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在赣南 于都车溪历史未来都相通 出行生活系列(157)

旅行   2025-01-12 16:03   江西  


家在赣南,记录生活,用每个脚印去丈量家乡的山山水水,用每篇图文来讲述家乡的点点滴滴。在这一期里,我要分享的内容是于都乡镇风景人文系列之三:于都车溪,历史现实未来都相通。


车溪乡,地处于都县中北部,东面及南面均以梅江为界,东与宽田乡段屋乡一衣带水,南与段屋乡、岭背镇隔江相望,西与岭背镇接壤,北与仙下乡交界,距县城28公里,境内有仙澄公路、宁安高速穿境而过。


车溪之名,原名车头,境内梅江两岸纯系冲积土,地势低洼,易涝易旱,每逢干旱年成,家家抬着水车抗旱,不分昼夜,随处可闻吱吱呀呀的水车声,后因与安远车头重名,故更名为车溪。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为大同乡,属水头区。1958年11月,车头公社成立。1961年8月,车头公社析置朱坑公社、段屋公社。1962年5月,朱坑公社并入车头公社。1968年10月,段屋公社划入车头公社。


1983年10月,车头公社更名为车溪公社。1984年,撤销车溪公社,设立车溪乡,另分置段屋乡,现行其政区域面积127平方千米,下辖十四个行政村,即为车胜村、罗坑村、小汾村、河边村、优胜村、丰产村、安塘村、五丰村、坳背村、桃坑村、朱坑村、潮溪村、坝脑村、同辉村。


车胜村,由车溪村与车头村合并为车胜村,希望两村合并后走向胜利,故取名车胜。罗坑村,因地处车头嶂北面属丘陵地带,坑多塅少,故名为罗坑。小汾村,因村庄位于两条小溪汇合处,而得名小汾。



河边村,原名黄沙,因地处梅江河边,故名为河边。优胜村,愿望在党的领导下,农业全面丰收,各项工作走在前面,合作化时故称为优胜。丰产村,据悉建村以来,农作物没被河水淹没,水塘水利实施完善,旱涝保收,故而得名丰产。


安塘村,古时候九座庵叫庵堂,为了保全的仲俄祠堂旁挖了一口塘叫旱塘,开塘后风调雨顺,平平安安,故改名字为安塘。五丰村,由原来的五星、正丰两个村组合并成立,故而称为五丰。


坳背村,因庄建在山坑的坳背面,故称为坳背。桃坑村,因小河两岸很多桃树,每年春天桃树开好一片映红,旧称桃源,后改为桃坑村。潮溪村,因该大队地处梅江北岸的小溪边,地势较低,每逢春季涨水时,都要受到潮水的侵袭,故称为潮溪。



坝脑村,因建在河边,故称为坝脑。同辉村,因成立大队时,盼望该大队农业生产能有一个飞跃的发展,命名飞跃大队,另一个大队部驻地在铜锣形,命名为铜锣大队,后两个大队合并为同辉。朱坑村,因境内有一条山坑盛产竹子,故名为朱坑。


车溪乡,属半丘陵地区,其境内最高点车溪村的车头嶂,海拔约为542米,山中建有三寺二庙,即飞云寺、香山寺、乌仙寺、中庵庙、观音庙。最低点潮溪村的梅江河床,海拔在100米,乡政府驻地海拔130米。

车溪乡水系发达,主要有梅江、小汾河、仙下河等,其中梅江在汾坑乡上排村进入车溪乡河边村,流经河边、铜锣、飞跃、坝脑、车溪、潮溪、朱坑、桃坑等八个村,由桃坑村,流入岭背镇。


小汾河发源于仙下岩下,北南流向,在小汾村入境,于黄沙村注入梅江。仙下河发源于兴国县的龙溪山,北南流向,上游经下栏水库,在安塘村入境,流经安塘、坳背、朱坑、桃坑等四个村,在桃坑村附近注入梅江。


车溪乡,其境内旅游资源特丰富,有车头嶂、寒信峡、梅江河滩、油菜花海、万亩脐橙园等一大批自然风光,交相辉映,辛峰阁、廻龙阁、飞云寺、乌仙寺、香山寺、开国少将段德彰故居、杨救贫纪念碑等一大批人文景观,远近闻名,还有百岁烈士遗孀段桂秀的红色故事感人肺腑,特别是历史悠久的坝脑古村,在2019年被列入第五批中国传统古村落保护名录。


车头嶂,又名飞云山,位于车溪乡同辉村,其呈东南走向,前临梅江,起自寒信峡,山势险峻,环境幽静,树木葱绿茂密,翠竹挺拔清秀,风景秀美满山野,气候凉爽,弯弯曲曲的梅江河由东南入境后转向西流,依河形成一块数千亩的盆地,尤以出产的西瓜、甘蔗、芝麻最负盛名,自古以来有“上坝的西瓜,下坝的甘蔗,中坝的芝麻拌擂茶”之美称。



飞云寺,始建于唐朝时期,旧称黄沙峒,原名黄禅寺,相传宋朝时期,岳飞、岳云带兵驻扎此寺,后又传乾隆游梅江,犹闻飞云寺里有仙人擂鼓,其座落在梅江河畔,位于车头嶂人形岽背半山腰,来龙绵长,重峦叠嶂连绵起伏,气势磅礴,滔滔梅江水宛若玉带自西向东,从寺前山脚下的寒信峡蜿蜒而去,该寺院坐西南朝东北,立未山丑兼坤艮,左亥壬方进气,右走卯口,寺中香火鼎盛,往来络绎不绝。


