鸭传染性浆膜炎的临床症状及防治措施

2024-08-14 17:12   山东  


近年来,我国肉鸭养殖业快速发展,肉鸭产品的需求量增多,对肉鸭健康安全的要求也更加严格,传统疾病诊断和治疗的模式已经满足不了现阶段肉鸭养殖的需求,对于大部分疾病的诊断和防治需要及时创新,改变传统养殖理念。鸭传染性浆膜炎是由鸭疫巴氏杆菌感染引起的一种败血性传染病,故又称鸭疫巴氏杆菌病、鸭败血病或新鸭病,该病具有较高的传染性,在幼雏中高发,发病率和死亡率均比较高,对肉鸭健康、肉鸭产品质量和肉鸭养殖产业造成严重的损害。因此,养殖人员应加强对该疾病的诊断,力求更早、更准确;同时制定更加合理的预防和治疗方案,降低发病率和传染率,为肉鸭群的健康生长提供有利条件。


1 鸭传染性浆膜炎的临床症状

鸭传染性浆膜炎多发于1月内的鸭群,一年四季均有发生,以潮湿寒冷的深冬、早春季节最为频繁。天气寒冷时,幼雏的免疫力较低,极易感染该疾病,并常常引发其它并发症。该病主要是通过鸭的呼吸道和消化道传染,也可以通过皮肤表面的破损处感染,特别是鸭群密度过大、空气流通不畅和养殖场卫生环境较差时,该病的传播速度更快。鸭传染性浆膜炎有较高的传染性和致死率,但在发病初期有一定的症状,如果能及时发现,并进行有针对性的治疗,就可以有效控制病情传播,提高养殖经济效益。发病初期,鸭精神不振、嗜睡、卧地不起,颈部紧缩,双腿发软,眼角出现大量分泌物和粘液,眼周羽毛脱落,皮肤暴露。鸭食欲不振,采食量降低,消化系统受到影响,摄入的饲料不能及时消化吸收,出现粥样粪便,腹泻不止,最后由于营养不良导致体型瘦弱,精神萎靡[1]。同时,部分出现打喷嚏、咳嗽的呼吸道症状,与风寒较为相似,养殖人员应进行仔细辨别和确认。病情加重后,出现较为严重的神经紊乱,全身肌肉痉挛,点头和摇头频繁,无法进行正常的活动和采食,甚至有的背部拱起、腹部肿胀,出现角弓反张,非常容易受到惊吓,应激死亡。鸭濒临死亡之前最典型的症状就是站立时头颈会向身体的右侧倾转90°,使整个身躯呈S状,保持这一姿势向右转圈,发出鸣叫声。值得注意的是,急性鸭传染性浆膜炎发病时通常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发病后突然死亡,对养殖经济造成严重影响。


2 鸭传染性浆膜炎的诊断措施


2.1 剖检诊断

对病死鸭进行剖检,打开胸腔后,有明显的恶臭气味,纤维素性心包炎、肝周炎和气囊炎是鸭传染性浆膜炎的典型病理症状,主要表现在心脏、肝脏和脾脏表面有灰黄色或白色的纤维素性渗出物,形成一层外包膜附着在组织表面,病情严重的会发展成为一层干酪样的坏死组织,伴有恶臭味。气囊壁增厚,外观并不呈透明状,显著浑浊;同时,气囊壁上也会出现纤维素性渗出物,伴有炎症的存在。肝脏是病变最严重的部位,出现肿大、质地变脆的症状,外观呈棕红色或土黄色,肝脏表面有大量的纤维性附着物;脾脏有时呈花斑状,颜色灰红或黑红,外观肿大斑驳,附着一层纤维素性薄膜;胆囊发炎肿大,胆汁较平常浓稠;脑表面血管充血扩张,脑膜充血或脑部水肿;部分鸭也会出现关节肿大充脓、皮肤蜂窝组织炎和输卵管炎症等现象[2-3]。


