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在赣南,记录生活,用每个脚印去丈量家乡的山山水水,用每篇图文来讲述家乡的点点滴滴。在这一期里,小编要分享的内容是会昌乡镇风景人文系列之十五:会昌站塘,商贸往来之要塞。
站塘乡,位于会昌县城东南部,乡政府驻地距会昌县城25公里。站塘乡东与永隆乡相连,南与周田镇接壤,西与右水乡交界,北与麻州镇毗邻,境内有济广高速公路、206国道、湘江河贯穿站塘南北。
站塘之名,因此地三面依山,一面傍水,中间是盆地,像一口大水塘。以前,曾是通往福建﹑广东的要地,常有挑担人路过这里,住上一宿,歇上一站,过往的帆船也常在此江边停泊,渐渐成了商贸的中转站,故得名为站塘。
1750年设站塘堡,属会昌湘乡。1932年1月设区辖4乡。1934年7月设站塘区辖8乡,属门岭县苏维埃政府。1939年设站塘区(第四区),1946年设站塘乡。
1950年设乡属麻州区,1952年设站塘乡,隶属麻州区(第六区),957年设乡属中村区。1958年成立站塘(东升)人民公社,1961年分为站塘、官村两个人民公社。1962年,官村并入站塘人民公社。
1968年,站塘并入中村人民公社,1972年复设站塘公社。1984年改公社为乡,辖12个村。2003年10月,棠梅湖村并入站塘村,和金村并入横岭村,现辖区面积103.68平方千米,下辖一个社区和十个行政村。
社山坝村,清初期年间,阇山岽上住有九十九个和尚,香火十分旺盛,山下信民十分崇拜寺庙神佛,故名阇山岽脚下的村庄叫阇山坝,因“阇”与“社”同音,后来人们写成社山坝。
罗坊村,因此村的村民大多姓罗,又有许多生产小作坊,故名罗坊。官山村,因开始李姓出了官吏,原名叫李官山,后因李姓人少,1972年故改为官山村。岽背村,因在山岽背部建居,故而得名岽背。
水明村,因地处河边,取名前途光明之意,故而得名光明。横岭村,因地处湘江河岸,有一座大山跟河流形成一条横线,故取名横岭。南坑村,因山岭多形成一条坊,后南面建村,故名为南坑。
站塘乡,其境内最高处是为阇山岽,海拔648米,坐落于社山坝村(原名阇山坝),当地人们又叫它为青龙山,呈椭圆形状,据说是亿万年前的一个火山口,属于典型的地垒山。
青龙山,它以雄、奇、秀而闻名站塘内外,山上不仅有溶洞奇观,还有瀑布飞泉,有年代久远、水质甘甜的金井、银井,还有原始大森林,四处古树参天,茂密庇荫。
这里还有一座古寺庙,原名秘藏寺,现又名为青藏寺或青龙山寺,至今有着五百多年的历史。听说,庙中供奉的罗公祖师,曾是一位科举状元,故人称罗状元,而青龙山和福建归龙山及永隆的白云山,所供的神灵为一脉同宗,故将它们称为坐落于武夷山余脉深处的“三座佛教名山”。
据清康熙《会昌县志》记载,该寺庙创建于明洪武初年1368-1377年间,后几经荒废,于1994年在原址重建,现寺庙香火旺盛,佛教文化相当浓厚。
每年上山拜佛人次达数万人之多,特别是逢农历人月初一之时,朝拜信众更是络绎不绝。巍巍青龙山,远看就像是嵌在206国道和济广高速会昌段内一颗璀璨的明珠。
站塘和会昌所有的乡镇一样,是一方红色故地,这里有红二十二师师部的旧址,它也是毛泽东主席的旧居,是为一处市级保护文物,现建设成为一座革命纪念馆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据悉,该旧址位于李官山村,房子是清代的建筑,歇山顶,土木结构,正屋四周设回廊,有栏杆吊楼,楼上楼下,共十四间,面宽10.2米,进深19米,占地面积193.8平方米。
