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是一所学校教育质量提升的关键,课程建设需要整个教师队伍对其的实践与探索,如何支持教师理解课程便是一道难题。
所谓“课程图谱”,是以学生为出发点,以育人目标为指引,通过课程元素的“纵向连贯”与“横向连结”,形成具有系统性、层次性、完整性的课程系统,并以图文融合的形式呈现课程系统的结构与实施路径的一种可视化工具。
“课程图谱”,不是简单的课程+图谱,而是融为一体的课程架构的新思维、新思路、新思量,既是课程的图示化,也是图示课程的特色化。
“课程图谱”的价值追寻:
提升课程领导力的再思索
(一) 教育理念的物化
图谱、课程图谱,甚至教育图谱,缘何会这么快地进入人们尤其是教育人的视野,这与教育理念需要得到物化是有一定关联的。
近年来,对“教育理念”这个词的知晓、认知、理知的频率极高,从事教育工作的人,几乎在“一夜之间”接受了它。的确,教育理念是教育的核心地带,也是左右教育质量的潜在元素。
不过,对教育理念的认知,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人们现在至少明白,教育理念把它神化是没有多大价值的,仅把它虚化也是没有意义的。
一种正确的教育理念,不仅具有理性思考的内涵,而且需要有能被感知的物化的外延。而“课程图谱”,正是教育理念的物化的典型表现。
❖
第—:
提出“课程图谱”,是建立在一定教育理念基础上的,教育理念在“课程图谱”的形成和发展中起到了催化作用,可以说,没有教育理念的灵魂,也就不会有“课程图谱”的实践样态。
❖
第二:
教育理念的可视化,需要物化的结构状态。再好的教育理念,如果缺少物化的环节和过程,人们接受起来就会有浮萍之感,似乎不接地气。而“课程图谱”,让教育理念的物化成为可以看得到的东西。
在以往的课程说明中,人们大多看到的是用大堆文字集合起来的“语言堆砌”,而在现在的“课程图谱”中,不仅可以看到呈现方式的立体化、可视化,而且可以感知课程架构内蕴含的教育理念的物化的内蕴。
“课程图谱”,就是用课程的元素、图谱的样式,让教育理念“开口说话”“开窗看景”。
❖
第三:
教育理念的物化,也是教育发展到品质阶段的必然需求,而“课程图谱”的出现,正适合了这种品质要求和发展趋势。
(二) 教育手段的更新
“课程图谱”的时兴,应当说是教育发展尤其是教育手段发展的一种必然现象,是与现代教育技术全面融入到教育领域密切相关的。
随着“读图时代”的到来,可视化及其技术不可或缺。可视化因其将数据、信息转化为一种形象化的视觉表达形式,充分利用了人们对可视模块快速识别的自然能力,以形象化的姿态接受大众的解读。
(三) 提升课程领导力的呼唤
课程领导力,是在课程建设领域,通过对课程理念的再深化、课程功能的再认识、课程设置的再架构、课程结构的再优化、课程实施的再实践,来实现课程的高瞻远瞩与脚踏实地。
近年来,教育工作者真切体会到提升课程领导力在学校课程建设和核心素养培育上的引领作用。
提升课程领导力,是强化校长驾驭的课程领导能力,是优化教师掌握的课程执行力,是增加学校期望的课程影响力的一项工程,有着十分现实的意义和长远价值。
“课程图谱”的出现,与提升课程领导力的催化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对课程领导力的研究与探索越深入,就会越发现课程对学校优质发展、教师专业发展和学生幸福成长的重要作用,以至于在课程的品质上显现办学的水准和程度:而“课程图谱”,就是课程领导力在课程建设上的“左右手”。
“课程图谱”的实践演绎:
提升课程领导力的再思考
“课程图谱”的实用意义
“课程图谱”在教育界的走俏,不仅有着“读图时代”的背景因素,而且有其本身的内涵驱动,实用意义远高于象征取向,是“形似”与“神似”的完善结合。
正因为“课程图谱”的实用意义,在上海“课程图谱”已越来越被教育行政部门、办学主体、教育人所接纳、所热衷、所研究。上海的黄浦区、闵行区都启动了对课程图谱的“布点式”和“全面推进式”的研究。
这些探索和实践,一方面表明当下课程建设的不断深化,系统化、科学化、特色化建设学校课程成为当下课程开发与实施的永恒主题;另一方面表明,课程图谱成为学校课程体系建设的一个新的“触点”和“生长点”,是学校课程实践的内生性需求。
大体而言,“课程图谱”的实用意义,不外乎这样几个方面。
第一:
