鹅呼肠孤病毒病(goosereovirus,GRV)是由鹅呼肠孤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种传染性疾病,主要病变特征为肝脏和脾脏出现点状白色灶性坏死。近年来该病在我国有些省份发生,严重影响了我国鹅产业的健康与快速发展。本文介绍了鹅呼肠孤病毒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剖检病变、诊断方法和防控措施,旨在为今后该病的综合防控提供一定的参考。
1 流行病学
发病鹅和带毒鹅是鹅呼肠孤病毒病的主要传染源,该病主要通过消化道和呼吸道感染,可水平传播,也可垂直传播。水平传播由鹅的直接或间接接触发生感染,机体感染病毒后排毒时间可长达十余天,排泄物是接触感染的主要传染源。鹅的生殖器官中可以检测到呼肠孤病毒,证明该病可垂直传播[1]。鹅的日龄与该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息息相关,日龄越小的鹅,其发病率和死亡率越高。
2 临床症状和剖检病变
鹅感染呼肠孤病毒主要表现为精神沉郁、羽毛凌乱无光泽、食欲不振、瘦弱、行动困难,病鹅伴有腹泻症状;有时出现跖关节和跗关节肿大。患鹅剖检可见肝脏和脾脏出现白色灶性坏死,胰脏出血、肿大,有散在的针尖大小的灰白色坏死灶。肾脏出血、肿大,有弥漫性针尖大小的灰白色坏死灶。关节部位皮下出血,肿胀的关节腔内有脓性渗出物[2]。
3 诊断方法
对发病鹅群进行流行病学调查,观察其临床症状及剖检后病变可做出初步诊断。确诊需要进一步作实验室诊断。实验室诊断鹅呼肠孤病毒的方法包括抗原检测方法和血清抗体检测方法,其中抗原检测方法包括病毒中和试验、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实时荧光定量PCR和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LAMP)。抗体检测方法包括琼脂扩散试验(AGID)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抗原检测方法中,区分疫苗株和野毒株感染是病毒中和试验的优点,该方法可检测病毒的抗体效价,但其操作繁琐且耗时长;PCR方法在禽病临床诊断中得到广泛应用,检测成本低,但灵敏度有待考察;实时荧光定量PCR,灵敏度高,判读结果直观,但对仪器有要求,试剂、耗材相对昂贵;LAMP可应用于临床快速检查,但也存在耗材、试剂昂贵、操作繁琐等缺点。血清抗体检测方法中,琼脂扩散试验相对成本低,操作及所需仪器简单,其缺点是结果易受其他因素影响且耗时长。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结果判读直观,其缺点是结果判读依赖仪器、试剂耗材贵、重复性差[3]。
目前还没有兼具操作简单、灵敏度高、试剂耗材成本低、特异性好等优点的检测方法,可根据实际的应用场景选择与之相适应的检测方法用于鹅呼肠孤病毒病的诊断。例如,某区域近年来报道该病较多,可首选成本较低的检测方法,如PCR检测,对检测结果疑似阳性的样本可进行实时荧光定量PCR复检,某一区域未报道该病,推荐使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只需对疑似病例进行检测。
4 防控措施
鹅呼肠孤病毒分布广泛,且病毒对外界环境具有较高的抵抗力,随着鹅养殖业的不断发展,养鹅场规模化程度得到进一步提高,饲养密度也在不断增大,在养殖的过程中特别容易出现病原在不同宿主间交叉感染的现象,加大了防控本病的难度。防控该病,首先要科学饲养,尽量避免应激反应,制定合适的防疫制度。
另外,疫苗接种是防控本病的有效措施,目前关于防控禽呼肠孤病毒病的疫苗有灭活疫苗、弱毒疫苗和基因工程疫苗。灭活疫苗的优点包括生产便捷、易存储和安全稳定等。张秉乾[1]分离得到一株鹅源呼肠孤病毒,制备了相应的灭活疫苗,雏鹅接种后产生抗体可维持数周,能覆盖雏鹅易感日龄并获得较好的保护。免疫时机可在开产前2~3周对种鹅进行灭活苗免疫,使其后代获得较高水平的母源抗体,防止早期感染。若种鹅未免疫,其后代雏鹅可在10日龄左右免疫灭活疫苗[4]。
弱毒疫苗因免疫原性较好,接种动物后可在机体短时间内产生抗体。1984年,国外首次研制出禽呼肠孤病毒的弱毒疫苗,后来发现该弱毒疫苗并非完全减毒。1989年,我国肖成蕊等首次分离到禽呼肠孤病毒株(JN-1株);1994年唐雨德等将JN-1株传代弱化,最终筛选出毒力较弱的克隆株。
家禽呼肠孤病毒病在基因工程疫苗的研制上包括亚单位疫苗、核酸疫苗和活载体疫苗。σC蛋白在禽呼肠孤病毒基因工程疫苗研制中起到重要作用。亚单位疫苗不但能够降低免疫副作用,还能起到交叉免疫的保护作用。蒋慷慨制备的核酸疫苗(σC蛋白真核表达质粒)对番鸭的免疫效果较好,活载体疫苗稳定、免疫方法简便且效果好,具有较好的发展空间[5]。关于鹅呼肠孤病毒弱毒疫苗和基因工程疫苗的研制未见报道,应加强相关研究。
目前没有针对鹅呼肠孤病毒病的特效药,免疫和控制早期感染是预防的关键手段。现在较常用的防控方案推荐为免疫和抗体监测,种鹅开产前进行疫苗免疫,对种鹅和雏鹅进行定期抗体监测。做好孵化场日常消毒是阻断垂直传播和早期感染的有效手段。
[1]张红,田秋丰,马志刚,等.鹅呼肠孤病毒病的诊断和防控[J].家禽科学,2024,46(06):1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