1934年4月21日,因中央苏区南线筠门岭失利,红二十二师退守站塘、中村、周田一带,师部驻李官山的南山下。
同年六月,毛泽东来此作过军事调查,在毛泽东军事思想指导下,红二十二年师活动在会昌至筠门岭之间,阻止国民党粤军和地方铲共团的进攻,稳定下了南线局势。1934年10月16日,红二十二师从这里出发,编入红九军团参加长征。
在站塘的南坑村,很早的时候,这里就有先民定居于此,其古代的历史遗迹众多,民间的传说也层出不穷。本村远祖肖文汉的神奇道法,以及狮子头、观音岩、钟公钟婆的故事,等等这些都富有传奇的色彩,传颂至今。
这里有保留至今的将军洞、跑马场,还有古寨门和古城墙等防御工事,以及军屯组名,等等这些遗迹无不彰显站塘南坑,曾经是一处尚武骁勇和屯兵要塞之地。
观音岩古寨,是坐落在喧嚣的集镇边上,一片恬静的丹霞地貌景观,观音岩据说因南海观音菩萨曾在此修行而得其名。特别是2016年4月25日,出土的明宣德年间的一尊观音铜像,远近闻名,内外皆知,故人们说这是大慈大悲的观音菩萨显灵了。
这里风景秀丽,是历代仁人志士聚集的圣地,现存有明清时期的古建筑众多遗址,古城墙的两个石城门保存完好。在悬崖峭壁上,建有一座殿阁式庵宇,名叫观音岩寺,不过它虽几经风雨,几度修复,但现在只留下一处遗址。
观音岩寺,因其地理位置独特,寺庙建于峭壁上端,上顶石峰,后依百峰屏障,两侧岩石峥嵘陡峻,确属一方人文净土。这里四季鸟语花香,气候宜人,如今渐渐已成了当代人闹中取静的休闲养生或户外探险之地。
南粤郁葱雄风在,青龙摆尾气势宏,蟠龙朝南且静卧,湘水滔滔向北来。蟠龙古兵寨,因山形似蟠起的一条龙而得名,古寨门上有苍劲的“怀德第”石刻,从中彰显出古时谢氏子孙曾经的辉煌。
据说,此地原属当地的潘姓所有,后因某种原因卖给了一个周田人叫谢益广的地主,再后来经谢氏子孙的数代发展与修建,才将其建成一座具有防御性功能的兵寨。
站在烽火瞭望台之上,可见蜿蜒的古墙仍然固若金汤,十几个哨口错落有致地张扬着,依山而建的通道忽大忽小,足足有五六十米长。目光更远处是悠长的山谷,抬头向上是万丈绝壁,细水叮当,飘飘落落,俯视脚下是竹海松涛,深不可量,好一副山水画卷便出现在游人的眼中。
再往后,这座古山寨曾被土匪所占据,一度成了远近知名的土匪窝。直到清朝咸丰年间,因各地的统治者欺压百姓,致使民不聊生,由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便席卷全国各地,太平军路过之时将此处攻占,并作为起义军的屯兵训练之场所。
所以,现在南坑村还有一个村小组叫军屯,当时南坑的武德堂,也培养众多能文能武的人才,投入到了太平天国运动中来,成为了一支强有力的肖家军。
在观音岩后面的杉冒岽,他们建起了开阔的练兵场和跑马场,武德堂便成为了这支军队的指挥中枢。传闻,太平军的领袖人物西王肖朝贵,曾经在山上的石洞中住过,后世人们就将此洞则命名为将军洞。不过,这个传闻是真是假呢,还有待考证。
土地革命时期,该村南坑子民依然不改当年其先祖们崇文尚武的优良品格,据说全村光参加红二十二师有名字记载的烈士,就有二十八人之多。
位于水明村易丰的古樟林,据统计此处的古樟树有1200多棵,是一处生态资源丰富之地,当地政府已将它打造成集露营营地、亲子游乐区、农事体验基地等为一体的生态农旅示范基地,目前吸引着一拨又一拨游客前来休闲游玩。
日夜奔流湘江水,深情守望青龙山。站塘,一个曾经由商品贸易的中转站发展而来的乡镇,一个曾经往来频繁、兵家必争的要塞,相信在新时期的建设中站塘人民一定会更加奋发有为,砥砺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