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羽肉鸡中后期采食量不增的原因分析

2024-10-12 14:00   山东  

在白羽肉鸡养殖中,某一段时间内流行一种肉鸡疾病,其主要表现为“肉鸡中后期采食量不增”,造成整批鸡采食量不达标准,既影响了出栏体重,也影响了饲料转化率。笔者总结其中的原因,分析如下。


1 温度

雏鸡刚引进时,育雏温度要求33℃以上,肉鸡中后期最理想的养殖环境温度为18~24℃,此温度下,鸡只能通过物理调节维持正常体温,饲料的利用率和生长性能发挥较好。鸡舍温度超过30℃时,外界温度变化超出鸡体自我调节上限,机体产生的热量大于环境释放的热量,产热和散热失衡,无法维持内环境的稳定,即可引发热应激。外界温度升至25℃以上时,鸡开始感到不适;舍内环境温度上升到30℃时,鸡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影响胃肠道蠕动,胃肠充盈,家禽处于饱腹状态,表现饥饿感减少。

此外,鸡舍通风不足、湿帘和风机配备不够或使用不合理,形成高温高湿的鸡舍环境,导致鸡群采食量显著下降(10%~50%)[1]


2 饲料

目前,肉鸡饲料原料种类更多且营养浓度更高,高能量、高蛋白;营养浓度又与水便、料便的产生有强相关性[2],或营养浓度过高本身就是造成水便、料便的一个重要原因,当肠道健康状况不佳,高营养饲料无疑会加重肠道问题[3]


3 弱雏

种鸡的健康状况直接影响雏鸡质量的好坏。如果雏鸡在引进的时候就已携带或感染病毒、细菌,后续必然导致弱雏的陆续出现。跟踪数据显示[4],冬春季节,某孵化场雏鸡大肠杆菌阳性率大约提高了40%,甚至可以看到,刚出壳的雏鸡出现腿病,通过追溯,最终在孵化场的废弃物中分离到了梭菌、杆菌等与肠道相关的有害菌。雏鸡发生细菌性感染的日龄越来越小,机体抵抗力越差,则中后期饲养管理会愈加困难。

4 免疫抑制病

4.1 法氏囊变异株的流行

白羽肉鸡发病率最高,其次是黄羽肉鸡[5]。当前法氏囊变异株已经成为传染性法氏囊流行的主要毒株(占比80%~90%)[6],20~30日龄多发,并呈逐年增加趋势。

变异株致死率低,感染肉鸡的精神外观仅表现轻微的萎靡状态,解剖可见法氏囊萎缩、法氏囊苍白并有粘液渗出,部分法氏囊腔内有出血或干酪物。但由于造成中枢免疫器官法氏囊损伤,导致严重的免疫抑制,引起新城疫和流感疫苗免疫效价下降至少2个滴度以上以及带来鸡群生长发育不良、肉料比升高和生产性能降低等问题。

4.2 霉菌及其毒素的存在

饲料或水线中定植的霉菌产生毒性很强的毒素。霉菌毒素容易诱发口腔食道溃疡、嗉囊溃疡、腺胃肌胃炎、肠炎以及肝脏病变,使机体产生免疫抑制。雨水较多和潮湿的环境,容易引发霉菌感染、小肠球虫病、梭菌性肠炎混合感染。由于小麦在畜禽饲粮中的普遍应用,常规经验认为水便与高比例小麦有强相关[7],因为有的小麦中黄曲霉素、呕吐霉素含量超标。临床以腹泻、粪便中有未消化的饲料、采食量明显下降、生长缓慢、体重减轻和脱水为特征。

4.3 腺胃肌胃炎频发

霉菌毒素导致肝脏、肾脏、胰腺变性和坏死,肌胃角质层糜烂,腺胃黏膜、肠黏膜损伤,肠道菌群失调,消化不良、拉稀。

肝脏病变的复杂性和隐蔽性让众多的养鸡户蒙受损失,养殖户总想通过接种疫苗提高机体抗体水平。其实,按照免疫程序表接种疫苗,刺激机体产生的是特异性抗体,产生特异性抗体的有B淋巴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及T淋巴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对非特异性抗体,养殖户也不应该忽视。肝脏是全身重要的免疫器官,也是免疫屏障系统成员之一,肝血窦中的枯否氏细胞不仅能产生应对细菌和病毒的抗体,而且自身具有很强的吞噬能力,可吞噬和清除病原微生物,门静脉血液中的细菌经过肝静脉窦时会被吞噬。肝脏一旦发生病变,即使鸡只接种了疫苗,抗体滴度也达不到正常值,且随着日龄的增加,鸡群不仅采食量不增加,而且后续会出现零星死亡。