坝脑古村,一个被山水环绕的美丽古村落,此处地形由梅江河冲积而成,背后是连绵起伏的车头嶂,仿佛一幅世外桃源的画卷。漫步在坝脑村,随处可见古屋老巷,这些建筑展现出浓郁的客家风情和徽派印记,尽管这些老屋显得沧桑破旧,但它们却有着古朴与凝重的美感。


坝脑村是为王氏聚集地,王氏开基祖十五郎世家汴梁,南宋景炎二年(1277)擢升兴国主簿。赴任之时,正逢元兵攻打兴国县城,无奈之下携妻带子避锐竹坝,今属兴国,后辗转定居于都车溪坝脑村。自在坝脑定居以来,随着人口不断地增加,经济不断地发展,为满足生产、生活的需要,各种功能的建筑渐次呈现。



村中拥有二十八座宗祠,其中王氏宗祠最为著名,这座始建于明清时期的宗祠,为五进三开间,面积达五百余平方米,诸多各房系祖祠于其后呈放射状分布,大部分始建于明清时期,均为砖木结构,几经修缮,现基本保持着原来的建筑样式,非常珍贵。


除此之外,村中还保存了许多历史遗迹,如古桥、古井、古巷和各式门楼匾额,逐步形成以王氏宗祠为代表的大夫第古建筑群,这里凝聚着王氏一代代族人的乡愁记忆。辛峰阁是王氏的文昌阁,始建于乾隆二十八年,历经多次修缮,如今依然风雅秀丽,是赣南地区独一无二的建筑,是为研究古代风水建筑及宗教文化具有一定的价值,2012年1月公布为于都县文物保护单位。


辛峰阁,位于坝脑村坝脑组高音脚,该阁创建于清乾隆二十八年,咸丰七年被焚,光绪二年重建,民国年间与1989年两度重修。坐西向东,砖木结构,歇山顶,面阔三间,长11.8米,深11.65米,面积137.5平方米,基本呈正方形平面,共有三层楼,底楼四个角上砌方柱支撑角檐,并构成廻栏,顶层设藻井,二、三层均四面开窗,圆拱顶,里面每层有木楼梯相通,可登高远眺,右侧围栏外嵌有现代铭刻的青石碑。



1934年10月长征前夕,由军团长彭德怀、政委杨尚昆率领的红三军团到达车头圩、仙下一带进行休整补充,红三军团军团部就驻扎在坝脑村的王氏民居处,今隶属于同辉村,同月17日傍晚至18日傍晚,渡过于都河踏上漫漫长征路。


2017年秋,在本栋民居房屋二层发现苏区时期红军标语多处,如有红军胜利万岁、打倒白军,来当红军和打倒帝国主义,消灭一切反动派等,最为难得的是发现一处番号标注得特别详细,十八军第六军六十七师三九九团特务连第七班。2017年12月被于都县博物馆列入不可移动文物名录。


在坝脑村,还承载着一段动人的红色历史,这里住着一位名叫段桂秀的奶奶,她是目前赣州地区唯一健在的红军烈士遗孀。在战火纷飞的年代,段桂秀的丈夫王金长为了保护家人和国家,毅然加入了红军。不幸的是,他在福建作战时牺牲。为了兑现两人的诺言,段桂秀一直未改嫁,始终等待着那个再也不会回来的人。她一生守望,如今住在修缮过的小楼里,王金长的烈士证明书挂在门口,见证了她的等待,她的故事打动了无数人。



在赣南老区,新修的宁安高速,时而隐入林海,时而又钻入大山。宁安高速的边上,有一个小乡村——洋坑。虽名洋坑,这里的人却不姓洋,而是姓段,1913年3月,开国将军段德彰就出生在这里。


段德彰(1913年—1999年),原名段箕权,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2年段德彰带领家乡十一个热血青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3年由团转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军特科学校政治教员、连政治指导员,红一方面军教导师政治部宣传科科长,红军大学营政治委员,还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中共西峰县工委书记,陇东特委统战部部长,陇东地委书记。解放战争时期,任中共热东地委书记,冀东党校组教科科长,冀察热辽军区后勤部政治部主任,东北野战军第九纵队副政治委员,第四野战军四十六军副政治委员。


壮士十二同从征,胜利还乡独一人。在长期革命斗争中,跟随段德彰出来的十一个青年先后都牺牲了,段将军在念乡情诗中沉痛写道。这诗句里一个“独”字,表达了将军的无尽哀思,也说明老区人民为创建新中国所作出的巨大贡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青岛基地政治委员,海军政治部副主任、主任,东海舰队第二政治委员,南海舰一员,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顾问。


一九五五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还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解放勋章。段德彰是中国共产党第七、九、十、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将军离休后,仍然关心着老区的人民,关心着青少年的学习和成长,他不仅在军事上表现出色,还积极参与家乡建设,引进技术和人才,帮助家乡脱贫。


车溪乡,不仅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历史遗迹,还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活跃的发展势头,然而历史与现实、未来都是相通的,丰厚的人文景观,动人的红色故事,来到这里那就让我们放慢脚步,一起聆听古建古迹的低语,一定能感受到车溪文化的无尽韵味!


虔城推荐
探索发现生活的美,推荐有价值、有意义的阅读,感谢关注!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