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在赣南,记录生活,用每个脚印去丈量家乡的山山水水,用每篇图文来讲述家乡的点点滴滴。在这一期里,小编要分享的内容是全南乡镇风景人文系列之二:全南县社迳乡,红色底蕴深。
社迳乡,
境内有汶庄线公路贯穿东南,距赣粤高速公路龙南段入口四十四公里,距105国道三十三公里,距广东南雄市六十公里,村村都有通水泥道路。黄田江由西南向东北流经境内,在江口村与桃江汇合后流入信丰县,河道长二十八千米,另境内一级河有高全河,二级河有炉迳河、典模河,全乡共有大小水库及电站十多座。
中华民国元年(1912年),社迳乡属全南县第四区。中华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撤区设乡,改称江口乡。1949年属第三区,1955年6月改称为社迳区。1958年成立社迳人民公社,同年冬,划归八一垦殖场为二分场。1959年1月,又改为社迳人民公社。
1968年,江口人民公社并入社迳公社。1972年10月,江口人民公社从社迳公社分出。1984年,改称社迳乡。2001年12月,撤销江口乡,并入社迳乡,现境内面积120平方公里,辖
社迳村,指在塘尾山迳小溪河南岸石壁下设有社官神位,建村于迳口山岗上,故名社迳。炉迳村,指处山坑尾,四面环山,中间低的山谷地,呈圆形似一炉子,建村在山迳中。老屋村,指这里的屋场建立较早,故为老屋。
塔下村,指在一座古塔下的山岭下建村。当迳村,指位于社迳圩附近。江口村,指建村在村境内桃江中上游与黄田江汇合处。水东村,指地处桃江中上游与黄田江汇合处河水东岸。
在社迳境内拥有丰富的山林、矿产和旅游资源,山林面积十六万亩,森林履盖率达90%以上。社迳蜜饯选料精、加工细,产品色泽好,味道正,柔软爽口,不破不烂,不反糖,不粘手,吃起来柔软,酸甜适口,是一方远近闻名、人人爱吃的特产。
巍巍青龙山,风光秀美,景色迷人,历史底蕴深厚,有着千年历史的闻名古刹——青龙山寺。青龙山,又名新龙山,位于社迳乡老屋村,距离县城约60公里,海拔高度为478米,该山地理位置独特,位于赣粤两省交界处。
青龙山古寺,又名为光相寺,始建于唐朝末年,历经宋、明、清时期,该寺多次进行重修和重建,是享誉周边的著名古刹。盛时,古寺规模宏大,建有大雄宝殿、祖师殿、禅堂、观音殿、钟鼓楼、藏经楼和众多僧舍,曾有几百僧众在此修行,香客们更是络绎不绝。
青龙山,不仅以其人文景观著称,其自然风光也极为美丽,只见山上茂林环拥,修竹遮阴,繁花盛开,隐泉溪涧,流珠泻绿,山间还有多处奇特景观,如仙人下棋、撑腰仙石、龙首观日、观音坐莲等,每一处都有着其独特的神话传说。
最为有趣的传说,是有关于寺内的一口古井,相传建寺开基之时,这口神奇的古井经常会冒出一些木材和油米盐等东西,寺内还有一棵四百多年的古枣树,据说一年能开两次花,一年能结两次果,极为罕见,值得游人前来探访和体验。
此外,社迳乡这里红色底蕴十分深厚,有全南县第一个共产党员——任甫庭,有全南县第一个中共组织——大曾屋党小组,有全南县第一个基层苏维埃政府——江口乡苏维埃政府,还有全南县第一个中共三南县委机关驻地旧址——社迳圩。
三南县委扩大会议旧址,位于全南县社迳乡炉迳村白沙下小组,由钟氏厅下与厢房两部分组成,坐东北朝西南,均为土木结构,钟氏厅下面阔三间,一进二厅,面积约一百二十平方米,厢房面积为六十平方米,是为中共三南县委的主要驻地。
1937年(民国26年)7月至8月,三南县委书记罗世珍(兴宁人)召集附近游击队,在厅下左侧的厢房召开三南党委会议并在此居住半年之久。在1938至1939年之间,三南县委多次在此召开三南县委工作会议、三南县委扩大会议,会议的主要精神是如何搞好党的组织建设,如何开展好抗日救亡运动,如何搞好宣传活动。
塘尾游击队整训地旧址,位于社迳乡塔下村塘尾袁氏祠堂,也称光裕堂,祠堂座东北朝西南,砖木结构,面阔三间,二进三厅,占地面积约为三百平方米。
1937年10月下旬,奉命开赴抗日前线的三南游击队,在社迳、塔下、塘尾等三个村庄整训待命了一个星期。整训期间,游击队不失时机地开展了抗日宣传,后于同年10月底,三南游击队由此开赴大余池江整编。