2.2 实验室诊断

根据临床症状、剖检观察胸腔以及内脏病变,可初步诊断为传染性浆膜炎,但是需要进一步进行实验室诊断才能确诊。实验室诊断主要是以病死鸭的肝脏、心脏以及脾脏等组织作为试验样本,在实验室无菌条件下,进行病料细菌分离。在麦康凯平板和马丁肉汤琼脂培养基上接种培养,若发现马丁肉汤琼脂培养基上的细菌呈黏性生长,透明凸起状,菌落边缘整齐,同时麦康凯平板,无细菌生长则可确诊为鸭传染性浆膜炎,也可以取病死鸭内脏上的纤维性渗出物,将其涂抹接种到巧克力琼脂平板上,厌氧环境下进行细菌培养,平板上会呈现圆形的、奶油状隆起的光滑菌落,单个存在或者成对存在,革兰氏染色为革兰氏阴性[4]。也可以利用涂片的方式,取病死鸭的肝脏、脾脏和脑部组织作为样本,制作组织涂片,瑞氏染色法对其进行染色后显微镜观察,如出现两端染色比较重的小杆菌对涂片进行特异性萤光抗体染色,可以发现组织涂片中有单个、环状或者短链的黄绿色结构体,则可以确定该病鸭为传染性浆膜炎病;实验室诊断也会用到分子生物学的方法,更具特异性和敏感性,其原理是应用PCR扩增技术,对传染性浆膜炎病原的16 Sr DNA进行扩增,检测出所采集病料中所含有病原体DNA片段大小。


2.3 鉴别诊断

鸭传染性浆膜炎发病症状与鸭大肠杆菌病、鸭衣原体病和鸭霍乱等疾病具有相似性,需注意鉴别诊断,才能对症下药。大肠杆菌病也会引发心包炎、肝周炎和气囊炎等,肝脏组织肿大充血,有灰白色坏死病灶。与鸭传染性浆膜炎不同之处在于,大肠杆菌病引起的肝周炎,肝脏包膜与肝脏组织紧密粘连,很难剥离。鸭传染性浆膜炎主要感染1~8周龄的鸭子,而大肠杆菌病则多发生于2~6周龄的雏鸭。鸭传染性浆膜炎的症状包括头颈歪斜、步态不稳、共济失调、瘫鸭等,而大肠杆菌病的症状则包括精神沉郁、缩颈、嗜睡、不食或少食等[5]。鸭衣原体病在实验室诊断时可以很快辨别,衣原体在培养基上无法正常生长,因此,只要将病灶组织进行实验室培养就可以鉴别诊断,只要培养基上无细菌生长就可以确诊。鸭霍乱在各阶段的鸭群中均易感染,但雏鸭比成年鸭的症状要轻,鸭霍乱的病程比较短,通常几个小时到两天内就会迅速死亡,可由此进行鉴别诊断。


3 鸭传染性浆膜炎的防治措施


3.1 鸭传染性浆膜炎的预防

首先,采取科学合理的饲养模式和管理措施,全面落实全进全出饲养制度;自繁自养或者购买检疫合格的正规场家和健康鸭苗,进场后先进行隔离饲养,观察无特殊情况后再进行混合饲养。养殖过程中注意养殖密度,密度过高不利于通风,容易造成鸭群应激和传染病传播。养殖场内的粪便及时清理,避免蚊虫过多,散播疾病,保持养殖环境干净整洁。根据禽舍的使用情况,定期对活动区域进行消毒,制定科学的消毒制度,不同的设施要选用不同类型的消毒液;同时要根据季节变化以及疫情发生流行情况,适当调整消毒次数,进出场的工作人员做好消毒工作,从根源阻断病菌的传播[6]。养殖过程中,养殖人员在考虑成本的基础上,选择相对优质的饲料,要注意饲料的运输和储存过程,避免饲料发霉。对于病死鸭,要及时进行无公害化处理,深埋或者焚烧,防止病菌通过尸体传播。

