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屋之名,因此处地形狭长,故原称为长隆。明朝初期,有段氏从安塘迁居于此建基。民国时期,段姓族人将长隆圩改名为段屋圩。苏区时期,以段屋圩为名设立段屋区,故后行政建制均以此为名。
1931年9月,于都县设有13个区,段屋区正式成立。1934年10月,瑞西县在宽田成立后,段屋区划分为段屋和中村两区。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瑞西县十个区调整为五个区,寒信与段屋保联属第二区,区治在梓山圩。
而后,几经变更隶属,直到1958年段屋大队成立,1968年10月段屋大队划入车头人民公社。1983年10月3日,又改车头人民公社为车溪人民公社。直到1984年5月,撤销车溪人民公社改设立车溪乡,后分置段屋乡,沿袭至今。
段屋乡,境内属丘陵地区,东南西三面环山,北面靠梅江,故多处大山把段屋给包围,其地势东高西低,全乡总面积43.3平方公里,现今辖九个行政村,每村名的大致由来细说如下。
段屋村,因该地以段姓居多,故名段屋村。寒信村,一是说原此地生活贫寒如洗,二是说与历史上忠勇双全的韩信将军有关,故而得名寒信。枫树村,此地有一地名叫枫树排,后直接借用,故而得名枫树。
上塘村,因居住地方池塘比较多,而办公地坐落于池塘的最上端,故而得名上塘。围上村,因此地有一围墙,故得名围上。严岗村,此地驻易屋仙澄公路旁边,以严坑与牛岗两地名,故而命名为严岗。
胜利村,一切胜利属于人民,代表美好愿望,故而名为胜利。杜田村,据说1934年建村时,该地以杜姓居多,旧时人们以种田为生,故名杜田。康梁村,因康氏与梁氏,同时从遂川迁入此处建基,称为康梁屋,故得名康梁。
段屋乡,其境内的人文胜地众多,还是一方革命圣地,新中国的开国少将——刘友光将军就出生于严岗村。
这里有铜锣湾的中央红军第一军团的军团部旧址,有寒信村的古榕树、古祠堂、古牌坊、古码头等古遗迹,有名传四方的寒信峡,有双狮送仙、观音坐莲等神奇十景,这里还有很多传说故事,还有很多非遗文化。
古祠堂,是我国乡土建筑中的礼制性建筑,是族人祭祀祖先或先贤的庄重场所。但在红色革命时期,赣南许多的古祠堂也是革命运动最为活跃的地方之一,现如今大都成为了一处红色与爱国主义的教育基地。
中央红军第一军团军的团部旧址,就位于段屋乡围上村东南面的铜锣湾处,其旧址就是由鸣榜公祠和刘氏宗祠组成的,它们分别于2004年9月列入县文物保护单位,和2006年5月列入国家文物保护单位。
鸣榜公祠,始建于清末民国初,坐东朝西,土木结构,悬山顶十字厅,左右有厢房,显得宽敞宏伟,其面宽为25.55米,进深14.45米,高七米,总面积为369.2平方米。
刘氏宗祠,位在鸣榜公祠右侧约一百五米处,始建于清乾隆三十年(1765年),坐东朝西,土木结构悬山顶,面宽16.05米,进深18.35米,高五米,总面积为294.52平方米。
1930年,第一个党组织段屋区委,自从在这里成立开始,无数的段屋革命先烈为了伟大的共产主义事业和民族的解放、人民的幸福,他们义无反顾踏上漫漫征程,抛头颅、洒热血,创造了可歌可泣的功绩。
1931年11月,彭德怀率领的红三军团来到段屋,在寒信梅江大沙坝上召开了千人干部群众大会,讨论打土豪分田地、建立政权、扩大红军、支援战争等重要问题,其后开展了轰轰烈烈地土地革命。
1934年10月,由军团长林彪、政委聂荣臻率领的红一军团,在段屋铜锣湾休整补充,并在刘氏祠堂,召开了排长以上干部会议,进行思想动员和部署战略转移等问题。
1934年10月16日,红一军团从铜锣湾出发,作为野战军的左路前锋,开启了北上长征之路。于16日傍晚到18日傍晚,红一团军部及其部分队伍,由段屋乡铜锣湾出发,经梓山镇山峰坝、花桥等渡口过于都河,踏上长征之途。
