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起鸭只发病的直接原因包括病毒、细菌、寄生虫等病原、毒素以及某些营养缺乏等因素,而间接的原因或诱因常常是人为的一些因素。尽管养鸭场按照防疫制度开展了规范的免疫、消毒等工作,并时常地给鸭群使用一些保健药,但是一些养鸭场(户)饲养的鸭群仍有发病情况,甚至呈地方流行或暴发流行。这可能与目前高密度养殖、开放式饲养、不当的管理以及商品鸭大范围频繁流通等多种因素密切相关。因此,为了有效避免鸭群发病、保障场群健康,要从单一预防向综合预防进行转变,这就需要为鸭提供一个合适的养殖环境和生物安全区域,实施以生物安全为基础的全方位防疫。
1 场所选址
养殖地点应选择在交通方便、隔离方便的地方(有自然隔离优选),同时考虑到供电稳定、水质好、水量充足、无有害气体等条件,应建在通风良好、背风、干燥、地势较高且平坦或略缓的斜坡上。
为便于隔离和保护环境,尽可能按照《动物防疫条件审查办法》规定选址,应符合下列3个条件:(1)距离生活饮用水源地、动物屠宰加工场所、动物和动物产品集贸市场500 m以上;距离种鸭场1 000m以上;距离动物诊疗场所200 m以上;距离其他养殖场不少于500 m;(2)距离动物隔离场所、无害化处理场所3 000 m以上;(3)距离城镇居民区、文化教育科研等人口集中区域及公路、铁路等主要交通干线500 m以上。
实施放养的鸭场或种鸭场,鸭场选址首先考虑有鸭子可活动的水域。优先选择无污染的河流、水塘、沟渠或者湖泊的边上,确保水深1 m左右、水面宽阔、水流缓慢,禁止在对人畜饮用水源会造成污染的水域放养。如果没有天然水域,也可开掘1 m深的人工水池,每1 000只鸭应配置30 m2以上的活动水域面积。
理想的场址应位于养殖水域的北坡,以朝南或东南的坡度为佳,活动水域和室外运动场要位于鸭舍的南面,门朝东南。这样设置能确保冬季有足够的采光面积,利于保暖;夏季有较好的通风条件,避免直晒,具有冬暖夏凉的特点,能有效提高鸭群的生产性能和健康水平。养鸭场址应避开候鸟主要迁徙路线的栖息地,也要求适度的区域面积以实行分区块轮流放养。在山区建场的,不宜建在昼夜温差大的山顶或通风不良、潮湿的山谷洼地。
2 场内布局
鸭场各功能区的合理布局,要既能方便生产管理、降低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又能有效防止交叉污染和疾病传播。规模较大的养鸭场特别是种鸭场设置的生活区和生产管理区应与生产区分开,各区之间界限分明,并有相应的距离;生活区应远离生产区200 m以上,生产区应为独立的区域。
根据功能不同和饲养规模,生产区内的养殖区域可划分为育雏、育成、育肥(产蛋)等小区或若干个相对独立的饲养单元。各独立小区之间应当设置防疫检疫设施,小区之间应当保持一定距离。养殖区应设置在生产区的逆风向位置,兽医室、隔离房、粪池、废物处理池应设置在顺风位置或不在同一风道上。人、鸭、物资的移动应该是单一的流动。道路分为污道、净道,且不能重叠与交叉。饲料、兽药、产品等走净道,粪便、病死动物、医疗废弃物等走污道。
3 设施设备
3.1 隔离设施
鸭场特别是生产区周围应设置能防止人员和其他动物进出的围墙或隔离设施,并在主出入口设置值班室。活动水域也应设置阻挡外来水禽进入的隔离设施。
3.2 消毒设施设备
要在生产区的入口处分别设置与人员、车辆等进出相匹配的消毒池或消毒设备,并设置出入人员消毒、更衣的场所。
