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在赣南,记录生活,用每个脚印去丈量家乡的山山水水,用每篇图文来讲述家乡的点点滴滴。在这一期里,小编要分享的内容是会昌乡镇风景人文系列之十八:会昌麻州,崇学重教创新篇。
麻州镇,位于会昌县城南部,东与富城乡接壤,西与高排乡相邻,南与站塘乡相连,北与文武坝镇毗邻,境内有206国道、瑞寻高速公路穿境而过,这里距县城十公里,距高速出入口仅两公里。
麻州之名,以镇政府驻地麻州村的村名为镇名。境内一面临水,三面环山,地势平坦,因生长着很多苎麻,旧时人们认为该处的地理风水绝佳,可以建一个州府,故取名为麻州。
1932年土地革命时期,设麻州区辖12个乡,属会昌县苏维埃政府。1946年改设麻州乡,1949年冬设麻州区,1957年撤区设乡,1958年成立麻州人民公社。
1984年改麻州人民公社为麻州乡,1995年10月,由乡升级改为镇建制,沿袭至今,现辖区面积119.73平方千米,下辖两个社区和十六个行政村,而大部分村名皆赋予了时代的寓意。
如湘江村,因境内大多数村组都在湘江沿岸,故名为湘江。桃丰村,因以境内有一地叫桃树坑,取一个丰字组合,寓含期盼年年丰收之意,故名为桃丰。小河背村,因村址位于小河旁,背依小河,故而得名小河背。
又如前丰村,因境内有一块地,位于湘江岸边的枉石之前,取前进先锋之意,故而得名前丰。九州村,因地处会昌至寻乌公路之南,大山坑之中,原名为大南坑,后改为南坑,明代年间建村时,原名为“九丘田”,后因谐音故写成九州。凹下村。因村庄地形较低洼,故名凹下。
又如东红村,取意象征东方红,故命名东红。王家山村,村委会驻地王家山,故名王家山。小围村,因之前有一个老围生产队,后设立一新围村,故名为小围。
又如齐心村,该地名来源于齐心协力、建设新农村之寓意,故而得名齐心。增丰村,因取增产丰收之意,故名为增丰。凹背村,因村庄位于凹形地貌的背部,故名凹背。
又如大坪脑村,原名叫黄坊大队,后因与原城郊公社黄坊大队重名,故改为大坪脑。下堡村,以因村上方右水乡有一村名叫上堡,而此地处在它的下方,故名为下堡。凤形窝村,因村庄地形似一凤凰之窝,故名凤形窝。
麻州地势,西北高南部低,整体多为丘陵地。会昌母亲河湘江自南向北穿境而过,形成了一个开阔的冲积盆地,这里阡陌交通,土地肥沃,稻香果丰,鱼虾味美,历来素有“鱼米之乡”之美称,它也是会昌水路陆路通往广东、福建的交通要塞。
据说当年,麻州沿河初开埠建圩,不久之后,河面上就有许多船帆扬动而至,路上更是人来人往,商贾络绎不绝,货物南来北往,纷纷聚集皆于麻州圩场。而麻州的当地人,他们靠着挑盐贩米,卖木进布,放排撑船,走江入府,逐渐地形成一种崇学尚义、乐观向上的精神特质。
在麻州,其境内最高的山峰,是一座名叫增坊岽,当地人又称作小华山,海拔约为464米,它与对面的来石山,遥相呼应,双山对峙,山不在高,有仙则灵,香火绵绵,如今已成为了远近闻名的一座佛教名山。
增坊岽,虽不及陕西的华山那般雄伟壮丽,但其山顶不乏怪石嶙嶙峋峋,不乏梵音涤涤荡荡,不乏云雾隐隐悠悠,山下流水潺潺之间,那古老的村庄稻花香侵从静谧悠然中而来。来到这里,听不到嘈杂的喧嚣,看不到林立的高楼,近在耳畔边的是,阵阵春风拂面,远望映入眼帘的是,一汪湘水潋滟。
在麻州镇老圩坪处,有一座供奉许真君的万寿宫,它建于清乾隆三年,即公元1738年,是为坐东朝西的砖木结构,占地面积约为384.8平方米。其整个平面,是为一进两厅堂,面阔三间,正立面设立有三孔红麻条石大门,大门门帽上雕饰五条龙头,上部书万寿宫三个大字。
上厅堂有神龛摆放三位菩萨,中为许真君,两边为护法神仙,下置一张神案,中间是为天井。前厅原为戏台,后来拆除了,现在还保留有木架,厅堂的顶部有四角藻井。因这座万寿宫,系原麻州坪场的中心,热闹非凡,往来信客多多,故是当时商贸和宗教活动的重要场所。
麻州还有一处古建筑名叫九井十八厅的老宅,颇为有气派,它位于湘江村老麻州小组,据说是始建于清代乾隆年间。这栋房子的主人是为邹氏先祖克恭公,他从贫寒穷苦出身,勤俭节约起家,一步一个脚印,后来把生意越做越大,就成为麻州当地的一方首富,故而历十年建造了这座大宅院。
