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夏秋茶资源丰富,但是因其酚氨比值高,口感苦涩,导致价格低廉、采摘率低,从而造成资源的浪费[1]。研究表明,茶叶中含有的生物活性物质具有抗炎、抑菌、抗病毒、抗氧化、调节脂质代谢和提高免疫力等生物学功能,可以作为一种植物源饲料或者添加剂应用到畜禽生产中[2,3]。绿茶作为未发酵茶是这些活性物质的最佳来源[4]。皖南三黄鸡是安徽省优良的兼用型土鸡品种,但在产蛋后期,其机体健康状况亟待改善。在饲料禁抗和畜禽绿色养殖的趋势下,开展夏秋茶绿茶粉的饲用化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试验以产蛋后期皖南三黄鸡为研究对象,探索了日粮中添加夏秋茶绿茶粉对皖南三黄鸡产蛋性能、屠宰性能和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为夏秋茶的开发利用和皖南三黄鸡的健康养殖提供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动物与饲养管理
选取62周龄健康状况良好的皖南三黄鸡母鸡108只,随机分为4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9只鸡。各组之间初始体重和产蛋率差异不显著。对照组饲喂玉米-豆粕型基础日粮,GTP 0.5组、GTP 1.0组和GTP 1.5组分别饲喂含0.5%、1.0%和1.5%绿茶粉的基础日粮。预试期1周,正试期8周。
试验鸡采用阶梯式笼养。整个试验期内自由采食和饮水,光照时间16 h/d,光照强度10 lx,每天8:00和15:30人工饲喂粉料。基础日粮组成及营养水平见表1。绿茶粉(绿茶末粉碎,过1 mm标准分析筛所得)由安徽宁清茶业有限公司提供,其中干物质95.34%、粗纤维2.77%、粗蛋白质18.32%、粗灰分4.01%、粗脂肪12.39%、钙0.26%、磷0.22%,茶多酚12.64%、游离氨基酸3.70%。
1.2 测定指标及方法
1.2.1 生产性能
试验期间,每天15:00统计各重复采食量、产蛋数和产蛋总重。计算各组鸡只的产蛋率、日采食量、平均蛋重和料蛋比。
1.2.2 屠宰性能
试验结束,鸡群空腹12 h后,每个重复随机选取3只鸡,称重,颈动脉放血后湿拔法去除羽毛、脚角质层、趾壳和喙壳,再称量屠体重。分离头、脚和内脏器官,剥离胸肌、腿肌和腹脂,称量并记录腿肌重量、胸肌重量和腹脂重量,测定方法参照《家禽生产性能名词术语和度量计算方法》(NY/T823-2020)。
1.2.3 血液生化指标
试验结束,鸡群禁食12 h后,每个重复随机选取4只鸡,使用含EDTA抗凝剂的采血管于翅下静脉采血2 m L,摇匀放入冰盒中带回实验室,使用低速离心机分离血浆,按照试剂盒说明进行测定(试剂盒购自合肥瑞恩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测定指标包括葡萄糖(GLU)、总胆固醇(T-CH)、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和高密度脂蛋白(HDL)及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
1.3 数据统计与分析
试验数据先用Excel 2016进行初步处理,进一步利用SPSS(27.0.1)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并采用Tukey检验法比较平均值间的差异显著性。最终结果用“平均值±标准差”表示,以P<0.05表示差异显著。
2 结果与分析
2.1 绿茶粉对产蛋后期皖南三黄鸡产蛋性能的影响
表2为绿茶粉对产蛋后期皖南三黄鸡产蛋性能的影响。由表2可知,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产蛋率显著降低(P<0.05);GTP 1.0组平均蛋重显著升高(P<0.05);与对照组相比,GTP 0.5组和GTP 1.5组料蛋比显著升高,而日采食量显著降低(P<0.05)。
2.2 绿茶粉对产蛋后期皖南三黄鸡屠宰性能的影响
表3为绿茶粉对产蛋后期皖南三黄鸡屠宰性能的影响。由表3可知,各组之间宰前体重、屠宰率、半净膛率、全净膛率、胸肌率和腿肌率均无显著差异(P>0.05)。但是,GTP 1.5组腹脂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2.3 绿茶粉对产蛋后期皖南三黄鸡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
表4为绿茶粉对产蛋后期皖南三黄鸡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由表4可知,各组血浆中GLU、TG、LDL和HDL含量之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GTP 0.5组T-CH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与对照组相比,GTP 0.5组血浆MDA含量显著降低(P<0.05),GTP 1.0组和GTP 1.5组MDA含量显著升高(P<0.05)。GTP 0.5和GTP1.5组血浆SOD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绿茶粉组血浆GSH-Px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3 讨论
