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美术校本课程创新与实践探索
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
成果完成者:宿强
其他持有者:胡琳,廖佳秋,张怡,李健,高鑫
所属单位:成都市成华小学校
成华小学创建于1991年,办学之初,学校紧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时代脉搏,以艺术教育为突破口开展美育研究。30多年来,在省市区教科院及几所高校专家的引领下,持续开展美育探索,先后开展了九轮美育课题研究,从艺术教育、课堂美育、美育文化、课程美育、美育创新等多维度入手,逐步构建起“尚美”教育体系,找到了优化师生生命成长的教育路径,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
课程体系
开发出具有文化高度、厚度、
宽度的小学特色美术校本课程系统
学校“小学特色美术校本课程创新与实践探索”经历了“美术课程-育美课程-美育课程”三个认识阶段,在探索中践行“以美育人”理念,通过由内而外、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美术知识、技能,并结合生活,运用知识技能展开美术实践,引导学生形成丰厚的人文精神和审美素养,引领美术教学从学科教学走向以美育人,再走向民族优秀文化艺术的创造性发展、创新性传承。
(一)厘清了小学特色美术课程的内涵和特征
探索出特色美术课程拓展性、生本性、融合性、人文性、实践性、体验性六大特征,明确了特色美术课程是“五育并举 立德树人”理念下美术教育的新样态:其理念是以中华文化为根脉,以生活为基础,以生命体验为过程,以激趣、重情、适合、创生为要素;其目标是通过创造、展示激发学生持续学习的积极性,实施中强调情境、情趣、情感的教学,引导学生进入开放、多元、和谐、民主的审美意境,激发学生文化自信,厚植学生人文底蕴,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差异发展、持续发展;其评价是本着价值性原则、真实性原则、模糊性原则,进行宽容、鉴赏的评价。
(二)构建了小学“四域文化”美术校本课程
根据不同阶段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指向和发展需求,结合美术课程标准及美术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目标,立足本土,坚持“以美育人”价值取向,统整美术学科内外资源,由近及远设计开发了美术校园文化课程(采用烙铁画、绘本、纸艺等方式,呈现学生校园生活图景,引导学生发现、热爱身边的美)、蓉城文化课程(采用线描、剪纸、水粉画等形式,展现成都民俗风情,引导学生感受、拥抱家乡生活、文化之美)、川地文化课程(采用版画、麻线、泥塑等方式,表现四川传统文化,引导学生欣赏、崇尚巴蜀文化之美)、家国文化课程(采用岩彩、国画、彩绘等形式,厚植中国传统优秀文化之根,引导学生传承、弘扬、发展、创造中华优秀文化)。
“四域文化”特色美术校本课程坚持“一个核心(即核心内容是国家课程)+二个坚持(即坚持中华文化主题“永不变”和艺术表现形式“常创新”)+三个育人原则(即传承育人、融合育人、创新育人)+四个文化领域(即校园文化项目课程、蓉城文化项目课程、川地文化项目课程、家国文化项目课程),突出“中华文化”元素,从文化领域、课程版块、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表现形式等方面进行统筹设计与个性实施,在不同年段采用不同的呈现方式,采用“艺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艺术审美体验+艺术专项练习”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在掌握必要的美术学科知识技能的基础上,着力发展美术学科核心素养,弘扬、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能生命素质发展和个性飞扬。
(三)探索出特色美术课程实施方略
学校以特色美术课程总目标为出发点,从课程类别、实施方式、内容设置、实施主体、参与主体等多方面构建特色美术课程实施图谱。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根据文化领域、画种不同,从课程目标、课时安排、课程内容、主要教学活动等不同角度进行具体安排。