“课程图谱”,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教育行政部门、办学主体重新审视课程的热情,在课程建设理性认知和实践的深化上有实用意义。
第二:
“课程图谱”,在一定程度上找到了用符合时代特征、借助现代技术提升课程品质的路径,在课程建设视角和多元的拓宽上有实用意义。
第三:
“课程图谱”,在相对程度上回归了教育的本原和课程的本义,在课程建设的核心和要义的提升上有实用意义。
(一) “课程图谱”的实际作用
“课程图谱”受到青睐,是因为其实际作用真正被开发了出来,在实践中真正产生了效用。
在国内最早开始探索“课程图谱”的上海市上海中学,正是以破解创新人才早期培育难题的“智慧术”和国际视野下课程建设的“图谱汇”而方显上中的优越与厚重、作用与影响,在实践探索与有效做法上不仅处于领先地位,而且引领了国际视野下创新人才早期培育与学校课程系统建设,促进了教育从大走向强。
该校形成以高选择性、现代性为重点的培育课程架构,借鉴IB等国际课程经验,按照学科群思想,构建纵向衔接、横向交叉的学校课程图谱。学校课程图谱分资优生德育课程子图谱、学习领域课程子图谱、优势潜能开发课程期望子图谱三大部分。2008年形成第一版,之后又推出了2010、2012、2014三个提升版,与时俱进。
(二) “课程图谱”的实践导向
“课程图谱”,从表面上看,似乎是为课程的结构完善打造,为课程的外显形态布局,但细细分析,不难体会到这其实是一种实践的导向。
优质的“课程图谱”,就是学校课程的一面旗帜,就是理念的一种向标,就是实施的一种导航;优质的“课程图谱”,就是育人的一种昭示,就是结构的一种明示,就是内涵的一种启示。
如图所示,就是一例。
“课程图谱”的内涵掂量:
提升课程领导力的再深化
课程图谱,以课程为元素,以推动课程建设为主旨,有其自身的内在规定性,也有其与课程价值判断相关的繁衍性,这些对课程图谱走向品质化具有奠基意义。
(一) 课程高度
课程,是学生获得知识、能力的“蓄水池”,其高度如何,往往决定着课程的“水势”大小和流通的“速度”。从这个比喻出发,显然,课程高度决定着课程建设的高度。
课程高度,是由建构者对课程的认知、理解和期望等因素而作出的判断,也是根据时代需求和国家课程政策作出的回应,更是对课程育人价值的理性建构。
课程高度与课程图谱有着互相依存、互相映证的关系。课程高度决定着课程图谱的高度,而课程图谱又呈现出一定的课程高度。
课程高度,一般而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体察:
一是立意高。
课程高度,首先表现为立意,就是说一门课程、一组课程群、一种课程系列,不论数量多少、规模如何,有一个高立意,是十分需要的,它是课程高度的标杆。
二是前瞻高。
课程高度,其次表现为前瞻性强,可称之为高。课程建设的前瞻性,往往决定着课程的生命,具有前瞻性的课程,就能表现课程建设的高度,课程的前瞻元素,对课程高度的形成会产生“添砖加瓦”的作用。一个好的课程图谱会显现未来的影子。
三是趋势高。
课程高度,第三表现为趋势性大,可称之为高,趋势高,就是课程设置的出发点与社会发展的趋势吻合,与教育发展的规律契合,与人的发展需求贴合。
课程的趋势元素越强,那么课程高度就越发明显。一个好的课程图谱总能预示一种方向。
(二) 课程厚度
课程厚度,是课程的“底线”和课程的“顶端之间的距离,是课程目标与内容间的融合而体现出的课程质地,也是期望通过课程的发力而生长教育的能量。
课程厚度,一般会从如下维度表现出来:
一是课程架构的目标的连贯性。
教育,是衔接式完成的,课程,是循序式递进的,而课程目标,不仅是稳定的“关联链”,而且也是厚实的“地基”。
课程目标,是课程厚重的基点,也是课程厚实的支撑。因此课程目标的准确、连贯,对课程厚度的产生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
二是课程架构的结构的全面性。
在从“知识传授”到“知识建构”的教育时代,课程结构的全面性,注重各门课程的系统化,是形成课程厚度的要旨,因为厚度是不断累积的,其中还有层次的承托作用,因此越是丰富、丰满、丰厚的课程结构,就越有课程厚度的底蕴和基础。
三是课程架构的联系的重生性。
在当今时代,单个知识、单个学科,已难以支撑起人的知识结构,也难以完成一件具有关联需求的任务,因此课程架构不仅需要单个课程的“个体强壮”,还需要各个课程间的“抱团取暖”,从某种意义上说,建立课程间的联系也许比单纯接受单个知识或单个课程更具重生价值。
