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在赣南 寻乌县罗珊乡美丽小香港 出行生活系列(136)

旅行   2025-01-14 00:00   江西  

家在赣南,记录生活,用每个脚印去丈量家乡的山山水水,用每篇图文来讲述家乡的点点滴滴。在这一期里,我要分享的内容是寻乌乡镇风景人文系列之五:寻乌罗珊,美丽小香港。


罗珊乡,位于寻乌县东北部,东邻福建省武平县东留乡,南毗福建省武平县民主乡,西与寻乌县澄江镇相连,北接会昌县筠门岭镇。


其境内交通便利,虽距寻乌县五十六公里,但离206国道仅十公里,还有罗塘至桂坑、珊贝至龙溪、吴畲至邻下等三条辐射福建与广东的省际通道。



境内有罗塘河,属长江流域鄱阳湖水系,是为赣江支流贡河的发源地之一。下游称湘江,古称湘水,亦名雁门水,就发源于赣闽交界处,即武夷山脉笔架山南麓的寻乌县罗珊乡天湖下,它流经江西省赣州市寻乌县会昌县会昌县城东北注入贡江。


历史上,在广东与赣州水陆之间,罗塘曾是物品贩运的重要码头,也是商贸往来的必经之路,自古也就有“小香港”之美称。


罗珊之名,旧时原名叫罗塘,又名叫安远东区,后取罗塘与珊贝两村首字,组合命名为罗珊。它于清朝末年建圩场,其圩日为逢农历三、六、九日。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划入寻乌领辖,寻乌在此建立14个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该地区分设罗塘、上津、珊贝三个乡,归澄江区辖。1958年,划入华齐、凤和,成立罗塘人民公社。


1960年从中划出珊贝、吴畲等村,成立珊贝人民公社。1964年,复又并入罗塘人民公社。1984年,撤社建乡改称罗珊乡,沿袭至今,现全乡总面积126平方公里,辖七个行政村。


罗塘村,因村建四面环山,罗塘河从中穿过,形如池塘的圆形河谷平地上,故名罗塘。由曾必贵从上津村迁入,已繁衍生息至十代,而周氏则是从会昌县羊角村徙此共居。


上津村,原名上増,解放初改称上津。据说,始居为何氏,相继有罗、潘、吴三姓,但后来都迁走了。今有曾氏先祖顺震公从江西吉水县的文江村迁入,在此已传至二十八代。


华齐村,原名马荠,后演变成现名华齐。始居为张氏后外迁,由丘氏从广东梅县迁入传至九代。


泊竹村,因位于小溪上游,山上竹子多,砍伐后泊于水中,故名泊竹。上泊竹,始居为凌氏后迁走,由曾文远从上津村迁此已十七代,其后迈有王氏迁入。而下泊竹则从上津迁此已十五代。


珊贝村,据说是明朝末时,温圣珊兄弟俩由福建上杭县迁入,并分别兴建“美王兴辉”和“珊瑚善果”两大祠堂和围屋,珊贝之名由此演变而来。



吴畲村,吴氏从广东平远县东迁此,故名吴畲。筠竹村,处在大竹山之上则为上筠竹,之下则为下筠竹,两村共称为筠竹村。


罗珊乡,其地处武夷山脉南端,境内最高点为南山主峰,海拔1020米,最低点为上津村下寨,海拔240米。这里有寻乌县唯一的铅锌矿,它座落在华齐村风和小组,据专家探明其储量特别丰富。


这里还有大片原始森林园区,名叫铜锣丘,位于上津村处,古树参天,野鸟长鸣。另外,有储水七百万立方米的珊贝电站水库,湖光山色,碧水淙淙,还有樵子坝的奇山怪石,姿态万千,配上周围的原生态,妥妥地造就了一个天然大氧吧,是远近人们绿色旅游休闲的绝好去处。


罗珊乡,还是红色革命的故地,特别是苏区时著名的“罗塘谈判”,就是在这里发生的,这一大历史事件为中央红军长征初期,顺利突破国民党军设置的第一、第二、第三道封锁线创造了重要的条件,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1934年10月,老一辈革命家潘汉年、何长工等带着朱德署名的介绍信,经会昌前往敌管区罗塘乡,同南路军总司令陈济棠代表杨幼敏和韩宗盛举行秘密谈判,称之为罗塘谈判。


在本次谈判中,双方的代表经过共同协商,成功地达成了五条协议,这样也就大大缓和了红军和陈济棠部队的矛盾,从而进一步壮大了反蒋抗日的力量。而罗塘谈判的旧址,就座落于现在罗珊乡乡政府大院内,如今已成为一处国家级的历史文化遗产。


另外,位于上津大岗脑的曾氏宗祠,是一处罗珊乡颇有规模的古遗迹。它始建于清代早期,坐西北朝东南,是为抬梁式悬山顶青砖瓦房的古建筑。1931年,据说还曾在此开办过一所列宁师范学校。


正门的两侧,立有一对抱鼓石。祠堂下厅的天棚,饰有四方形澡井,雕有龙、凤、花草等精美图案,门楼天花上浮雕有十八学士和丹凤朝阳图案,并饰有木质斗拱。


该祠堂气势雄伟,设计独特,工艺精致,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为研究当地清代以来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及名居建筑等形态提供了很好的实物资料。


漫步在罗塘河的两岸步道上,享受河风带来的清凉,感受到的是一种与众不同的宁静与惬意,绿树环绕,花香四溢,这就是大自然最美的杰作。


罗珊,是一颗镶嵌在山水之间的明珠,罗珊,是一个充满诗意且多姿的名字,就如同大山深处的村姑一般,纯朴善良,朝气蓬勃,正向外界展示着她不为人知的美丽与魅力。


虔城推荐
探索发现生活的美,推荐有价值、有意义的阅读,感谢关注!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