其次,为阻断传染性浆膜炎的传播,做好该病的防治可借助疫苗免疫+药物防治,通过两者配合,有效预防鸭传染性浆膜炎。一些传统的老旧鸭场,养殖设施差,消毒不彻底,导致病毒长期潜伏存在,因此,最好的措施就是对鸭苗提前接种疫苗。鸭传染性浆膜炎的疫苗主要包括含菌体成分苗、活苗和灭活苗,已经在生产实践中应用,具有较好的预防效果。由于鸭传染性浆膜炎一般情况下多发于雏鸭,因此可以选择在1~2周龄进行免疫接种,接种后可在饲料中添加适量的维生素,帮助雏鸭减轻疫苗带来的应激反应[7]。在雏鸭的饲料中添加适量维生素,连续饲喂7~10 d,可以提高鸭群的免疫力;或者根据专业人员的指导,添加一些中草药制剂,提高雏鸭的抗病能力。7微米头孢的注射也可预防该病,7~10日龄雏鸭的注射量控制在0.02 m L/只,20~21日龄0.05 m L/只,可有效降低发病率。在饲料中添加适量的氟苯尼考(休药期28日)+硫酸黏菌素(休药期7日)可溶性粉,搅拌均匀,连续饲喂4 d,对降低发病率也有一定作用。


3.2 鸭传染性浆膜炎的治疗

一旦确诊鸭群感染鸭传染性浆膜炎,应尽快采取隔离措施,并对其活动过的区域进行消毒,在兽医的指导下合理用药。抗生素类药物是该病最常用的治疗方法,但是近年来,由于抗生素的不合理使用,导致传染性浆膜炎耐药性比较强,因此,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先进行药敏试验,保证抗生素药物的敏感性和可用性。氟苯尼考是治疗该病最有效的药物之一,也是动物的专用抗生素,可以按照20~30 mg/kg的量添加在饲料中,每天两次。对于病情较重的鸭群,养殖人员要根据鸭的日龄和体重大小选择适量药物,采用肌肉注射的方式进行治疗,每天注射1次。也可以叠加使用其它抗菌消炎类的药物,如头孢、四环素(休药期4日)和1-内酰胺类药物的等[8]。随着鸭传染性浆膜炎耐药谱的不断扩大,中药治疗的方式也被采用,中药无耐药性、残留低,更具有利用价值。常见的用于治疗鸭传染性浆膜炎的抑菌中药有蒲公英、大黄、板蓝和黄连等,其治疗效率可以达到92%以上,按照适当比例加入温水中煮成药汁,按照4 m L/只的剂量添加至饮水中,自由饮服。其它中成药如解百毒、龙胆泻肝散等对鸭传染性浆膜炎的治疗也有一定效果。


4 小结

鸭传染性浆膜炎是肉鸭养殖过程中常见的疾病,其传播快、发病急、死亡率高、给水禽养殖户带来很大的困扰,造成严重的养殖经济损失,应重视该病的鉴别诊断和预防治疗。养殖人员要严格加强饲养管理,完善科学的养殖制度,避免养殖环境差、饲料营养不均衡、养殖密度过大等现象的发生,并制定严格的消毒程序。养殖人员要使用优质全价饲料饲喂幼雏,按流程严格接种疫苗。了解该病的临床症状,并与其它疾病区别诊断,合理利用中兽药,尽量减少抗生素类药物的使用,通过一系列的综合措施有效防治本病,保障鸭群的健康成长,为养殖户带来可观的养殖收益。

[1]徐佳.鸭传染性浆膜炎的临床症状及防治措施[J].家禽科学,2024,46(02):78-80+74.


家禽科学
《家禽科学》杂志,原《山东家禽》,1979年创刊,家禽行业综合性技术期刊,传播家禽相关信息、科研资讯与技术,展示推广家禽领域新动态、新技术、新成果。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