在世界是互相联系的年代,建立与之相适应的联系意识,这是使课程产生厚度的关键。厚度表现为坚固,联系能形成坚固的网状。
(三) 课程宽度
课程宽度,是指课程给学习者提供的学习内容与学习经历的广泛程度,也是课程建设期望产生效应的一种储备。
课程宽度,与时代需求相关,与教育目的相连,与受教育者的教育程度相谐。课程宽度,对课程图谱的横向组织与边界的拓展会产生影响。
奠定课程宽度的,一般有以下几种考量:
一是从时代发展需求和国家课程政策为依据的宽度取舍。
集中表现为课程与时代发展相称,与国家要求相行,此宽为视野开拓,从长计议。
二是从适应每一名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的宽度合拍。
集中表现为课程与学生的全面发展相匹配,课程与每一名学生的个性发展相适应,此宽为全面覆盖,均衡推进。
三是从学科发展的基础、现状、趋势为格局的宽度演绎。
集中表现为学科对传播有用知识的筛选,对成就学科思维的建树,此宽为系统传授,点拨智慧。
(四) 课程容量
课程容量,是课程门类、课程课时、课程环境等的总和,容量决定了学习的品种、学习的时间和教学的方式。处于不同学段、不同年级,课程容量的规定性是不同的,也就决定着课程图谱的硬盘大小。
课程容量,不仅是对课程数量的规定,而且是对课程内容的确定、课程资源的预定、课程环境的设定、课程实施的谋定的一整套恒定。
课程容量适合与否,取决于几个方面:
一是:
课程容量要适合课程计划的规定,是学校对国家和地方课程要求忠实执行状态下的校本建构。
二是:
课程容量适合教育对象的认知特点和成长规律,以学生全面成长为最大值,服务于学生的健康快乐成长。
三是:
课程容量有科学的依据,以适度为准,不以单纯容量的无限放大取舍,也不以为求片面的升学率而增加过重负担。课程图谱的呈现,最好与课程容量相当、匹配。
(五) 课程特点
课程特点,指课程系统或课程群、课程间共同的特征,是课程内在的外露,也是课程外在的浓缩。
课程特点,既有属性的界定,也有核心的演绎,更有辐射的准星。课程特点对课程图谱的概貌有一定终身的寻味。
课程特点,反映课程系统或一类或一门课程的内在的独特性,体现课程希望达到一定目标的意向性,引领学习者习得有关知识和能力的专注力,可以说是课程的“标签”,是课程的“符号”,是课程的“形象”。
在课程图谱制作中,课程特点是课程图谱具有个性标识的“名片”,具有如下特质:
一是:
课程特点,能勾勒课程的概貌,形成一些标志性的特征,让人一看基本能略知一二。
二是:
课程特点,能凸显课程的要害,显现课程或学科的价值,表现课程的魅力,能激发学习者产生学习的冲动。
三是:
课程特点,能导出学习关键,导向深度学习,导入思维建构。
(六) 课程层级与课程图谱
课程层级,是课程丰富化的表现,也是课程分层性的状态。
一种课程,往往有内在的层次性、学习的阶梯性,这种层次代表着内容的细分和程度的区分,这种程度代表学习者的进阶和掌握的要领。课程层级,在对内容的划分和对程度的量化上越把握到位,就越接近课程的核心理念。
课程层级,对课程图谱立体化呈现提出了新的要求,对因材施教和个性化教育无疑是一个“福音”。
对课程层级的设定,应当掌握如下一些原则:
一是:
课程层级是对课程内容的取舍,是在全面把控条件下对轻重缓急的比重的科学驾驭,不是随意取代的。
二是:
课程层级有按内容深浅划分的,也有按主题大小划定的,也有按学习程度划成的。层级,有利于看出重点,抓住要害,符合适者所需。
三是:
课程层级不是提供分类教育,而是提供分层教育,分层递进,才是关键。
如今,“课程图谱”以一种顺其自然的方式,渐成共识的趋势,走进教育领域的“视角”,走进学校内核建设的“视野”,走进师生成长的“视线”。由课程想到“课程图谱”,这是课程建设的一大飞跃,也是课程意识的一种觉醒,更是课程架构的一种创意。
我们坚信未来课程图谱必将在提升学校课程的品质和能力,清晰学校课程的面貌和轮廓上,成为学校课程建设的一种常识和常态。
来源后朴教育
作者系韩艳梅,上海市教委教研室综合教研员、课程与教学论博士
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尊重原创,如涉版权,请联系删除。
李老师:13770863047(微信同号)
周老师:18994708658(微信同号)
张老师:13915922042(微信同号)
关注“基础教育课程资源网”并设置星标
第一时间获取更多精彩内容!