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在赣南,记录生活,用每个脚印去丈量家乡的山山水水,用每篇图文来讲述家乡的点点滴滴。在这一期里,小编要分享的内容是石城乡镇风景人文系列之一:石城珠坑,孕育珍珠的宝坑。
珠坑之名,因珠坑老街周边坑垄中的泥石呈朱紫色,当时称之为朱坑,后来人们企盼兴旺发达,财源广进,将其易名为珠坑。因境内有温泉、高岭土、丹霞等丰富的矿产与旅游资源,故珠坑亦享有着“孕育珍珠的宝坑”之美誉。
清代以前,珠坑属石城县陂阳乡的龙上里。1929年,属石城县的第四区,1931年10月属珠江区辖,1933年8月改属太雷县,1934年10月属第四区保联,1939年改为乡,1946年3月称珠江乡。
新中国成立后,1949年12月,珠坑属石城县的第三区,1956年为珠坑乡,1958年改珠坑人民公社,1968年并入横江人民公社,1972年又复设为珠坑人民公社。1984年复设乡,沿袭至今,现全乡总面积63.2平方千米,辖有七个行政村和一个社区。
珠鑫社区,借用珍珠的珠字,希望多金多财,期待当地人民过上富裕的生活,故而名为珠鑫。塘台村,以村前有一大塘,而村后山形似台,故名为塘台。三和村,寓意其所辖左坑、河坑、蜈蚣坑三片村组能和睦相处,故名为三和。
坳背村,古地名叫仁里,因处在茶亭岭下的山坳背之后,故用今名为坳背。竹溪村,以此地处小溪两岸,盛长竹子,有着“溪水绕村、烟莲盖竹”之美誉,故而得名为竹溪。
高玑村,因村驻地东南一华里处,有一座约十米的高堑,故而得名高玑。良溪村,旧时称这里乌石头,村境内有一块大乌石,是为红色砂岩,表面长满黑藻,还有一条小溪河,水质良好,清澈见底,后故改名为良溪。
珠坑乡,地处在武夷山脉的西侧,地势呈向东向西倾斜,地形分为丘陵山地和葫芦盆地,土质主要有水稻土、红壤土和紫色土,境内最高点为塘台村的龙华峰,其海拔625米,最低点是竹溪村,其海拔220米。
九寨温泉,位于珠坑群山环抱的峡谷之中,是该地区的第一大旅游亮点,更闻名于石城县内外。在当地,人们又称它为“红色温泉”,也称之为“峡谷温泉”,这里还有流传着一段美丽的神话故事呢。
相传,在石城通天寨上修炼的玉泉仙姑,求助观音菩萨用圣水,为通天寨引来了甘澈清甜的泉水之后,故风光无限的通天寨,也成为了盛夏季节七仙女们沐浴的绝佳地方。
可是,一旦到了冬季的话,通天寨上的泉水温度却偏冷,根本不适宜此时节沐浴,这下可就难到了七仙女们。正当七仙女们为此犯愁之际,善良的玉泉仙姑向她们出了个好主意,让她们也去求观音菩萨相助,在通天寨的周边造就一个温泉,供人们冬天沐浴,这也是在为人间造福。
七仙女们觉得这个主意很好,她们就一起找到了观音菩萨,通过软磨硬泡,好话连篇,终于打动了观音菩萨。且见,那观音菩萨微微张眼一看,发现离通天寨不远处的九寨山,就是一处山清水秀、幽谷清静之处,特适合冬天沐浴。
于是,她从圣水瓶中取出几滴圣水,轻轻点洒在九寨山谷的岩石上,伴着口中念念有词之间,从那山岩的缝隙之中,便不断涌出了温度适宜的温泉,就这样此处成为了七仙女们冬天常来光顾的沐浴之地。
温泉之水,源自九寨瀑布的下方,水温冷热混杂,充满阴阳和谐之意趣。其温暖的水温高达五十摄氏度以上,水中还有丰富的矿物质成分,如硒、偏硅酸、氟、氡等,这些矿物质对人体有益,能够帮助放松肌肉关节,消除疲劳,促进身心愉悦。
又逢春暖花开之时,从夫人山远望,九寨温泉的周围,更是一片绵延十里的油菜花海,景色绚烂多彩,每年吸引着不少户外爱好者和摄影家们前来观光和体验。
夫人山,是塘台村的一处地标山,其村落基本上依山而建。据清乾隆《石城县志》记载,此山又名叫夫人嶂,因其从山势的如屏如障,与山貌的乱石穿空来看,果真是用“嶂”来形容更为贴切。
在夫人嶂上,建一座香火旺盛的神庙,是为对陈靖姑、林九娘、李三姑三位夫人的供奉之场所。
据传,东晋时期,在赣闽交界地带,这三位夫人,义结金兰,她们同赴闾山,同修道术,又一起斩妖除魔,济世助人,最后三人皆功德圆满,被天庭受封为元君,故三姐妹合称“三奶夫人”,后世把她们列为是保护妇女和儿童的三大女神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