3.1 绿茶粉对产蛋后期皖南三黄鸡产蛋性能影响
据Al-Harthi[5]报道,日粮添加绿茶粉对蛋鸡的产蛋性能有改善作用,0.1%绿茶粉可以提高平均蛋重、产蛋率和饲料转化率,并降低采食量。Rizk等[6]同样发现,0.1%绿茶粉提高了蛋鸡的产蛋性能,但是当绿茶粉添加量为0.2%时产蛋性能显著降低。然而Li等[7]在京粉蛋鸡的试验结果表明,绿茶粉添加量在0.5%和0.75%时均能提高产蛋率和饲料转化率,当添加量达到1.0%时会对产蛋率有一定的降低作用,但是未达到显著效果。Chen等[8]研究结果也表明,1.0%绿茶粉不会显著影响蛋鸡产蛋性能。Xia等[9]以1.0%、2.0%和3.0%绿茶粉饲喂仙居鸡时同样发现,1.0%绿茶粉对蛋鸡产蛋性能无显著影响,而2%和3%绿茶粉则显著降低了蛋鸡的产蛋率、平均蛋重、采食量和饲料转化率。此外,Ariana等[10]研究表明,1.5%绿茶粉对产蛋后期海兰白蛋鸡的产蛋性能有降低作用,但是效果也不显著。本试验中同样发现了绿茶粉降低蛋鸡采食量的现象,与上述结果不同的是,产蛋率等产蛋性能在0.5%~1.5%绿茶粉添加量下均表现出降低或显著降低,这可能与绿茶粉有效活性物质的含量及蛋鸡的品种、日龄和饲养管理方式等多种因素有关。一般而言,绿茶粉中含有的茶多酚可通过发挥抗炎、抗氧化、调节脂质代谢等作用来调节机体健康,改善蛋鸡产蛋性能[2]。然而,茶多酚具有苦涩味,影响饲料的适口性,可能导致蛋鸡采食量下降,造成能量和养分摄入不足。此外,绿茶粉含有的单宁酸等一些酚酸具有抗营养作用,可能会干扰机体对蛋白质等营养物质的利用,从而降低蛋鸡的产蛋性能[11]。
3.2 绿茶粉对产蛋后期皖南三黄鸡屠宰性能影响
屠宰性能是反映畜禽胴体品质及经济效益的重要指标之一[2]。据Xue等[12]报道,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可以减轻热应激状态下肉鸡的氧化损伤,改善其生长性能。Erener等[13]也发现,绿茶提取物可以显著提高肉仔鸡的胴体重和屠宰率。与此相反,Aziz-Aliabadi等[14]以1.0%和2.0%绿茶粉饲喂Ross 308肉仔鸡40 d,发现屠宰性能各项指标未发生显著变化。Hrnar等[15]研究发现,添加0.5%~1.5%绿茶粉对42日龄Ross308肉仔鸡的屠宰率、胸肌率和腿肌率等无显著影响,但是与对照组相比,绿茶粉组肉鸡的腹脂率降低,且1.5%绿茶粉组显著降低,这与本试验结果一致。研究表明,绿茶粉中的茶多酚尤其是EGCG可以通过抑制前脂肪细胞增殖分化、降低消化道对营养物质的吸收和激活蛋白激酶磷酸化调节肝脏脂质代谢等多种途径降低腹脂沉积[16]。此外,本试验中绿茶粉组胸肌率和腿肌率均略高于对照组,这可能是由于绿茶粉中含有的咖啡碱刺激蛋鸡神经系统兴奋,导致运动能力增强,从而促进肌肉卫星细胞增殖分化,提高肌肉的生长能力。
3.3 绿茶粉对产蛋后期皖南三黄鸡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
血液中较高的GLU、T-CH、TG和LDL含量可能导致人和动物脂肪肝、糖尿病和动脉粥样硬化等风险升高[17]。绿茶粉可以通过抑制肠道上皮黏膜细胞的葡萄糖转运、降低肠道对脂质的吸收和影响肝脏LPL脂蛋白脂肪酶表达等方式降低人和动物的血糖和血脂水平[8,18]。据Chen等[8]报道,1.0%绿茶粉显著降低了20周龄淮南麻黄鸡血浆T-CH、TG和LDL含量,增加了HDL含量。Li等[7]以0.5%~1.0%绿茶粉饲喂24周龄京粉蛋鸡发现,添加绿茶粉降低或显著降低了血浆TG和LDL含量,增加了HDL含量,但是对GLU含量无影响。而Ariana等[10]称,1.5%绿茶粉显著降低了64周龄海兰白蛋鸡血清T-CH含量,但是对GLU、TG、HDL和LDL含量无显著影响。本试验结果与上述研究成果相近,同样发现了绿茶粉具有降低血液中T-CH和TG浓度及升高HDL浓度的作用,但是对于T-CH外其余指标作用不显著,这可能是由于绿茶粉的活性物质对糖脂代谢的影响与试验鸡只的品种和日龄等因素有关,受其生理营养代谢差异影响。
氧化应激是动物体内产生过多的活性氧打破机体氧化还原平衡造成的,MDA是膜脂发生过氧化反应的终末代谢产物,具有细胞毒性,通过检测血液中MDA含量可以判断机体膜脂过氧化损伤程度,内源性抗氧化剂SOD和GSH-Px因能够有效抑制和清除活性氧而常用于评价机体的抗氧化能力[19]。茶多酚是一种典型的黄酮类天然抗氧化剂,通过间接调节转录因子及其下游氧化还原平衡系统相关酶的活性而发挥抗氧化作用[20]。绿茶作为提取茶多酚的主要原料同样表现出较强的抗氧化能力[21]。据Rizk等[6]报道,日粮添加绿茶粉显著提高了产蛋后期蛋鸡的血液SOD和GSH-Px含量,降低了MDA含量。Wang等[22]发现,165 mg/kg绿茶多酚EGCG可以提高蛋鸡血浆SOD和GSH-Px含量,显著降低MDA含量。在本试验中同样发现,绿茶粉对提高蛋鸡血液抗氧化能力有一定作用,且添加比例为0.5%时效果最好。
4 结论
在本试验条件下,日粮中添加0.5%绿茶粉可改善产蛋后期皖南三黄鸡血液糖脂代谢和抗氧化性能,而添加1.5%绿茶粉可显著降低腹脂含量,但均降低了产蛋性能。因此,在生产中应按照实际需求,根据鸡群和绿茶粉成分的差异严格控制好添加量。
[1]李三军,李俊营,戚仁荣,等.绿茶粉对产蛋后期皖南三黄鸡生产性能、屠宰性能和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J].家禽科学,2024,46(05):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