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在赣南 定南鹅公围屋廊桥何处寻 出行生活系列(129)

旅行   2025-01-15 00:01   江西  


家在赣南,记录生活,用每个脚印去丈量家乡的山山水水,用每篇图文来讲述家乡的点点滴滴。在这一期里,小编要分享的内容是定南乡镇风景人文系列之一:定南县鹅公镇,围屋廊桥何处寻。


鹅公镇,距定南县城40千米,地处定南县东北部,东靠寻乌县,南接广东省龙川县上坪填,西邻天九镇,北与龙塘镇、安远县相连,有桐广公路过境。


鹅公之名,明朝嘉靖年间,相传广东兴宁黄坡一叶氏夫妇,受父母嘱托带着生活用品及一只公鹅到江西谋生,来到鹅公镇田心村老围组时,所带的那只公鹅突然“嘎,嘎”叫个不停,于是夫妇俩按照临行前父母的叮嘱,就在此建房定居,并称此地为鹅公。


明隆庆三年(1569年),鹅公镇,其境域定南建县,属大石堡。清末民初,仍属于大石堡。1949年前称鹅公乡,1949年属于曲水区,1958年称鹅公人民公社。1962年柱石、镇田两公社并入,1963年与柱石、镇田两公社分开,1968年复并,1972年再次分开,复称鹅公人民公社。


1984年,原鹅公人民公社改为鹅公乡。2001年,原镇田、柱石两乡划归鹅公乡,合并设立鹅公镇,并沿用至今。截至2020年6月,鹅公镇辖1个社区和22个行政村。



田心村,因位于田塅的中心,故名田心。留輋村,此处地势由西向东倾斜,原名“流下”,后因方言谐音,演变为今名留輋。高湖村,因此处四面高山环抱,形似一湖泊,故名高湖。大风村,原称大凤,后因谐音演变为大风。


水邦村,村中有一山岗似船,前边有五个排列整齐的土墩,称五鬼拉缆,传说虽有五鬼拉缆,还要靠河水相帮,故名水邦。乐田村,旧时村民希望年年好收成,意为快乐种田,故名乐田。塘唇村,旧时此处房子建在水塘边上,故名塘唇。


岸口村,因此村房屋多建在河岸边,原名岸坑,1945年曾于村口建圩开店,将岸坑改为岸口。大寨村,因旧时此处建有较大的寨子,故而得名大寨。木杨村,因旧时村前有一座木杨桥,故得名木杨。


瑶田村,因地势平坦,耕地连片,土质肥沃,素以美好田庄而称著,故名瑶田。杨坑村,因处在山坑中,早期居住者为杨姓,故名杨坑。莲塘村,因位于鹅公圩西南8.5公里两条小山坑会合之处,村中有两口水塘,有一水圳相连,因连与莲谐音,故名莲塘。



留坑村,因位于山坑中,1928年在此建过圩场,1938年发洪水,店铺倒塌,圩场人们外迁,只留下空空的山坑,故名留坑。镇田村,原镇田大队驻地,以坐镇平坦的田塅上,居民点集中,人口又多得名镇田。


穆湖村,旧时缪氏于此立居,且此处有多个水湖,取名缪湖,后因方言谐音演变为今名穆湖。企坝村,以村内河中有一狭长,而又坡度很陡的砂石坝,取名斜坝,斜与企方言谐音,演为今名企坝。柱石村,原名初石,1949年更名柱石,因客家方言初与柱谐音而得名柱石。


早禾村,旧时此处有一个较大的晒早禾谷场,取名早禾岗,后简化为早禾。新村村,原先属早禾村,后因人口发展和地理位置偏远,1962年新设村,故名新村。白沙村,因河边一片沙地,水源出于白果前,故名白沙。上桂村,因地势高且桂花树多,故而得名上桂。




鹅公镇,其境内河道水系发达,隶属珠江水系,主要河道有高湖河流入九曲河和鹅公河,境内河道总长约五十千米,另支流有柱石河、新村河、上桂河等六条,河流总长度约九十五千米。其中鹅公河,流经鹅公圩镇,再向西流至龙塘镇柏木村石头山,最后汇入至九曲河。


鹅公镇,地处丘陵山区,地势由东北向西南倾斜,最高处为留輋村的大山坳,其主峰海拔1072米(次峰1066米),是定南县境内的最高峰,属于九连山脉中段主支脉山麓,与广东省上坪镇的金砂嶂相连。


有山有水,山水相连,故鹅公镇其境内风景如画,名胜古迹众多。主要有大山坳的金台山、大风村的莲花山、穆湖村的古树林等自然景观,山色草木林立,寺庙香火鼎盛。


还有有黄草布围、璋娥围、洵美围等赣南特色围屋,造型精美别致,布局蔚为壮观。还有柱石村的初石桥、李子岗的廊桥、穆湖村的龙氏宗祠等古代建筑,屋宇古朴悠然,人文气息浓厚。



莲花山,位于鹅公镇大风村与高湖村境内,主峰为莲花墩,这里山高林密,常年云雾袅绕,颇有灵气。在莲花墩峰顶下,有一座始建在清未时期,当地人唤为莲花观,于文革时被毁,后来于九十年代重修该观。


山路十八弯,蜿蜒迂回,不乏有悬崖峭壁,奇峰怪石,石缝甘泉,其景色美不胜收。站在莲花山之巅,清风习习,极目远眺,连绵不断的山丘尽收眼帘,俯瞰山下的村庄幢幢,溪流泛泛,炊烟袅袅,这顿时间就让人心旷神怡。


