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在赣南,记录生活,用每个脚印去丈量家乡的山山水水,用每篇图文来讲述家乡的点点滴滴。在这一期里,小编要分享的内容是会昌乡镇风景人文系列之十九:会昌文武坝,风景这边独好。
文武坝镇,是会昌县政府的所在地,是会昌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它位于会昌县东北部,东与富城乡和瑞金市拔英乡毗邻,南与麻州镇相接,西与珠兰乡相连,北与庄口镇和瑞金市谢坊镇接壤,其境内有济广高速公路、瑞寻高速公路、206国道、会杉公路穿境而过。
文武坝之名,旧称文屋坝,清朝顺治末年,由邹李两姓的先祖邹公亮和李季汉,分别从欧坊与坝脑两地,迁来此处湘江河坝上开基,不断繁衍生息,建立大屋场村组。后因邹氏出秀才,李氏常练武,一文一武,故后世人们将这里命名为文武坝。
在苏区时期,文武坝是粤赣省委、省苏维埃政府的驻地。解放前,则名为水东乡。解放初,则名为城关区。1958年,改名为红旗人民公社。1960年,改名为城关人民公社。1962年,改名为城郊人民公社。
1982年,因毛泽东在文武坝村邹屋居住过,并在那里写下《清平乐·会昌》,遂改名为文武坝人民公社。1984年,撤销文武坝人民公社,改名为文武坝乡。1997年3月,文武坝由乡改为镇建制。2001年10月,撤销湘江镇,其行政区域并入文武坝镇。
2003年9月,撤销凤凰岽乡,其白竹、北寨、水口、长塅四个行政村并入文武坝镇。2003年12月,撤并舟坊等五个村,将舟坊、凉伞坝两村合并为凉舟村,将东乡村并入联丰村,将小鱼潭村并入林岗村,将园背村并入白石村。
说到文武坝镇的历史前沿,那境内原湘江镇的历史,也就绕不过去的。湘江之名,因会昌县境内母亲河湘江,故而得其名。建县之前此地名为九州镇,建县后此地曾名会昌镇。解放前又名叫城厢镇,1958年并入红旗人民公社,其后改名为城镇人民公社,1966年改名为城关镇,1984年改名为湘江镇,2001年其行政区域并入文武坝镇。
截至2020年9月,文武坝镇下辖十个社区和二十六个行政村。十个社区,分别是红旗社区、富东社区、水东社区、南外社区、月亮湾新区社区、西北街社区、贡江社区、杨梅江社区、城北社区、湘青社区。
红旗社区,因驻地和部分管区在红旗大道区内,故名红旗。富东社区,因位于富坑的东面,故名富东。水东社区,因居委会设立初期驻水东八巷,辖区分布在湘江河的东面,故名水东。南外社区,位于老县城南外,故名南外。
西北街社区,因由老城区西街、北街、南街三个居委会合并组成,故而得名西北街。贡江社区,位于县城临江地段,故而得名贡汇。杨梅岗社区,原当地山冈种有杨梅,故而得名杨梅岗。湘青社区,因地外湘江河畔,境内到处是绿油油的青菜,当时村民均以蔬菜种植为业,故而得名湘青。
二十六行政村,分别是文武坝村、晨光村、水西村、湘东村、黄坊村、林岗村、南坑村、上半岭村、下半岭村、联丰村、彭迳村、古坊村、林富村、凉舟村、白石村、磊石村、勤建村、小坝村、塔丰村、林苏村、中塅村、山新村、白竹村、水口村、长塅村、北寨村。
晨光村,以早晨的阳光,寄托美好的愿望,故而取名晨光。水西村,因地处县城西郊的贡江河畔,俗称水西坝,村名故称水西。湘东村,因位于湘江的东面,故名湘东。林岗村,因村民沿河岸种植茶树、果树、菜果成林,逐名林岗坝。
南坑村,因地处会昌至寻乌公路之南,大山坑之中,原名大南坑,后改为南坑。上半岭村,因地处半岭的上方,故名上半岭。下半岭村,因地处半岭的下方,故名下半岭。联丰村,取意联合、团结、齐心夺丰收,故得名联丰。
彭迳村,原居民大部分为有彭氏,处在山迳处建居,故名彭迳。古坊村,因此地古时曾开设豆腐、粉干作坊,故名古坊。林富村,从林苏分出,取意生活富裕,故名林富。凉舟村,原凉伞坝村和舟坊村于2003年合成为一个村,凉伞坝和舟坊各取一个字,组成村名凉舟。
白石村,宋朝中叶期间,初由四个姓氏开村,当时以四姓命名为尤国白石,后因尤姓、国姓人丁少,最后命名为白石。磊石村,因此处石头多,村民凿石开田,以石砌坎,故名磊石。勤建村,取去勤俭建设家乡之寓意,故而得名勤建。
小坝村,因村处于一片小土坝上,故名小坝。塔丰村,因境内有龙光宝塔,取农业丰收之意,故而得名塔丰。林苏村,为纪念中苏友好,故而得名林苏。中塅村,因境内有中塅子屋场,故而得名中塅。
山新村,取山村面貌焕然一新之意,故而得名山新。白竹村,相传此地早年在山谷中长有一种白色的竹子,故名白竹。水口村,因该处多条溪水汇集于此,意为水的总出口,故而得名水口。
长塅村,因驻地长塅居民点,故而得名长塅。北寨村,据查当时与珠兰乡划分于雷公砦为界,珠兰为南边,此地处雷公砦北面,故名北砦,也写作北寨。黄坊村,因驻地原有黄坊生产队,故而名为黄坊。