5 垂直传播疾病

传染性贫血病、网状内皮增生症、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等,既是免疫抑制病,又是垂直传播的疾病。当然,垂直传播疾病不一定都能导致免疫抑制。感染沙门氏菌的鸡体质虚弱,致使鸡只采食量不够,发育不良。滑液囊支原体会引起鸡只采食量不达标,鸡群发育参差不齐。

雏鸡时期,经卵传播的病原体在体内定植和缓慢的繁殖,数量还是较少,致病性也不强,在体内较高母源抗体的作用下,雏鸡机体有较高的免疫力足够与病原体抗争,把超过阈值的病原体清除掉。如果种鸡场没有彻底净化,雏鸡体内不可再生的母源抗体经过不断消耗,而机体各种免疫机能又没有成熟建立,因此单纯依靠雏鸡自身的抵抗力是无法完全清除母源垂直传播过来的病原体。

比如,当鸡只在第1次遭遇病原体感染或因病原体超过阈值被攻击的时候,依靠体内的免疫力,可能只需要几十分钟就能把病原体清除。当它第2次被病原体感染或被超过阈值的病原体攻击时,它可能需要两天才能清除。那当它第3次、第4次、第5次……被病原体感染或被超过阈值的病原体反复攻击时,机体再清除病原体可能就需要十几天的时间,甚至一直到肉鸡出栏。在这个过程中,机体的主要免疫器官、组织与病原体斗争,出现免疫器官萎缩、水肿、出血和衰竭,鸡群整体采食量下降,容易继发大肠杆菌病、新城疫、传染性支气管炎等疾病,而体质差的鸡只陆续死亡也不足为奇。

6 讨论

肉鸡育种技术的巨大进步让我们叹为观止。但是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有利有弊。肉鸡发生的各种疾病(包括中后期采食量不增),与育种技术提升带来生产性能越来越高有一定的关系[8],试想,要是肉鸡还像三十年前的品种,饲养五十多天、体重2 kg、2:1以上的料肉比,各类疾病的发生肯定不如当前模式下肉鸡疾病这么复杂多变和频繁。

饲料厂的原料经过重重检测,霉菌及其毒素含量均控制在国标内,但是玉米、豆粕等在体内新陈代谢的过程中会产生一些毒素,产生的毒素为什么没有发生蓄积性中毒,主要是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力起着重要作用,如肝脏具有解毒功能,肾脏能及时将毒素排除体外。以前,粮食问题紧张,饲喂畜禽的粮食好多是发霉的,但霉菌毒素中毒那个时候很少看到,且在当时放养的饲养模式下,畜禽体质健壮,器官解毒排毒能力也强。

毒素靠分解,肝脏的解毒尤为重要,但我们解剖肉鸡,即便是颜色、质地不表现病变的肝脏,有的也处于亚健康状态,鸡群会表现一定的临床症状。肝脏不健康,毒素在体内各组织器官蓄积,如果鸡群是在以前,养殖空间大、饲养数量少、空气新鲜的环境中饲养,每天饲喂鸡两、三顿,肝脏能自我修复;但在当前养殖模式下,肉鸡饲养规模飞速扩张,在现代化设备的加持下,每天饲喂七、八次,多餐模式使胃一直不停地分泌消化液,参与食物消化,同时肉鸡肝脏高速运转,导致肝脏得不到养护和休息,其他脏器也不能得到充分休息。在超负荷高速运转的情况下,毫无疑问,机体各种脏器会陆续出现各种问题,这个问题值得每一位从业人员深思。


[1]  张群,刘艳,方艳平.白羽肉鸡中后期采食量不增的原因分析[J].家禽科学,2024,46(05):70-72.

家禽科学
《家禽科学》杂志,原《山东家禽》,1979年创刊,家禽行业综合性技术期刊,传播家禽相关信息、科研资讯与技术,展示推广家禽领域新动态、新技术、新成果。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