3.3 通风和保暖
栏舍结构应具备通风降温和取暖保温相关功能,同时配置通风降温和取暖保温的设施设备。
3.4 兽医室
设立兽医室,并根据养鸭场规模配备相应数量的专职兽医防疫人员。兽医室需配备电冰箱等冷藏冷冻设备、便携式消毒器械、一次性动物医疗器具等设施设备。
3.5 隔离舍
种鸭场等场所应设置专门的引种隔离舍和病鸭观察治疗隔离舍。
3.6 无害化处理
按照当地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有关规定,设置与养殖场规模相适应的病死鸭暂存冷柜和粪污处理设施,定期清运及处置。
3.7 防鸟设施
通过设置防鸟网、驱鸟器、假体动物等设施设备,防止鸟类进入场区接触鸭群。
4 养殖方式与饲养管理
4.1 养殖方式
4.1.1 适度规模饲养
一个养殖场点的饲养数量应根据养鸭场所处的地理环境来确定,其中又主要取决于地形、饲养的鸭子种类、夏季环境温度、通风状况、饲养场地和活动水域面积、排泄物净化能力、对周围环境影响的程度等。
4.1.2 封闭式饲养
应充分发挥围墙、消毒设施、门卫制度等作用,禁止无关人员、动物及其产品、车辆、物品进入生产区,必须进入的应实施隔离和消毒措施。
一是人员进出要求。未经许可人员不得进入生产区。进入生产区的人员应更换工作衣鞋并消毒,进入种鸭场养殖区的还需经过淋浴洗澡。各独立饲养区的工作人员不得互相串舍。
二是车辆、工具等物品进出要求。无关物品不得进入饲养区,为其他畜禽养殖单位运送饲料、鸭及其产品的车辆不得进入生产区。进入生产区的一切物品均应经过消毒。各独立饲养区的工具不得互相通用。
三是鸭群进出要求。引进的苗鸭(种鸭)应购自无传染病流行地区的合法孵化厂(场、厅)或种鸭场。在购买装运前应经产地动物检疫机构检疫合格,种鸭应进行禽流感等重大疫病的病原学检测,取得检疫合格证;如果是跨省引进种鸭,则需要到省动物卫生监督机构申请办理跨省检疫审批手续。事前要做好隔离准备工作,预备好已彻底清场消毒的单独引种隔离舍或育雏舍。引进后要对鸭群进行隔离观察,如是种鸭还应开展禽流感等重大动物疫病病原检测,确认健康的方可饲养。在本场有传染病流行期间,不得引鸭。已出场离开生产区的鸭子不准再返回原生产区。
4.1.3 分段隔离饲养
配置人工水池养殖或完全舍饲的养殖场,应围绕本单位生产目的,根据不同品种鸭的生长规律,将饲养的鸭群分成育雏期、生长期、育成期、育肥期或产蛋期等不同饲养阶段,按照各阶段的饲养管理要求,对鸭群实行分段分区包括人工水池饲养。各区域人员、工具分开,做到相对隔离。
4.1.4 全进全出饲养
配置人工水池养殖或完全舍饲的养殖场,饲养在同一个区域的鸭子需要移出时,所有鸭子应全部一起移出,并彻底清空该区域内所有栏舍、运动场和水池后停养2周以上,才可放入饲养新一批鸭。空舍、空场和空水池后,应进行清场与消毒。
4.1.5 合理密度饲养
饲养密度是指养殖场地内鸭只的密集程度,如果养殖密度过高,则不利于鸭只的健康。养殖场内禁止混养猪、牛、羊、鸡、鹅等其他畜禽,一个相通的养鸭区域内只能饲养同一批群鸭。
不同类型鸭的饲养密度分别见表1、表2、表3。
不同生态模式下鸭的饲养密度:鸭鱼共育,每亩水面放养以50只为宜;鸭珍珠共育,每亩水面放养不超过300只;鸭稻共育,每亩稻田放养鸭10~15只为宜,群体鸭子的数量不宜过大,以200~300只比较适合;鸭茭白共育,以每亩茭田套放养蛋鸭8~13只为宜。
4.2 通风和供暖