文武坝镇,其境内地势东西高,中南部低,以山地和丘陵为主,最高峰是为会昌山,海拔400.1米,它位于会昌县城西北街对面,与龙光宝塔遥相呼应。其民俗文化活动赖公庙会,传承五百多年,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在文武坝这块土地上,除了有赣南现存塔体最大的古塔龙光宝塔之外,还有围绕当代戏剧大师赖声川的祖宅赖家老屋而展开打造的戏剧小镇,这里还有步云桥、天后宫、文信国公祠、半山寺、师公岩、湘江书院等名胜古迹,它们都是镌刻会昌历史印记的人文宝藏。
会昌山,原名明山、南山、岚山,俗称岚山岭,以毛泽东词《清平乐·会昌》而扬名中外,现为省级森林公园。会昌山满山绿树,郁郁葱葱,自古就是人们避暑休闲的游览胜地。山上有毛泽东《清平乐·会昌》词牌、翠竹祠、粤赣军区医院、烈士塔、会昌山战斗遗址战壕与防空洞等,而山下有六祖寺、观音阁、石氏澜阁、贯三堂等人文遗迹。
龙光宝塔,位于文武坝镇塔丰村,座落在贡江左边以中生紫色岩的小山岭之上,是一座以关、拦水口功能为主,同时具备文峰功能的风水景观塔。宝塔始建于明朝天启四年(1624年),为阁楼式砖石塔,塔高51.188米,八面九层,塔顶呈葫芦形,由特制铁锅装盖三层封顶。塔南面第二层嵌着红石碑,阴刻“龙光宝塔”四字。
林岗坝窑址,位于林岗坝村,面积9200平方米,陶瓷碎片堆积约为4600立方米,共分四个堆积体,除一号瓷堆保存较完整外,其余三个堆积均损毁严重。窑址至今尚未进行大规模的发掘,现已经采集了三百余种标本,器形多为缸,罐,壶,钵,碗,杯,皈依瓶,模具,窑具及少量工艺瓷。经专家鉴定,该窑系唐代中晚期瓷窑。
文信国公祠,宋景炎二年(1277),文天祥率军自广东梅州出兵入赣南,首战会昌告捷,士气大振。会昌人民为纪念文天祥,在明永乐年间择地建专祠祭祀。后遭焚毁,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复建,雍正二年(1724)竣工。2007年12月2日,不幸再次遭焚毁。
会昌南宋古城墙,位于会昌县城老城区,始建于南宋绍兴年间(1131—1134年),明清时期修缮加固,现存古城墙为明清修复,长度累计 一千多米,该城墙兼有军事防御和防洪双重功能,历来有“铜赣州,铁会昌”之说,2006年12月公布为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步云桥,位于老城区东门外,横跨湘江两岸,它始建于明万历11年,竖石墩八,横木为梁,名抑洪桥。全桥长180米,宽8.05米,高13.5米,每孔跨度为11.4米。明万历十四年被水冲毁,修复后改名为步云桥。此后几经修缮,至清道光二十三年,修为红麻条石砌成的八墩九拱石桥。
土地革命时期,文武坝曾是中共粤赣省委、粤赣省苏维埃政府、粤赣省军区驻地,毛泽东、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在这里战斗和生活过,故这里有中共粤赣省委旧址、粤赣省苏维埃政府旧址、粤赣军区旧址、毛泽东同志旧居、少共粤赣省委旧址等。
现统称为文武坝粤赣省革命旧址群,它是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江西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它位于会昌县城东北郊外的文武坝村邹屋,现已打造成会昌独好园革命园区,是一处带有浓重赣南客家韵味的红色旅游景区。其主体建筑占地两千多平方米,始建于清代,为传统的类似九井十八厅建筑,砖木结构硬山顶,坐南朝北,依山傍水。
文武坝风景不胜枚举,会昌是我的家乡,风景这边独好,更是数不过来,我真诚地欢迎广大朋友们来这里游玩,一个崭新的会昌在等着大家哟,这里有文武坝,有筠门岭,有西江小密,有清溪右水,有麻州周田,有白鹅晓龙,有富城站塘,有永隆洞头,有庄埠庄口,有高排中村珠兰,我将成为您最地道最忠厚的向导!
最后,我还是以一代伟人毛主席的诗词《清平乐·会昌》来做一个会昌乡镇人文风景系列文章的大总结吧!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会昌城外高峰,颠连直接东溟。战士指看南粤,更加郁郁葱葱。
悠悠千年古镇,风景这边独好,九州人文荟萃,会昌古迹众多。家乡会昌的人文风景,新景旧景,远景近景,永远也是写不完的,更也是赞不尽的。往后余生,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