又如在寒信村有一峡谷,名为寒信峡,其成北南走向之势,由东面的庵背山海拔475米,与西边的车头嶂海拔522米,夹峙两边,峭壁悬崖之间形成大峡谷,全长大约五公里,梅江则从中流泻而出。
梅水,古称汉水,发源于宁都县肖田乡王陂障,从瑞金过境入县,流经曲洋、汾坑、仙下由北向南流入寒信峡,梅水在峡内蜿蜒前行,出峡口豁然开阔,傍着寒信村,在龙溪坝绕了一个大湾之后,又向西淌流而去,经段屋、车溪、岭背、贡江等乡镇,在龙石嘴注入贡江。
因此,梅江是连接于都等六县的重要黄金水道,寒信峡在梅水航道中以其地势险要,成为整个航路中的一个重要码头,这在水陆发达的古时候曾经几度繁荣。
该地现存有寺庙、祠堂、门楼、戏台、接官厅、拱桥、码头及宅院、店面排屋等古建筑二十余处,也有百年以上的古榕树二十多棵,这些历史遗迹充分展现了赣南客家建筑的风貌和客家民居的特色,在当代具有很重要的文化研究意义与价值。
其中寒信峡,据记载,还是赣派著名的风水祖师杨救贫生前活动频繁之地和死后归葬之地。杨救贫,本名杨筠松,人们称之“救贫仙师”,祖籍窦州人,今广东信宜市,他是唐僖宗朝堂上的国师,官至金紫光禄大夫,掌管灵台地理大事。
唐朝末年,杨救贫从长安弃官不做,窃得皇家的风水秘笈,从武夷山处寻找龙脉至于都,以堪舆术而闻名,晚年定居此处,后于寒信峡药口坝处逝世。
相传,他拥有着三大贴身的法宝,即为地理书、赶山鞭和弓箭,至今在寒信峡,还流传着许多有关杨他的传说故事,这也给风水文化界带来了许多的谜团。其中,生死之谜、板凳定向之谜、偈语之谜此三谜,就成为了后来杨公风水文化研究与探讨的永恒课题。
而在寒信大桥上游,梅江临水岸边有一黑色大石头,外形很像两个下山的狮子,当地称这块奇石为“双狮石”。又据说,该石头起初并不是黑色的,只因杨救贫仙师在这块石头上,解了大便后就离开了人世,该石头也就变成了黑色,故现在有人称它为屙屎石,也有人称它为双狮送仙,寓意为恭送刘仙师坐化而升天。
另外,在寒信峡东边,现为宽田乡马头村上迳境地,有一座很特别的山名叫石公嶂。其型状非常象一尊坐着的观音菩萨,除座位“底座”与其它山脚相连,整个山体是完全独立的,而它的周围却山峦叠嶂,周围山峦的结构形状,非常象一朵开放着的艳丽莲花,于是人们又将此山称它为观音坐莲。
水府庙会,是为寒信峡人一个盛大的节日,时逢每年农历七月二十四日,这前后一周,四里八乡的人们数万之众,都要涌向这里聚集,他们搭台唱戏,祭祀水神,庆祝丰收,祈求平安,好一派络绎不绝的景象。
震天的鞭炮响彻云霄,其情景胜似大过年,可谓是火树银花不夜天啊。这样庙会甚是壮观,在为研究赣南客家建筑的风格,以及祭祀庙会等民俗文化的研究中,提供了十足的实物资料。
以上种种独特风景皆出自寒信,除去双狮送仙和观音坐莲,寒信此外还有金鸡饮水、银沙预丰、仙人留言、双樟相爱、迴龙接官祠、迥龙接官厅、水府永旺等,人们统称之为寒信“新十景”,光听这些名字禁不住,就令人慕名而神往。
旧宅带流水,平田临古村。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在2007年,小小寒信峡古村被江西省评为生态最美乡村和获赣州市最佳自然风光奖。在2021年,小小寒信峡古村亦被评为赣州市和江西省非遗小镇。
石门雪云隘,古镇峰峦集。万古镇扶疏,不逐秋风老。红色的铜锣湾,古色的寒信峡,以小见大,以点带面,从中折射出的是一个历史悠久、星光灿烂的段屋乡。
段屋的传说与故事,段屋的历史与古迹,段屋的风景与人文,其实真的还有很多,不胜枚举,就犹如梅江的河水一样,从古至今,由南而北,千百年来,奔腾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