(四)提炼了小学特色美术课程实践机制
1.多维度整合机制:一是利用艺术相通性整合——利用艺术相关性将音乐与美术、体育与美术进行整合,让艺术在美术课堂上共生共融。二是将传统文化与美术整合——将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内容与美术课程整合,让文化课堂更加生动,美术课堂更具底蕴。三是多学科整合——将美术与科学、劳动、音乐、体育、社会实践活动课程整合,在跨学科的学习中获得审美体验,引发审美创意,激发创美情趣。
2.筛选与融通机制:选择、提炼、加工、融通传统文化中蕴含的美术因子,将其儿童化、生活化之后再投放到课堂实施。
3.多样态学习机制:充分利用在地美术资源和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创设情境,开展行走学习、场馆学习、情境学习,让学生对美的理解更加深刻,对美的感悟更加真实,提升了学校美术教育品质。
(五)开发了小学特色美术课程评价系统
根据国家美术学科课程标准,学校结合实际制定了《成华小学学生美术学科素养校本培育标准》,研发了“课程评价”(课程设计与实施评价)“课堂评价”(《成华小学特色美术课堂观察记录表》)“学生评价”(表现性评价、多元化评价、展示性评价、终结性评价)“评价应用”四个方案,从“标准建立-课程评价-课堂评价-学生评价-评价应用”,将评价融入美术学科育人的全程全域,充分发挥评价育人功能。
课程创新
摒弃以往致力追求“国际化”的开发方式,转而在传承中探索创新,走进中华民族艺术文化深处,聆听中华民族历史文化回响。
(一)绘画技法的创新
独创了烙刻原板版画中的圈绕法、麻线编结中的抽绳镂空法、岩彩画中的利用岩石借形借色法、烙画与岩彩结合法,创新了撕、折、堆、叠多种技法结合的综合纸艺技法。
(二)课程内容创新
首次将掐丝岩彩珐琅、掐丝珐琅木板画、木板岩彩、只刻不印的川派原版版画、麻线编结画引入小学美术课堂。
(三)课程开发路径的创新
与中央美术学院、成都大学等高校和教育部西南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中国岩彩画协会、四川省岩彩画协会、尚瀚岩彩画院、李青版画工作室等专业机构及现代岩彩画创始人、川派版画传承人等专业人士合作开发特色美术课程。
课程成效及影响
有效补充了国家美术课程,彰显民族传统艺术美韵和强国之梦,引导广大师生真实学习、善行养成、美感习得,树立文化自信。
一是促进“美景怡心”的尚美校园建设。尊重生命成长的需求,强调人与教育场景的呼应,学校已建美育主题场馆三十余个,一区域一风格,一楼层一特色。师生原创作品1000余幅,传承、开发、利用红色文化和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讲百年党史、讲非遗民俗、讲天府特色、讲校园故事。
二是提高了教师教育科研能力,加速了美术教师的专业成长,成就了一批业务精良的优秀教师。”成华小学教师担任人美版义务教育《美术》及四川地方教材编委,教师作品入选全国美展2次,省展12次,团队发表论文20篇,其中CSSCI论文8篇,团队辐射全国三十余个省市80余所学校上千名教师,这项成果已成为学校美育极具影响力的名片,获各地多所学校借鉴和使用且好评如潮。
三是为全国各地小学开发地域特色美术课程提供了优秀的实践样本,以美育实现培根铸魂,以美育成就家国大爱。该校学生在国内外竞赛中获奖1920人次。《麻线彝情》《天菩萨》《烙痕·岩语系列组画》等学生作品在教育部全国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中连续四届荣获一等奖,十五幅作品被教育部收藏,两幅作品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收藏。
三十年的不懈努力,三十年的默默坚守,成华小学在“以文化人”的引领下,走在“以美育人”的路上,书就了“以美润心”“以美培元”的“尚美”乐章。
来源四川省教育科学研究院
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尊重原创,如涉版权,请联系删除。
李老师:13770863047(微信同号)
周老师:18994708658(微信同号)
张老师:13915922042(微信同号)
关注“基础教育课程资源网”并设置星标
第一时间获取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