不同生长发育阶段的鸭,其适宜的环境温度如表4和表5所示。为保持适宜的鸭舍内环境温度和空气质量,应科学合理使用通风和取暖保温设施。同时,搞好场内绿化工作,各鸭舍间的空地上可种植落叶乔木以美化环境、净化空气。
4.3 营养保证
根据饲养的品种鸭在不同生长发育阶段对营养的要求,提供符合营养标准的全价饲料。
4.4 饲料和饮水
饲料应来自于合法的饲料生产企业,用消毒合格的包装袋包装;保管好购入的各类饲料,防止饲料发霉变质,禁止饲喂不洁、霉变以及被有害物质污染的饲料。畜禽饮用水的卫生质量必须符合国家卫生标准。
5 免疫
5.1 免疫疫病种类
按照国家动物疫病强制免疫计划对鸭群开展高致病性禽流感等疫病免疫;此外,根据养殖场和周边养殖场以及所在地区的流行病情况,对危害性大、发病率高的疫病进行常规免疫。
5.2 免疫程序
免疫程序对于疫苗的免疫效果至关重要。免疫程序不是一成不变的,养鸭场需要根据本场的免疫需求、疫病流行情况和兽医管理部门的建议,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并在当地动物卫生监督机构进行备案。
5.3 规范免疫
不使用无批准文号、过期、变质的疫苗;疫苗的运输和保存以及接种部位和接种方法均按照疫苗说明书操作;开封的疫苗应尽快使用,高温季节放置时间不可超过2 h(使用期间应在保温瓶中存放),其他季节不超过4 h;接种疫苗的针头应及时更换,同一养鸭场的同一批鸭,每注射接种1 000只鸭至少要更换一个针头,给鸭接种过疫苗的针头,不得用于抽吸疫苗;根据接种的疫苗种类选择注射部位消毒剂,如接种细菌性弱毒苗时应使用75%酒精消毒;接种弱毒疫苗前后一周内禁止使用抗生素类药物及有抗菌作用的饲料添加剂;场群中发现疑似传染病时,应立即停止疫苗接种,禁止给不健康个体接种;日常管理中抗菌类和抗病毒类药物应减少使用或不用;按照当地动物医疗废弃物处置有关要求,将使用后的疫苗瓶和其它一次性物品进行无害化处理。
6 养鸭场地清理与消毒
6.1 清理场地
6.1.1利用鸭出栏后的空舍期,清理饲养场地内的垫料、粪污、饲料残留及地面浮土层,彻底刮干净,并更换新的垫料;墙壁、工具等用水冲洗干净。能够拆卸的笼具等饲养设施应拆卸除污、冲洗。配置人工水池的养殖场,在每批鸭出栏后,其活动的水池也应彻底排干、清除淤泥并进行消毒,干停2周后再灌入新鲜的水。
6.1.2 在同批鸭子养殖期间,根据需要定期或不定期清除、更换垫料和更换水池中的水。
6.2 消毒
6.2.1 建立完善的消毒制度
养殖场分别建立环境、人员、器具等各项消毒制度,并严格执行。选择高效低毒的消毒药品,并按照说明书的要求正确使用。
6.2.2 空舍消毒
饲养棚架或笼具要坚固耐用,便于拆装、清洗、消毒。已经清场空舍的,可结合火焰消毒(非易燃品)、烧碱消毒(地面墙壁)、消毒剂喷洒消毒(工具)等多种方式进行消毒;消毒次数一般为2~3次,每次间隔24 h。最后,鸭舍关闭门窗,用甲醛熏蒸消毒24 h以上。
6.2.3 带鸭消毒
在舍饲期间,可选择二氧化氯、过氧乙酸等刺激性小的消毒药带鸭喷雾消毒,带鸭消毒的对象通常是3周龄后的鸭,消毒频次一般为每周2~3次。消毒时,喷头应距鸭只上方80~100 cm,向前上方喷雾,让雾粒自由落下,不能使鸭身体和地面垫料过湿。
6.2.4 水池消毒
日常使用氯制剂等消毒剂对池水进行消毒,还要定期排干池水进行清淤消毒。
6.2.5道路和排污通道消毒
用含氯的石灰、烧碱等对清扫后的养鸭场道路进行喷洒消毒,按照先净道后污道的顺序进行消毒,每周消毒1~2次,发病期间坚持每天消毒一次。场内污水池、排粪坑、下水道出口宜每月消毒1次。