社迳圩三南县委旧址,原陈石泰店房,旧址座西朝东,土木结构的两层民房,目前仍有一户人家在此居住。1938年春,三南县委机关从龙南洒源迁到全南县社迳圩,并公开挂出县委招牌,以扩大党的政治影响,不久,遭国民党地方当局干涉,被迫停止挂牌。1991年中共全南县县委、全南县人民政府在此立碑纪念。
江口苏维埃政府旧址,位于社迳乡江口村下江口小组,是当地村民黄牙言家的私厅,该私厅为土木结构的一层楼建筑,屋长5.5米,宽4米,栋高4.8米。1931年1月上旬,应社迳农民赤卫队的请求,中国工农红军第35军307团从信丰油山到达全南社迳,在社迳圩和上江巡检司村打土豪、济贫民,进行革命宣传。
为加强对这一区域内革命斗争的领导,1月中旬,红军307团在如今的社迳乡下江口成立了乡苏维埃政府,当时的江口乡包括了今社迳与龙下两个乡范围,隶属信丰南区苏维埃政府领导,乡苏维埃政府的工作人员有黄承葵、黄承标、黄继光、黄承辉等,这一史实表明当时全南县北部区域已成为中央苏区的一部分。
坪岗山革命旧址,位于社迳乡内半村坪岗山,旧址原为一围屋,座南朝北,土木结构,由于年久失修,目前,围屋大部分已经倒塌,只有东南角落两间民房尚存。1936年3月,中共信南县委在坪岗山成立党小组,由本地新入党的钟泽兴任党小组组长。
同年6月,随着党员数量的增加,坪岗山党小组升格为坪岗山党支部,由钟泽兴任支部书记。1940年3月,中共三南中心县委在坪岗山召开县委扩大会议,扩大会议由各区委书记参加,由县委书记李克浩主持。扩大会议指出,由于国民党背信弃义,国共合作已经完全破裂,国民党时刻都在妄图消灭共产党,要求每个共产党员都必须树立坚定的革命信念,全党上下团结一致共同对敌。1991年全南县县委、全南县人民政府在此立碑纪念,碑高1.米,宽1.45米。
塔下毛泽东主席旧居,位于社迳乡塔下村大屋下围上,原名为福兴围,根据当地村民反映与毛泽东当时警卫员陈昌陈昌奉、吴吉清两位当事人回忆叙述,围屋大约建于清末。是一座典型的客家民居--围屋,坐西朝东,四面墙为土夯墙,二层,四角有炮楼,四边有许多房屋,中间有个厅堂,该围屋占地面积约2000平方米,建筑面约1000平方米。
1932年,为了打击入赣粤军,巩固中央苏区,以便尔后集中红军主力向北发展,我军红一方面军于7月8日在广东南雄水口与粤军开展了一次决战,历史上称为“水口战役”。水口战役之后,毛泽东、林彪及警卫排一行等十五人,离开南雄水口乌迳朝南雄东南方向进发,行走七、八十里的山路途经社迳乡塔下村福兴围时,在围中的厅堂中居住一晚,该旧居为客家围屋民居建筑,对研究红军长征线路和毛泽东同志革命活动具有重要的革命历史价值。
大曾屋第一党小组成立旧址,位于全南县社迳乡老屋村永新围。围屋始建于清代,坐北朝南,砖木结构,呈“四方形”,长和宽约为28米,建筑面积约为800平方米左右。四面房屋为二屋,内有走马廊,四角有炮楼,东南角(大门左侧)炮楼部分为三层,其他角的炮楼是小炮楼。现围屋外墙尚存,围内前半部分的墙体由于年久未修已基本倒塌,保存较差。
1928年8月,中共南雄县委书记曾昭秀、县委委员曾昭慈、曾昭恩和曾纪阳、曾海仔、曾黑古等一行七人,在南雄农民暴动遭到镇压后,来到与之相邻的全南县社迳乡大曾屋村隐蔽,并利用宗族姓氏为掩护在这一带开展宣传共产党的主张和革命道理等革命活动,号召群众团结起来打土豪、分田地。
大曾屋村党小组是土地革命时期时期全南县第一个党小组,它的成立,使得全南革命斗争从此有了领导组织,全南革命斗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开启了新的篇章。
绿水青山社迳乡,革命圣地绽光芒。社迳是全南县著名的红色教育基地,拥有丰富的红色古迹和革命历史,这些红色古迹不仅是一方历史的见证,也是一方宝贵的革命遗产,对教育和激发当地民众的爱国情怀具有重要意义,也将激励着社迳人民为建设美丽家园而奋勇前进、永不止步。
——以上部分图文来源网络,若有侵权请联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