大风村的黄草布围,始建于清光绪十二年,公元1886年,距今有137年历史,该围前宽62米,纵深45.2米,占地面积2802平方米,其四角,各有磨光青砖灰砌至顶的二层炮楼,连接纵横排列的旁屋,形成一座完整的封火山墙、宽檐大瓦面四方围围屋。


白沙村的璋娥围,始建于清嘉庆三年,公元1798年,距今有225年历史,前宽53.5米,纵深56.3米,占地面积为3012平方米,围内对称立体结构,前后厅分三进、三厅、三井,住房共八十余间,上中下巷道贯穿整体、四通八达。


在定南县境内,璋娥围属较大型的围屋之一,该围是古氏先人所建,建筑形式为青砖筑砌封火山墙不出檐方形围,主柱和轩廊均为木制,上面雕有各式吉祥纹样,显得艺术雅观,人文内容丰富厚重。


田心村陂坑的洵美围,始建于清光绪二年,公元1876年,距今有147年历史,该围前宽24米,纵深19米,占地面积456平方米,三栋三纵二井建筑模式。


围前有两个三层炮楼,后有两个四层炮楼与横纵三层外屋相连,形成的青砖至顶的封火墙不出檐方围,有较强的外防御能力。


洵美围又叫“洵美围战斗遗址”,是田心村著名的红色建筑,战斗英雄叶信舍身掩护战友撤退的故事,激励着一代又一代鹅公人。

时间回到1931年10月20日,闽粤赣赤卫军后备第二十二团团长叶信率部到鹅公陂坑休整时,被鹅公地区的反动民团包围。叶信率部退守陂坑洵美围,与围内40余名群众共同抗击敌人进攻。


在战斗中,叶信大腿受了重伤,他决定自己留下来掩护赤卫队员和群众突围。23日黄昏时分,叶信命令赤卫队员将破枪、银元等从前门的狗洞往外丢。


敌人以为游击队要投降了,又看到银元,就纷纷上前抢夺。乘敌人混乱之际,叶信忍受着伤痛手持双枪向敌人开火,掩护赤卫队员和群众从后门突围。随后,队员和群众迅速地冲出了敌人的包围圈。


敌人知道上当了,当即猛攻前门,冲进洵美围。叶信打死多名敌人后,终因重伤流血过多,昏倒在地,不幸被俘。当晚,叶信被敌人杀害于陂坑水口,时年仅39岁。



柱石村的初石桥,是定南县唯一的一座古廊桥,在古时候它是赣粤古驿道的交通要冲,建于清朝同治十二年(1873年),距今已有一百五十多年的历史。因为它是定南县最早建造的单拱石桥,故名初石桥,以桥而得名,故柱石村原名又叫初石村。


初石桥其长十六米,宽五米,桥基及桥面使用桐油和石灰浆混合剂,后黏合砌马石条而成,坚固如磐。在桥面周围,还有用十根朱漆镏金的木柱,搭建起两地通商交往时遮阳、防雨、小憩的游廊。


除了初石古廊桥外,这里还有一座古廊桥,它位于镇田村的李子岗小河之上,是一座砖石木混构,悬山顶四坡水重檐的风水廊桥。据说,该李子岗廊桥建于明末崇祯元年,公元1628年,桥长22.9米,宽5.8米,桥高9.9米,桥呈东西走向,两桥头连接石街古驿道。



龙氏宗祠,位于穆湖村,始建于清末时胡,面宽32.4米,纵深32米,占地面积1036.8平方米。宗堂门坪下方,是原穆湖小学,属两栋四纵,大门坐南朝北。


1937年以后,开始创办穆湖小学,其大门左右两边各有木柱子一根,造形独特,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财门与祠堂呈九十度,坐西朝东,由砖、石、木结构,烽火墙硬山顶。


另外在穆湖村,还拥有一片古树林,棵棵古树宛如一把把紧挨的“巨伞”,遮天蔽日,浑为一体,占据着整座网形龙头山。据当地姓氏族谱记载,这里生长着至少有三十多棵古树,而这些树龄都在七百年以上。



土地革命时期,除了在洵美围有英烈叶信的革命故事外,而在留輋村也有着一段可歌可泣“一家五烈士”的革命故事。其中,故事的主角是一位叫胡传周的农民,他带领着弟弟胡传书和三个儿子胡先发、胡先甲、胡先银先后走上了革命道路,从赤卫队到游击队,他们一家就这样为了中国的革命、为百姓的幸福生活,而成为了满门忠烈。


1930年,儿子胡先发时任赤卫队队长,在解救父亲胡传周,途中遭遇伏击而壮烈牺牲,时年28岁。1932年秋天,胡传周和弟弟胡传书、小儿子胡先银被反动派枪决。1933年春,另一儿子胡先甲在一次军事行动中,遭遇了敌人的埋伏,他们虽然英勇反击,但终因寡不敌众,壮烈牺牲,年仅21岁!


巍巍赣粤金台山,胡家一门五烈士就像山上,那一棵棵傲然挺立的青松一样,万古长青,永垂不朽,而他们那种坚定信念、坚贞不屈、不怕流血牺牲的革命精神,更将永远流传在人们的心中。


大气的鹅公,红掌拨动,跃跃欲展翅高飞,而它的历史就像那条古老的鹅公河,缓缓流淌,绵绵不断,诉说着岁月的沧桑,但又永远都诉说不尽。愿我们在这样悠久的乡镇人文之中,都能够寻觅到那份来至家乡的宁静与祥和,都能够感受到那份源于家乡历史的厚重与传承。


虔城推荐
探索发现生活的美,推荐有价值、有意义的阅读,感谢关注!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