全屋共有六十八间,该房子呈坐西朝东方向,占地分布面积为1488平方米。其门楼前,有一口月牙形的池塘,门朝笔架型的作峰岽。石制门框,青砖砌墙,顶部盖青瓦。从门楼进入三个庭院可到达正厅堂,厅堂大门石质门框,门楣上书“南和蔼现”四个大字,左右各置一门墩石。
厅堂的构造为一进两厅五天井,上厅堂有神龛,左右为上下正栋间,也称前后五间,左右工巷门,巷门外各三栋直首,每栋直首中开天井,中间又开天井。厅堂为框架结构,有雕刻花卉、龙纹等图案,整栋房屋的各种工艺较为精细,在当代具有很高的历史和文献价值。
坐落于湘江村的鹅公滩,自古是一个人文荟萃、风水集聚之地。相传,在该村组边的河中央,有一大石头横在其间,形成一座天然的拦水坝,坝下水流湍急。有一天,一群鹅从坝上游往坝下,瞬时之间,鹅被流水冲过三个滩,故而此处名叫鹅公滩。
又据悉,清末民初,麻州首开文明先风,各大姓氏相继开办新学堂,教育子弟。比如,有邹姓的作新小学,有曾姓的登瀛小学,这期间还有一批麻州子弟漂洋过海,出国留学,那个时期全县留学生只有十人,仅麻州就有四人,且全部来自鹅公滩,他们分别是曾昭森、曾启民、曾启新、曾启亚。
曾昭森,1906年官费留学日本政法大学获法学学士学位,在留学期间参加了孙中山先生创办的同盟会,是会昌唯一一位同盟会会员。
曾启民,民国初年在江西政法专门学校毕业,后留学日本,在明治大学攻读政治经济学,他未毕业就回国追随孙中山参加民主革命。
曾启新,是当解放前会昌唯一的一名教授,他先在日本东亚同文书院、日本国立第五高等学校就读,后考取公费留学,入日本东京帝国理工大学工学部电气工程科。1923年他学成回国,先后在南昌等地任职任教,1936年赴国立中山大学,任讲师、教授,后担任国立广西大学教育长。
曾启亚,生于宣统元年,即公元1909年,他出身书香门第、仕宦之家。如其曾祖父曾云藻,是为清咸丰举人,曾任上犹县教谕。如其祖父曾士元,是为清同治拔贡。又如其父曾昭森,是为廪贡生,曾是民国初国会众议员。
1929年曾启亚考入日本士官学校,抗战期间任国军少将,1949年在云南随卢汉将军联名通电起义。新中国成立后,他积极投身于教育和军事研究,编写了多部军事著作,并为中国的军事教育做出了重要贡献。
白发染鬓不是翁,枯木逢春更葱笼。但愿红旗飘台岛,此志不渝尽绵薄。时至晚年,曾启亚曾赋诗一首,表达他对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备加关怀的感激之情和关心祖国统一大业的爱国之心。以上曾氏四个留学生,或投身革命,或投身教育,或投向人民,充分展现的是一代麻州学子的家国情怀。
在革命老区会昌,麻州亦是一方红色热土,而《花甲老翁从军记》的红色故事就发生在这里,时年六十四岁的曾汉烂积极参加红军,而后不幸在过雪山时壮烈牺牲,其革命的精神至今感人至深,无时无刻不在振奋着一代代麻州人,激励着有志青年他们那参军保家卫国的决心。
麻州麻州,可建州府,虽然说是旧时人们一种美好的理想,但如今的麻州,街道整洁通垣,高楼拔地而起,校园书声琅琅,商贸繁荣兴盛,工业园区热闹持续,处处呈现出一派生机和谐、欣欣向荣的景象。
另外,伴随着会昌通用机场选址在麻州,再往后一座近三千米的湘水特大桥也将在这里飞虹架起,工程浩浩荡荡,历史与时代的春风几度吹响,这些无不预示着麻州即将迎来更崭新的突飞猛进。那么,我想,有了以上这些,离建州府的理想,或许又更进了一步吧。
不过,麻州的蓬勃发展,永远离不开教育的蓬勃发展,而在麻州深情热烈的大地上,总有一股不息的智慧之泉涌动,那便是崇学重教的精神。创建于1967年的麻州中学,历史悠久,环境优越,就是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据统计近年来其教学质量稳步进入全县前列。
我们深信,教育是乡村振兴的基石,是培养新时代人才的摇篮。为此,我们也相信新时代的麻州人民,将会以崇学为帆,砥砺前行,在智慧的道路上不断探索,书写一部麻州更为辉煌灿烂的新篇章。
——以上部分图文来源网络,若有侵权请联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