从交响乐的现场音效说起。

国家大剧院墙壁。

去过国家大剧院的都会注意到,音乐厅的墙壁是金属网,网后墙面是凹凸不平的墙面。小时候看电影就注意到,电影院的墙壁是疙里疙瘩的的不规则平面。这个设计和声学有关。

我们都有这样的体验,在空旷的没有家具的房间里说话,会有回声

回声产生的原因是声波在传播过程中,碰到大的反射面,如墙壁等,一部分会被吸收,一部分会被反射回来,我们也把这个现象叫作“镜面反射”

如果反射回来的声音和声源的时间间隔超过十分之一秒,耳朵听到的就是两个声音,这就是“回声”。
而如果墙面是疙瘩面,那么,声波打在墙面上,会被反射到不同的方向,我们把这个反射叫作漫反射。
漫反射不会产生回声,反而会产生混响。混响就是室内声源停止发声后仍然存在的声延续现象,混响声音在特定空间内,从很响减弱到听不见所需的时间叫混响时间,一般需要一秒或两秒。
国家大剧院音乐厅墙面上的金属网是为了美观,后面不平滑的墙壁是为了制造混响,这是建筑声学和剧场美学的完美结合。
演出形式不同,要求的最佳混响时间也不同,所以,国家大剧院根据不同艺术形式的要求,分别设计了歌剧厅、音乐厅和戏剧厅,它们的混响时间是不一样的。歌剧厅的混响时间是1.6秒;音乐厅混响时间为两秒;戏剧厅的混响时间为1.2秒。

音乐厅很大,光靠墙面进行声音处理是不够的。

当我们抬头去观察音乐厅的时候,会发现屋顶也有特殊的设计,细心的人会发现,音乐厅顶部的装饰木条间都是有缝隙的,声音通过缝隙传到里面的钢梁上,钢梁上涂有吸音材料,声音被吸收后不会再反射回大厅。
为了让声音按照人们的想法传播,设计师还给音乐厅、剧场厅和歌剧厅安装了许多穿孔反射板、吸音板,调整声音走向,吸收多余谐波,让我们听到更干净,更好的混响声音。
在没有麦克风的情况下,站在国家大剧院的舞台中心,撕一张纸,坐在最后一排的观众都能听得见。这就是反声板的功劳。
在音乐厅舞台的上方,顶棚的下面,悬挂着一面很炫的玻璃板,那是集中式反声板,俗称“龟背反声板”,它的作用是将声音向四面八方散射。


舞台上方就是龟背反声板。
音乐厅的设计还考虑到没有观众和坐满观众的不同。
在空旷的音乐厅里演出,声音可能是乱的,但是,坐满观众后,乐队演奏的效果却达到最佳。
好的剧场设计,可以保证无论你坐在哪一排,回射到耳朵里的声音都是一样的。

声音效果是衡量一个音乐厅优劣最直接、最核心的标准。在音乐厅现场欣赏音乐,和在家里听高保真音响,有很大的不同,那种感受是不可替代的。

虽然现代科技产品可以满足我们随时随地欣赏交响乐的需求,但要真正享受听觉的盛宴,还是要去音乐厅。

合集专栏

#沿着铁路看非洲

#植物的“诺亚方舟”

#铁路沿线的土耳其

#认识身边花草树

#抗战


老侯说事儿8
一个资深媒体人眼里的过去和今天。有“沿着铁路看非洲”、“植物的诺亚方舟”、“铁路沿线的土耳其”、“身边的花草树”专辑。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