6.2.6 人员消毒
进入生产区的人员先进入消毒更衣室,更换工作衣帽鞋,再经紫外线照射消毒后或喷雾消毒,趟过门口的消毒池进入生产区。6.2.7工具、车辆消毒进入生产区的工具和车辆用氯制剂、过氧乙酸等腐蚀性小的消毒药进行彻底地喷雾消毒,车辆需驶过装有有效消毒液的消毒池方可进入。日常生产过程中常用工具应定期采用日晒、消毒液喷洒、擦拭或浸泡等方法进行消毒。
7 药物使用
在养鸭生产过程中,正确使用药物可以有效地发挥其防病治病的作用,同时也可以防止药物产生毒副作用和药物残留。
7.1 不使用违禁药品
禁止使用未经批准、过期、变质的药物,禁止使用人用药物和原料药物。
7.2 科学使用药物
在鸭群发病或可能发病的情况下,才能在饲料或饮水中添加药物,实施群体防治。要依病施药,必要时开展药敏试验,选用敏感高效的药物。要根据确定的药物使用剂量用药,并至少使用1个疗程。用药期间不可长期使用一种药物,应轮换用药,可3~6个月后轮换1次。
7.3 严格执行停药期
严禁在育肥肉鸭或产蛋鸭的饲料和饮水中添加药物进行群体治疗;严格执行规定的停药期,并在出栏前一段时间停止用药。
8 疫病监测报告与扑疫
应有计划地开展疫情监测工作,及时发现疫情隐患;一旦发现重大动物疫病或疑似病例,应立即上报并采取隔离、消毒等防止疫病扩散的基本措施;等待兽医主管部门的诊断结果,积极配合做好扑疫工作。
8.1 日常巡查与实验室监测
饲养人员在每日从事喂料等工作时,应注意观察鸭群的精神状态、饮食情况、体表和行为变化等。驻场兽医应每天检查鸭舍内的卫生防疫情况,观察、了解鸭群健康状况并做好记录。养鸭场应根据动物防疫主管部门要求和本场实际需要,定期或不定期开展禽流感、鸭瘟等疫病的免疫抗体和病原学监测工作,掌握各主要疫病的免疫状况,对鸭疫病可能发生的风险作出评估,以及时采取科学防控措施。
8.2 及时报告疫情
发现鸭群有异常情况时,饲养员应立即停止打扫、饲喂等工作,并报告驻场兽医前来诊断处理,不得私自处理和瞒情不报。在鸭群出现发病或死亡等异常情况时,兽医应立即开展诊断与流行病学调查工作,当诊断鸭群可能发生疑似重大动物疫病时,应立即报告当地动物防疫主管部门,并同时采取临时隔离、消毒等控制措施。
8.3 及时扑灭疫情
当发生高致病性禽流感等重大动物疫病时,应按照国家的规定,服从当地政府的统一指挥,实施封锁、扑杀、无害化处理等一系列措施。当发生一般性疫病时,则按照发病的范围,对病鸭采取就地隔离治疗或将病鸭转移到隔离舍中治疗,必要时对发病鸭舍采取内部封锁的隔离措施;对污染场地进行彻底清洗和消毒,对无治疗价值的病鸭进行扑杀,扑杀时不宜放血致死,最后对病死鸭及其污染物进行无害化处理。
8.4 无害化处理
8.4.1 病死鸭处理
日常发生的病死鸭送无害化处理厂(窖)进行处理,或用密闭运输工具就地、就近运到不污染环境的地方进行焚毁或掩埋。
8.4.2 粪便处理
用不漏水的封闭式粪污运输车送到固定地点进行堆积发酵,或制作有机肥料。
8.4.3 垫草(料)、残羹饲料等处理
用不漏水的封闭式粪污运输车送到固定地点进行堆积发酵或深埋。
8.4.4 污水处理
严格按《畜禽养殖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596)的要求进行处理。
[1]潘异哲.鸭场生物安全综合措施要点[J].家禽科学,2024,46(02):3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